4.喜剧:爱情与青春的欢乐奏鸣曲

4.喜剧:爱情与青春的欢乐奏鸣曲

00:00
17:22

你好,我是冯钢,这是我的《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课程第4讲。


上一讲里我提到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关键词是“王权”和“统一”,那么同一个时期,他创作的喜剧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与历史剧相比,喜剧里的英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国呢?


莎士比亚一边历史剧一边写喜剧。1592年,他写了第一部喜剧《错误的喜剧》,孪生兄弟被错认引发了一连串误会,说是一场闹剧更准确。它明显地模仿了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普劳图斯是早期罗马喜剧的代表作家之一,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据说写了130部喜剧,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喜剧影响很大。他特别喜欢表现的主题是爱情和婚姻,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他的一些技巧也体现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

在创作的第一阶段,也就是1590年到1600年,除历史剧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10部喜剧。题材来自很多方面,有古代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等。第二个时期1601年到1607年,也写了3个喜剧,但实际上是悲喜剧,也被称为“阴暗喜剧”或“问题剧”。第三个时期1608年到1612年,写了四个也具有喜剧色彩的剧本,但一般把它们称为“传奇剧”,在第6讲里,我会专门讲它的。


16世纪之前,英国喜剧还处于原始阶段,简单粗糙;随着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才子们进入剧坛,16世纪英国喜剧艺术才有了极大的提高。到了莎士比亚的手里,英国喜剧就真正成熟了。当时喜剧的套路,如恶作剧、爱情纠葛、意外巧合、双生子误认、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等也是莎士比亚惯用的手法。我们说:“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看了莎士比亚的喜剧你会发现,这个小镇青年的套路更深。


欧洲近代喜剧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抒情性浪漫喜剧,一个是以莫里哀为代表的讽刺性社会批判喜剧。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也深受我刚才说的普劳图斯的影响。后来,莫里哀式的喜剧成了主流,大概是因为现代社会矛盾重重,人们倍感压抑,真正的抒情和浪漫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说“五讲四美”,也可以给莎士比亚喜剧归纳出“五讲四美”。那就是讲嬉笑,讲误会,讲幽默,讲滑稽,讲智慧,揭示了爱情的美、友谊的美、青春的美、生活的美。这“四美”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的美。


莎士比亚的喜剧尽情地展示了奇思妙想和幸福快乐,一片朝气蓬勃的时代新气象;再加上令人意外的情节安排,令人叫绝的幽默机智和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诨,给人轻松而又愉快的享受。青年男女沐浴在文艺复兴的阳光中,生活的主题就是恋爱和娱乐;他们敢做敢为而又真诚无私,反对禁欲主义,勇敢地去追求爱情,享受人生,摆脱了种种精神枷锁,战胜了种种世俗阻力。就是我们喜欢说的:“真爱无敌。”


莎士比亚的喜剧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与广阔的风俗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即使有批判有讽刺,大多时候也是温和的、同情的、善意的,有冲突但不尖锐,有矛盾但能解决。他有一部喜剧的名称叫《皆大欢喜》,另一部喜剧《第十二夜》又名《各遂其愿》,这两个名字可以说概括了他的喜剧内容。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和人生,令人想写诗、想歌唱。观众席上传来的一阵阵开怀大笑,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密集而爽朗的笑声。其中少女形象最光辉,最可爱,他们美丽善良、聪明智慧、勇于抗争、伶牙俐齿、一往深情。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好像总有一款适合你。这正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写照,那四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爱情、友谊、欢乐,是青春最亮丽的三道光芒,也是人生最珍贵的三种宝藏。


还记得上一讲提到的破落骑士福斯塔夫吗?他从历史的舞台走进了喜剧

的世界,这得归功于伊丽莎白女王。


女王是戏剧爱好者,传说她看了《亨利四世》后,感到很失落,因为里面没有福斯塔夫的爱情,原来女王也是爱八卦的。八卦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免费的游乐场。你不知道,女王才是当时英国的最大八卦,自带女主光环和流量,加上热搜体质,她跟大臣们的绯闻也是分分钟上头条的。好吧,绯闻打住,言归正传。一两周之后,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欢乐登场,骗财骗色的福斯塔夫那满脑袋的智慧这一次被打回了原形,被两个娘们儿做弄得死了好几次,都找不到棺材。不知道这是不是女王心中的福斯塔夫的爱情。据说福斯塔夫是有原型的,他的后代还因此抗议过。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之后,莎士比亚创作了《第十二夜》,与之前的《无事生非》和《皆大欢喜》并称为“娇媚明艳的喜剧三部曲”,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当然我们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和《仲夏夜之梦》也是各有千秋的。


