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⑴,八十始得归⑵。
道逢乡里人⑶:“家中有阿谁⑷?”
“遥看是君家⑸,松柏冢累累⑹。”
兔从狗窦入⑺,雉从梁上飞⑻。
中庭生旅谷⑼,井上生旅葵⑽。
舂谷持作飰⑾,采葵持作羹⑿。
羹饭一时熟⒀,不知贻阿谁⒁。
出门东向看⒂,泪落沾我衣⒃。
注释:
⑴征:一本作“行”。
⑵始:才。归:回家。
⑶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⑷阿(ā)谁:古人口语,意即“谁”。阿,发语词。
⑸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⑹松柏(bǎi):松树、柏树。冢(zhǒng)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⑺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⑻雉(zhì):野鸡。
⑼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⑽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⑾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飰(fàn):古同“饭”。
⑿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⒀一时:一会儿就。
⒁贻(yí):送,赠送。一本作“饴”。
⒂看:一本作“望”。⒃沾:渗入。
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整体赏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即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名家点评
余冠英《乐府诗选》:这诗所写就是杜甫所谓“无家别”,杜甫那篇有名的《无家别》也受到这篇诗的影响。
六十五年音信杳无天各一方,当时的少年都已变为耄耋老人,更何况艰难生活的父母亲。期盼了六十五年的“归家”却变“无家”,一个个分镜头无言地诉说着苍凉:坟冢、野兔、野鸡、旅谷、旅葵、做饭、做羹……冷静得悲凉,客观得忧伤。这个也许就是为了终有一天能在饭桌上团圆才拼命活下来的老兵,又该怎样面对余生孤独的守望 诗,言志,缘情,叙事,诗是最浓缩的语言,却表达了最丰富的意蕴。谢谢先生,辛苦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似乎很难再有那种呼天抢地式的嚎啕。一是觉得没有呼天抢地的必要,二是真正的“呼天抢地”是呼不出声的。痛至极无言,爱至深也默然。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65年有家不能回,归来亲人已是坟冢累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开,回归,物是人非,残垣断壁,65年后,唯剩一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伤痛。
上课的时候老师如果能这样解读,孩子们该多爱古诗词啊
郦波老师的中华诗史什么时候出纸质版的?
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 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先生,辛苦了!
没有感慨,却胜过万千感慨!谢谢郦师饱含深情的讲解
原来叙事诗的艺术创作手法,与言志、抒情诗的创作手法有这么大的不同啊!
我听着先生解读这一首,倍感酸楚,欲语泪先流!这老兵六十多年后归来,物非人非恍若隔世;他如往常做好饭,出门东向看,仿佛一切都没有逝去——只要我的记忆没有消失,你们就都“活着”😭越是不刻意写悲痛越令人悲痛!那天找出我在莫斯科地铁与一个雕塑老兵的合影——我摸着他的枪,微笑着,意为乐观地接过一个战士的精神,希望世界和平,国家和小家皆安宁。莫斯科地铁更是一座艺术宫殿,是一处精神家园;车站大厅里有76个青铜雕塑(执勤的士兵、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工农兵等等),这些鲜活的面孔见证着一个特殊的时代,让人在赞叹之余又有对历史、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艺术是相通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新生力量,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小径红稀205 回复 @月朗星稀c: (´3`ʃƪ)❀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