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梁秋阳:《深度说服》引读

【003】梁秋阳:《深度说服》引读

00:00
11:30

专辑为打卡返现专辑,按照规定完成7天打卡即可返还全部喜点,并获得进入深度学习群的资格,完成打卡后可添加微信号:cjbs2020-001




用新知温养心智,用阅读对抗虚无。

你好,我是梁秋阳。


今天我会分享给你《深度说服》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叫梁秋阳,是一名辩手。哈哈哈这句话说完我自己都想笑哈哈哈哈。言归正传,很开心能在这里和你相遇,不知道正在听音频的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切都还好么?


如果说前面你看的两本书《批判性思维工具》和《明亮的对话》,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意识,那《深度说服》这本书就是关于如何用更好的思考表达技术,来发挥你的批判性思维。既然是自己写的书,我就不跟大家拐弯抹角,直说,这本书写得我非常痛苦,里面的信息量也是相当足够,所以我不太可能在一则音频里跟你讲完。但借着这次契机我自己又回看了一遍,确实也发现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技巧背后,都有着相通的原则。而如果你能带着这些背后原则的理解去阅读这本书,可能效果会更好。所以,今天我要分享给你的,是我自己重读完之后,归纳出的,一切思考表达技巧背后的3个原则——结果导向、关注分歧、向内觉察。



第一个原则,是关于表达的,叫做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


这句话我猜你肯定在别的地方听过,但我听过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是“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或是“多强调结果,别在意过程,更容易激发人不走寻常路的创造力”。但我认为这句话在表达中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不要只是“说正当的话”,而要“通过你的表达,让正确的事情发生”。


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父母非常舍不得你,不希望我去外地工作,因为这样他们会很没有安全感,尽管那份工作是你非常喜欢的,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不外乎两种,要么来硬的,直接反抗,要么来软的,好言沟通。但你知道吗?这其实都是在做正当的事情,而不是让正确的事情发生。因为你可以想象,在这件事情上你真正想要的结果,其实是父母能够转变心态,对不对?所以真正的解法,不是直线逻辑地去想怎么应对,而是去思考:怎么做,能让父母的想法发生改变?


比如,如果父母是因为舍不得你,真正能改变他们想法的,不是沟通,而是你主动自发地,表达出一些对他们的依恋,让他们潜意识里不会再扩大你去外地发展带来的分离感;又或者,你可以试着在某个以往他们不奢求你回家的时间点,长时间待在家里,通过短时间内击穿预期的陪伴,来为他们建立安全感。这样,等你需要再次离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容易感到不安,甚至在当下,还会隐隐觉得被你陪得有点烦了。


这样,其实你看似没有针对性地做任何回应,但却让正确的事情,自己发生了。这就是在表达中,要关注结果,而非关注过程。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有一句对白我很喜欢,说“真正的绅士,就是做应做的事,而不是想做之事”,也是类似的意思。


在《深度说服》里,把这个原则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是第三章关于引导性提问的部分。聪明的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听起来一点都不刁难,也根本无需对方回答,但自然会让质疑的观众心中浮现。而第四章关于制造感动、不落俗套地灌鸡汤的部分的技巧,也大都与这个表达原则暗合。



好的,接下来,第二个原则,是关于思考的,叫做,关注分歧就是关注本质


疫情期间爆发了很多公共事件,也有非常多议题,如果希望自己想问题能比一般人想得更深,对于一个事件,能一针见血、直击本质。那怎么做呢?


对于这件事,最难的其实是你如何定义,什么东西才是一个问题的本质?而我认为,分歧,就是一个问题的本质。


什么意思呢?拿口罩能不能高价卖这件事情来说,这里面的两派观点,其实都有道理。一方面说口罩卖高价,这是发国难财,是阻止资源最优分配的。另一方面说呢,在这种货源紧缺的时候,还要费精力去调配、生产,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成本的事情,而且有利可图,才能吸引大家都来做,这才是疫情期间最需要的,所以这不是发国难财,而是正常的市场调控。