大约写于1600年的《第十二夜》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最高峰。这部作品围绕爱情主题,安排了一对孪生兄妹,四个单相思,七条线索,表现了七种爱情。想一想这个数字,你就会“哇塞”一声,而且要在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头绪分明、发展流畅,你只能“哇塞”三声了。莎士比亚不仅做到了,而且做成了世界喜剧史上的精品。复杂而又清晰,紧张而又舒展,生动而又幽默,快乐而有思想。这就是你不得不服的莎士比亚。剧中人执着地追求爱情,爱情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但是又能牺牲自己,成全所爱的人。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西巴斯辛和薇奥拉,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中失散了。妹妹薇奥拉流落他乡。她以为哥哥西巴斯辛已经遭到了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了侍童。薇奥拉年轻漂亮,懂音乐,会歌唱,善于辞令,这天生就是女主啊!才三天,就得到了公爵的喜爱和信任,而她也爱上了公爵。当然公爵是不知道的,因为女旁的她在公爵面前是男旁的他。这个套路很熟悉嘛,女扮男装被女人爱上,或者男扮女装被男人爱上,好像是很多网络骗子的套路哦。


但是——世界上的事往往坏在“但是”两个字上,令薇奥拉悲催的是,奥西诺公爵爱的是白富美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何况薇奥拉在公爵的眼中还是个男孩。薇奥拉为了她所爱的人的幸福,还得忍住内心的痛苦,代主人去向奥丽维娅求婚。你可想象一下,自己爱着的人派自己去向他爱的人求婚,这是神马感受,那还用说,肯定是带刀去噻。哪知道,白富美不爱高大帅,反而对男版薇奥拉一见钟情。薇奥拉只能暗示说:“没有女人能把自己占有”。那是当然的咯,这基本上还用说。你看这事闹得,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且慢,你别说,还真有。在莎士比亚笔下,没有最神奇,只有更神奇。于是,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也流落到了这座城市,并且路遇奥丽维娅。套路又来咯。奥利维亚一看西巴斯辛,咦,这不是薇奥拉吗,日思夜想啊,赶紧家里去吧。西巴斯辛觉得不是小姐疯了,就是自己疯了。哎,为了上座率,莎士比亚也是拼了。


莎士比亚的喜剧故事往往都围绕着身份错认而展开的。要理解西方文学,有两本必读的书,一本是古希腊的神话,一本是《圣经》。如果你想深入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样需要阅读这两本书。有评论家甚至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因为莎剧里有很多元素来源于这两本书的人物、故事、典故和语言。身份错认就一直可以追溯到《圣经》,《圣经》的《创世纪》里,犹太人的祖先以撒偏爱长子以扫,哪晓得老眼昏花,将次子雅各认成了以扫,错把祝福给了他。雅各后来成了以色列人的祖先。


《第十二夜》的最后,当然是兄妹相认,双胞胎在同一天结了婚,妹妹嫁了奥西诺公爵,哥哥娶了奥利维亚伯爵。这一次没搞错,以后不知道。另外还有两个单相思也修成了正果,一个被追捕的人也获得了自由。所以,《第十二夜》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各遂其愿”。讲到这里,我都想遇到一场海难了,可惜我没有一个双胞胎的妹妹。


《第十二夜》里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戏一开场,公爵就说:“假如音乐是爱情的粮食,那么奏下去吧,尽量地奏下去,好让爱情因过饱而撑死……”巴拉巴拉。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桂冠诗人罗伯特·汉斯上莎剧课时,要求学生能够默写这一整段台词,还要考试。剧里面有一个道貌岸然的角色马伏里奥,讽刺他的那句话流传至今:“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喝酒取乐了吗?”想一想,今天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道德婊啊。所以,我们也可以看见莎士比亚为什么如此受人喜爱。几百年前的话,放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所谓金句,可以一直热搜置顶。马伏里奥暗恋奥莉维亚,讨厌他的人就策划了一个阴谋,来报复他。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他,鼓励他去大胆求爱,并要他穿着经常穿的黄色长袜。那其实是奥莉薇娅最痛恨的打扮。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当,结果在奥莉维娅面前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宣布他精神错乱,把他关进了暗室。一个小丑装扮成牧师,百般戏弄他。后来马伏里奥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看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再看他的喜剧,你会发现,还是做一个喜剧中的正面人物,才是抒情而幸福的人生。当帝王虽然想干啥就干啥,打谁杀谁就一句话,可是累啊,还成天害怕,轻则被人篡位夺权,重则人头落地,全家不保。你还当吗?当国王是勇气,当老百姓才是福气。


好啦,我总结一下这一讲,如果说莎士比亚历史剧写的是英国历史故事,恢弘壮观,关键词是“王权”和“统一”,展示了从内忧外患到统一强大的英国;而喜剧写的是英国现实故事,细腻深情,关键词是“爱情”和“友谊”,展示了一个快乐幽默的英国。《第十二夜》也是莎士比亚向愉快和欢乐告别的喜剧,那么他将走向何方?这将是我们下一讲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3696072

    不管你文学素养如何,或者对文学兴趣有无,听冯老师讲莎翁的故事都不会失望。因为他真的是在讲故事,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而不是你想象的艰深晦涩的课件。想想那些能听冯老师课的学生该有多幸运……当然,现在我们都可以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