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梁秋阳:读一本书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发刊词】梁秋阳:读一本书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00:00
08:42

本专辑为打卡返现专辑,按照规定完成7天打卡即可返还全部喜点,并获得进入深度学习群的资格,完成打卡后可添加微信号:cjbs2020-001




用新知温养心智,用阅读对抗虚无。

你好,我是梁秋阳。超级辩手思辨读书会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非洲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那么,读一本书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呢?

我的答案是:当你的心中浮现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阅读对我们来说,永远不是能力上的难事。大家都识字,大部分非专业书籍,也很少出现认真读都读不懂的情况,至于说没有时间,你我都明白,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不愿意为阅读这件事赋予更高的优先级罢了。


说白了,真正千金难买的,是你“想看书”的那个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讲书的课程、有声书产品,包装精美,做有逼格的封面,请到知名的大咖,除了老师们的真知洞见,另一方面,是通过在这些外围内容上下功夫,来激起你阅读的冲动。


知识付费,既是为学习付费,更是为让你愿意学习而付费。



但,外界赋予的动力,永远比不上的内生的驱动力。就像很多人被健身房的广告刺激到了,哪怕当下花钱办了卡,也去不了几次;可当他们遇到心仪的对象,就自动自发地开始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看书这件事,也是一样。无论你此前是否热爱阅读,一旦当你心中有了想要解惑的疑问,有了想要探寻的问题,你的大脑自然会帮助你聚精会神、排除干扰地沉浸到阅读之中。


人类的动机,永远是最值钱的东西。



而因此,摆在你眼前的这段光阴,恰好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开启阅读最好的时机。过去一个月里,我们所有人所共同经历的这场新冠疫情,影响渗透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晃动着的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正常人,很难不产生任何的思考和困惑。


看到微博上谣言与辟谣的不断拉扯,你至少会好奇普通人怎样才能在拥有在海量信息中区辨真伪的判断力;听到各地企业推迟复工、餐饮零售行业一片哀嚎的消息,你难免会稍微意识到背后可能的商业逻辑和经济困局;对比各地政府的各项举措与后续的效果,你自然能稍微感受到公共决策这门学问的深度……


如果放着不管,那么也许几个月后,你的求知欲淡了忘了,这份动机也就随风而去。但如果此时你能恰好打开一本正确的书,再想一想过去几周宅在家中,面对手机里不断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时,心中若隐若现的那些疑问,这时候去阅读,你就不再是逼迫自己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寻找答案的一场精神冒险。至于成长与提升,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一项副产品而已。


这也是思辨读书会要发起这次「复盘」计划的原因。



当然,随着各地的陆续复工、开学,也许你还是会对于自己能否抽时间完成一项「读书计划」这件事有些迟疑。所以接下来,我会分享给你我在过往阅读过程中总结出的3个体会,帮助你多快好省地完成阅读计划。它们对应的,正是通常人们在阅读时遇到的三大难题:读得慢、记不住、看不懂。


第一条建议是,读得快,才能读得快。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之所以放弃阅读,都是因为觉得自己读书太慢了,读完一本书花费的时间太多,很难有成就感。然而,为什么你会读得慢?往往是因为你对这本书涉及的领域不太了解的时候。但如果你追的是庆余年的连载小说,看完前两百章,去看第两百零一章,速度想慢也慢不下来。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在读一本很难读的书的时候,反而应该让自己快起来,不必要求自己的一字一句聚精会神地看完,只需要挑自己看起来不费劲、读得顺畅的部分,先读完,如果觉得有意思,回头可以再看一遍。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随着自己的知识图谱不断完整,看很多新书,都不会觉得是在开垦荒地,而是在补全拼图,阅读的速度,自然也会越来越快。


这就是所谓的,读得快,才能读得快。



第二条建议是,有所得,胜过有所知。


很多人读书时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忘了,或是有一天突然发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内容已经没印象了。这种情况,非常打击人,因为看完书记不住,仿佛你的时间都白费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刚才翻了一下我2019年全年在豆瓣标记读过的书,一共有93本。如果你问我这93本书里的知识,我都记住了吗?当然没有,我又不是复读机。但我可以保证,这93本书我都没有白读。因为我追求的,从来不是记住书中的某些知识点,而是用这本书里的信息,来解答我的某个问题。


就好比,读完了德国社会学家罗萨的《加速社会》,我大概不会记得他提到的5种社会异化理论分别是什么,但我一定会记得它是如何用这一套观点来反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想象的,因为它颠覆了我的认知。这,就是我的所得。所谓所得,就是读完这本书后,你思想产生的变化。所以,在读书时不必要求自己强行记住每一个点,而只需要关注,这本书,给你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让你对于这个世界的哪些想法产生了变化?


毕竟,我们阅读是为了成长,不是为了应试答题。有所得,比有所知,更值得追求。



第三条建议是,讲得出,证明看得懂。


很多人在阅读一些大部头著作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看不懂。有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又留不下任何印象。所以,读一本书,怎样才算读好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给周围人听。


是的,当你真的要开口分享一本书的时候,那一刻,你的大脑会自动为你整理出你对于这本书的理解、认识,从而让你清楚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里,哪些部分是精华,哪些不必要,还有哪些地方是没有被点亮的,需要翻回去重看。


而一旦你能够想出让自己满意一段话,将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那也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当前知识水平下最大程度地吃透了眼前这本书。对方接下来的反应和提问,又可以给你新的启发和提醒,形成认知提升的正向循环。


所以,为了让自己看得懂,先要试着讲得出,这也就是所谓的「输出倒逼输入」。



以上三条建议,就是我在这篇发刊词里小小的分享,它只关乎阅读这件事本身。而相信之后7天里,7位老师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读书心得,与疫情期间的一些感想,能带给你更大的收获。


无论如何,感谢你听到这里。

如果能和你一同踏上这次精神的冒险,是我的荣幸。

我是梁秋阳,我们读书会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木木_id0

    声音太小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