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丁冠羽:《优雅的辩论》引读

【004】丁冠羽:《优雅的辩论》引读

00:00
11:49

专辑为打卡返现专辑,按照规定完成7天打卡即可返还全部喜点,并获得进入深度学习群的资格,完成打卡后可添加微信号:cjbs2020-001


偶尔读本书,让大脑散个步。

你好,我是冠羽。今天来和你分享的是这本 《优雅的辩论》。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各种紧急措施来控制传染,比如针对国内的口罩、酒精...等医疗用品做价格或总量上的限制,又或是针对交通、出行做出入境的筛验检测、隔离封锁。往往这个时候,网络上很多公知纷纷有了事做,一边评论分析说口罩价格的限制是在干预市场、影响最适分配说的头头是道,一边又告诉我政府在必要时刻应该干预市场,导正哄抬物价的歪风,欸你说我们谈了这么些天的批判性思维,如果真当遇到这些生活中难得的「大事」时,究竟有没有用呢?到底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讨论?

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上周跟家人聚餐,聊到美国去做的旅游管制,我只是稍微提一下美国的规划跟考量,我的家人立刻回我一句”这些不都是美国刻意歧视中国导致的”,我当下针对他的说词做出许多的反驳跟质疑,不但没有说服的效果反而使得气氛越来越僵,让一顿晚饭的时间在尴尬中度过。

如果你也曾经遇过这样的尴尬,或是好奇怎么把打磨好的批判性思维放在公共议题中与大家进行讨论与说服,那么这本《优雅的辩论》刚好做了个很好示范,它用了在美国各个面向的重大社会议题,例如死刑存废、安乐死合法、毒品管制...等。一步步的带你去练习批判性思维的使用方式,因此你不会在看书的时候单方面的得到作者给你的明确解答,而是一套思考步骤,跟着这个方式来养成自己看公共议题、与他人讨论的好习惯。


下面我来和你分享3个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趣的小细节——屁股不决定脑袋、越相对越没意义,以及先排除再做讨论。



先说第一个细节,什么叫屁股不决定脑袋呢?就是我们往往会觉得,保守派,一定反对同性恋;自由派,一定讨厌不平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还写过一本《身份的暴力》,来论证很多时候对抗与冲突,都来自彼此的身份立场不同。


然而这本书里指出,有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书里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20世纪美国有个知名的保守主义者威廉·巴克利,还参选过市长和参议员,但有趣的是,他同时也是个毒品合法的支持者。


不对啊,按理来说,哪个保守派会支持毒品?但巴克利的讲法是,如果把毒品管制的权力都给了国家,会使得权力无法制衡,而保守的作法应该是维持一定的平衡才能减低风险。所以应该合法化。听起来,是不是确实也是保守派的逻辑?


所以,很多人习惯用自己的经验跟观察去预设对方的思考跟立场,因为他支持环保就认定他也同样爱护动物、追求平等、性解放、反对宗教,但事实上在多元的议题中我们本就会有着复杂的立场,怀着“屁股决定脑袋”的想法,误解在网络中会更进一步被放大。


记得我以前在打比赛的时候有看过一个传播研究,叫「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意思是人们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空间中,会不断接收那些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进而强化原先的认知,而这样的效果会在社交媒体跟网际网络中更进一步增强,当我们取关那些没这么喜欢的大V跟公众号,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就会变得更窄,而这个问题恰恰好是我们面对意见交流的最大困境。恰好这点也是书里提到的观察,当现代人们讨论不断极化、习惯标签思考的时候,具备一个批判性的思维其实会更有利于我们去拥抱差异,去了解这个社会完整的脉络。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忘掉立场,讨论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做法。




第二个有趣的细节,是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那就是看似越相对,越没意义。


这本书有个章节的标题就叫做「有些伦理学用处不大」,它提列了几个在接触公众议题的时候很容易犯下的错误,或是模糊焦点的论理学知识点做了整理与归纳,其中让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聊到「相对主义」的部分。


什么叫相对主义呢?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对错,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保守的长辈认为家庭生活才是人生正轨,但年轻人觉得独身主义也不错。二者没有对错,只不过不同人不同想法。现代人常常在谈自由、尊重、包容,遇到很多争议,总是会说「这是观念不同,没所谓对错」,大方向上这就是「相对主义」的意思。


那为什么说越相对越没意义呢?当然不是说尊重别人的文化有什么不对,只是当有人把这样的观点带到公众议题的思考与辩论时,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两方的沟通,甚至让讨论偏离原本的焦点。


例如有人提到,当疫情爆发期间应该减少公众活动,因为希望能尽量避免封闭、稠密的聚会,比如地区性的庙会之类的仪式应该延期或减少。这时候「相对主义者」就会说,庙会信仰这是文化差异的选择,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信仰观念去评价别人的生活习惯...如果我问你,只是增添一点点麻烦,延期几天,就有可能避免大规模传染呢?他也会据理力争——「你觉得延期几天不重要,只不过因为你不在乎」……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从相对主义的论调来说,这也不能算错,可是难道我们的共识,不是都要解决疫情的问题吗?


