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刘力维:《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引读

【006】刘力维:《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引读

00:00
10:49

专辑为打卡返现专辑,按照规定完成7天打卡即可返还全部喜点,并获得进入深度学习群的资格,完成打卡后可添加微信号:cjbs2020-001


用书的智慧,为自己赋能。


你好,我是刘力维。


你是一个容易被骗的人吗?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说自己是吧。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一套判断真假的标准,这套标准在我们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被检验和修正,理论上,应该是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正确的才对。


可是,非常奇怪。这次疫情中,相信双黄连可以治肺炎的,往往是年纪比较大的人群,而一开始就坚信李文亮医生一定是被公权迫害的,也往往是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


为什么在谣言面前,我们的学识和人生阅历都会短暂的失效?我们就这么容易被忽悠吗?是真的老糊涂了吗?还是真的知识越多越反动?


也许,都不是,而只是因为我们过往判断机制中固有的弱点,一旦碰上某些针对性的策略,就容易被骗。今天跟你分享的这本《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就通过还原解析多年前「方舟子打假韩寒」这一争议事件,来为你分析,其实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骗人,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不得不说,这里面绝大多数手法乍一听真的很蠢,你一定会想怎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谣言,可是,你要知道,这些谣言都曾经统治过互联网。而且让我更在意的是,和这次疫情中爆发的谣言相比,使用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就是里面介绍的3个性价比最高的忽悠手法:放大盲区、制造怀疑、占据话语权。


第一个忽悠技巧,放大盲区。


什么叫放大盲区呢?就是专门针对我们的知识盲区来造假。


我们平时之所以有自信能够判断真假,是因为生活中大多数事情我们都很熟悉,所以遇到新消息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过往的经验来验证和判断。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容易上当,是因为生活中完全陌生的新信息,总是一点一点出现的。可是,如果有人在阐述一件事的时候专挑普通人不会知道的领域出来大讲特讲呢?那上不上当,就不好说了。


当然,如果单纯是在人们的知识盲区造假,那么一般人即使无法马上识别,也不容易上当。所以,如果能够通过挑选特定的盲区,诱导受众冲动地下判断,就比较容易达到忽悠人的效果了。


具体怎么做呢?通常有两类方法,一是在低验证成本的盲区造假,二是在高逼格领域的盲区造假


在这本书中提到,方舟子为了证明韩寒的《求医》这部作品是请人代笔,提出了八个质疑。比如说,韩寒书里说自己在小窗口拿药,但九十年代的上海医院已经改成大玻璃窗,还有书里说患者拿的是病历卡,其实上海医院用的是病历本等等。


很多人一看这些细节,就比较倾向于认为韩寒是真的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质疑正好属于上海以外的人很难区分真假的盲区,但又因为这些信息都太容易查证,反而没有人会想到居然有人在这上面动手脚。这就是低认知成本的谣言。


同样是《求医》,方舟子等人还炮制出一个非常像样的质疑,那就是韩寒描写的“疥疮”的症状不对。一位自称医生的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分析帖,指出韩寒的描写存在很多临床医学上的事实错误。这篇文章一出,很多人都觉得韩寒被实锤了,但实际上,这也是个谣言。但因为对“疥疮”的具体病理症状的描述是非常有专业感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信这个,能够显得自己也具有科学素养,因此在不经意间就接受了误导。这就是高逼格领域的谣言。


说到这里,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老年人,比较容易相信某些军事上的阴谋论,或是在疫情期间听信某研究所的最新成果,而去抢购不靠谱的药物了。



第二个忽悠技巧,制造怀疑。


别的先不说哈,这个手法最让我震撼的一点,就是当年方舟子成功用这个方法,让韩寒无法证明自己身高一米七以上。


你肯定会觉得不可能:身高这种东西,不是拿尺子一量或是找个差不多身高的人一比较就可以了吗?