表面上看,这两派观点水火不容,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其实如果真的口罩上涨一定价格,就能让大家都买到口罩,那其实谁都不会反对。在我印象中,现在工商管理部门也确实允许15%的溢价。所以核心分歧不是能不能涨价,而是涨价之后,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是从此只有出得起天价的富人能买到?还是假冒伪劣猖獗?以及这些次级效应能否避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讨论到这一步,就比仅仅探讨“发国难财对不对”要有价值一点了。这就是在关注,问题中不同观点真正的分歧。


最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是大学时候读一本哈耶克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个让当时的我很震撼的观点,他说保守派才是最支持创新的。在我当时看来,这非常荒谬,因为保守和创新接近反义词。但哈耶克给的推论很有意思,他说你仔细想想,一般人以为的,主张保守和支持创新的分歧在哪里?无非是认为保守派为了维护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利益会打压创新嘛。但你有没有想过,传统是哪里来的呢?基督教的传统,在古罗马时候就是新生事物;现在看来的资本主义传统,在大革命以前也都是新兴阶级。一切的传统都来自创新,一切有价值的创新也都将成为主流和传统,就好像屠龙的勇士终将变成恶龙的隐喻。


如果你现在告诉所有创新的人,他们就算做出了伟大的创造,也没办法成为主流,成为被守护的对象,攫取利益,你认为,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创新呢?


所以,保守派,才是鼓励了创新的人。至少在利益这件事情上,保守和创新不是反义词——那二者之间的真正分歧是什么呢?也许是私有制的传统,是某些更细微分寸上的差异。而这个不断寻找新分歧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事物本质的过程。


所以我说,关注分歧,就是关注本质。


在《深度说服》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思维模型,比如你看完第一章,在别人抒发观点的时候,你大概可以知道试着去更换定义、标准,或是去跨界诠释,或是去质疑他的根属性,这都已经是能想得更深的表现,借助这些工具,也能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真正的分歧所在。



最后,第三个原则,是关于自我提升的,叫做向外探索,更要向内觉察。


在超辩的很多活动,比如表达学院、思辨健身房里,我们一直都强调无论是思考还是表达,它不是玄之又玄的艺术,它是有规律、能研究的科学。但问题是,科学家通过做实验观察现象来分析,那研究思考和表达,要怎么做实验呢?


答案是,在你的心里做实验。


是的,如果你读《深度说服》这本书,尤其是读到第4章,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在问你:你是怎么觉得的?你会怎么被感动?当你看到一个笑话,你笑了,你能不能回想起来这个笑话最让你忍不住笑的那个点是是什么?别的笑话没有这个点吗?


不同于数学、物理这种建基在观念世界里的学科,我们很多时候只需要用形式语言去和抽象问题打交道就好了。思考和表达,更接近现实中的工程学,要掌握和提升,你需要拿到更多的感性素材,而不是仅仅知道了什么是须根皆损,什么是说服的三大原则,什么是攻击性质询,这些名词概念。


所以,经常有人问我,要怎么提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放过自己的每一个感受。比如说,听今天这则音频,听到哪个点的时候你最有“启发感”?这个启发感是来自对某个常识的颠覆?还是来自某一类措辞?这种颠覆和这种措辞可以刻意营造出来吗?


借用一个心理学上的词,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觉察”。当你觉察的素材够多,你再试着加以归纳总结,与书中的原则、技巧相印证,就很容易得出适合你自己的方法论。


这也是为什么思考表达既难又容易,难是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容易是因为,每个人又都很一样。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给你的内容。


在我们第一期的整个阅读过程中,走到今天已经快到一半了。当你已经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希望这本《深度说服》,能为你提供一些关于思考和表达的定式和技巧。


事实上,辩手在辩论场上,面对来自队友发言、对手回应、观众反馈三方面的海量信息时,还能迅速处理、做出应对,也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培养起了高效、熟练的思考路径。日常生活里,大多数人面对信息的时候都是靠本能反应,但如果能借助被验证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显然你更容易做得更好。


而以上3个原则,就是我重读之后,最想分享的感悟,希望能作为你阅读过程中的陪伴。


无论如何,恭喜你又打开了一本…呃,不算不好的书吧。

我是秋阳,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