所以,你发现了吗,当我们把一切的利益弊害都放到了两边人各自的世界里,硬是把一个议题协商切成两个世界的对抗,反倒让讨论失焦。甚至,落到最后就只会变成「尊重、友善」的空白宣传,对于议题推进没有帮助。


记得执中学长曾经提过一个观点,任何的观点都是有对错的,不会错的观点往往也是最没价值的观点,似是而非的不沾边换来的就是说了一句谁都懂的废话。相对主义很常就是在宣扬这样的废话,因为什么都是相对进而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没意见。




而最后,我要分享的第三个细节,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书写的一个小习惯,在每一个社会议题的章节中,作者都会提列一连串的固定步骤来带我们思考。


第一步是区分各个议题中的稻草人论点。


什么是稻草人呢?就是辩论的正反方都共同反对的事情。有时候,某些支持者为了强化己方的说服会故意编造一些显然荒谬的论点来当作攻击对象,藉此去煽动情绪、凝聚团队,毕竟攻击那些不合理的意见是轻而易举,就好比打一个你自己扎的空心草人一样。比如书里举的例子是美国基督教联盟的创办人帕特·罗伯逊,他反对男女平等,理由是女性不该脱离家庭。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啊,谁都不该脱离家庭。可是我们都知道,支持男女平等的人,跟反对家庭的人,完全就是两回事。罗伯逊通过打稻草人的方式,显得自己有道理,但这完全没有讨论真正的问题。


而第二步,则是试着从双方立场中提列出「有效的共识」。


如果说稻草人是正反双方都反对的事情,那共识就是正反双方都同意的事情。共识和稻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需讨论。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经典议题,是要不要允许堕胎。看似双方立场很极端难以折衷,但仔细看双方的真实观点,其实还是能找出一些共性当作讨论的基础,比如支持堕胎的一方会认为母亲的生活、非自愿的生产对权益的受损很严重,因此要给母亲一个完整而充分的选择机会。反对方虽然看似只关心孩子的生命,但为了顾及这个目的也同样会认可母亲医疗照顾相当重要,所以相关的产前护理,如何检测、照顾...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双方共同肯认的前提,只是对于后续的其他方向有所分歧而已。


甚至在一些看似极端的价值选择中,例如安乐死合法化,其实双方都很重视生命,也没有人认为生命可以轻易的被放弃,只是对于极端情况下的生命质量有不同的想象与追求而已。


之所以要找寻稻草人和共识,无非是起码能确信双方都是在做一件「好」事,只是两方对于好的理解有着不同的面相与深浅。所以,我们透过批判性思维练习的,并不是单纯如何反驳、攻击别人的错误,而是试着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了解他人,然后学习一套有效的沟通工具,进而去深入我们的思维逻辑。


在排除没有意义的对稻草人的抨击,以及对共识的呼吁之后,我们才能进入真正的、深度的探讨。



以上3点,屁股不决定脑袋、越相对越没意义,以及先排除再做讨论,就是我在看完这本书后,最想分享给你的部分。


老实说,疫情期间,我们见到了无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公共议题探讨。这本《优雅的辩论》的有趣之处是,它除了像一本批判性思维教材,同时也还像一本历史书,带你从美国二百年历史中的重大争议里一步步走来,让你在精神世界里经历这些复杂的纷争,学习理性的话语,有更多的力量和思路,来审视现实生活中的议题。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把它当作你练习批判思维的习作本,挑几个自己好奇的议题试着操作一遍,挑出谬误、提列观点,然后去找出双方潜在的共识,去习惯这套思维工具想带给各位的理性与客观。


如此一来,你也能正确地去理解那些意见不同的观点,掌握和朋友讨论社会议题的第一步,让你在疫情信息混乱的时候也能冷静地和身旁的人们沟通,用批判性思维取代信息的焦虑。对抗恐惧,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鼓励,更是那份对信息识读能力的信心,能让我们不再害怕被信息给蒙蔽。


无论如何,恭喜你又翻开了一本好书。

我是冠羽,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私人阅读

    何谓“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