让我们来看看方舟子是怎么操作的。

 

当年,方舟子在微博上晒出一张韩寒和潘晓婷,就是那个台球天后的合照,照片上韩寒手里杵着球杆。于是方舟子用球杆的高度换算了一下韩寒的身高,发现只有一米六出头,和韩寒自己公布的一米七三差距很大,借此来诋毁韩寒是个不诚信的人。


于是,韩寒在微博上发出自己和朋友的合照来证明自己的身高。

 

接下来就是方舟子的表演了。

 

韩寒发半身照,他说旁边的人弯了腿。发露出膝盖的,他说韩寒脚下垫了东西。发全身照,他说韩寒穿了增高鞋。


你可能会说,这听上去不就是抬杠吗?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做法怎么会有人相信呢?这就是今天的重点了:


这是一件理性无法解释的事,但传播学可以。


一个拙劣的谣言只有10%的人相信,但传播给了100万人,那就有10万人会相信。一个更拙劣的谣言只有1%的人相信,但传播给了1000万人,那同样有10万人相信。10万人的质疑,足够把任何一个人顶到风口浪尖了。


舆论很大一个特点是从众,当你每天刷到的信息都是大量的人质疑韩寒造假的时候,你还可以保持清醒的判断吗?


所以,所谓的制造怀疑并不是真的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你产生合理的怀疑,而是通过不断制造话题和冲突,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件事,然后把产生怀疑的人聚集起来形成更大的声浪,让更多的人产生误解。


这里有一个更有趣的事实,你知道吗?美国至今依然有大约10%的人不相信人类曾经登上过月球,有超过800万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你向他举出例子,比如说海面上远处驶来的帆船你会先看到顶部再看到船身,他会质疑说这可能是视觉错误呢;你指出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这只能说明地球是球体,他会问你怎么知道光是直线传播……


你猜,对于不熟悉物理学的一般大众来说,听到这里,会不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认为“地球是平的”这个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呢?




第三个忽悠技巧,占据话语权。


这是我觉得《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最值得在意的一点。


我们相信的往往不是话语,而是话语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阴谋论。这次疫情期间把疫情归因于美国生化武器的一些论断以及李文亮医生被公权迫害的声音都很有市场。为什么这样的阴谋论会引发大量的转发?

 

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念,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是相反的,现实中越强势的,在舆论中就越弱势,反过来也是一样。举个例子,现实中农民工是比较弱势的,但在舆论的世界中会得到非常多的支持,如果有人发表对农民工不利的言论,不管什么原因一定被喷到爆炸。

 

在方舟子和韩寒的对战中话语权的角力非常明显。韩寒,天才少年,人生赢家,说实话他的人生是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不用说共情了,那他自然会成为舆论场的弱者。方舟子不一样,打假斗士,人民知情权的捍卫者,这两个人设放在一起,高下立判。

 

所以当方舟子炮轰韩寒的时候,不得不说,很多人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平衡,选择跟谣言站在一起,把韩寒拉下神坛。

 

建立在话语权之上的谣言往往杀伤力巨大。不管是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还是在中国颇为盛行的美国威胁论,其实调动的都不是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单纯就是情绪的聚集。这样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近,政治,医疗、教育、环保,这些领域因为和我们切身相关,很多时候会促使我们先选择站队,而这正是适合谣言生存的土壤。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被类似的舆论裹胁,需要对自己的脑补有所克制。大家昨天读到的书,汉斯·罗斯林的《事实》里面也提到,人有往坏处想的本能。这样的本能固然可以保护我们,但有时也会让我们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客观对待事实,减少一些主观倾向,会更有利于我们理性思考。


结语


以上是我从《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收获的新知,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表面上看,这本书是在教你一些阴招,但其实是通过对成功谣言的逆向工程,来为我们固有的思考习惯做一次检验。你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一个补丁程序,帮你弥补思维上的漏洞。

 

经过疫情中信息的狂轰滥炸,相信你多少也会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一些疑问,那就再读一读这本书吧。

 

发现谣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自己思维误区的过程,站在更高处俯视这些纷乱的信息,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全貌。

 

我是刘力维,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