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弟子规是从这儿来的

第8讲:弟子规是从这儿来的

00:00
05:46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您正在收听的,是论语慢谈,今天一起来看学而篇的第6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后生晚辈,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做事要谨慎,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孔子这段话的说法,跟今天的家长以及学校所普遍采取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我们对孩子教育,好像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至于什么孝敬父母、友爱他人,并没有专门的考试项目,也就依赖于家庭教育,甚至自然养成。

但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是比学习知识、增长智能更加重要的事情。“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小孩子得先学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学习知识才有意义。

 

孔子思想,和今天的孩子们实际接受的教育之间,差别在于对人生不同的理解。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忧虑,根本上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丛林社会。

丛林的生存法则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在这种思想下培养出来的,极大的可能,就是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变强的目的就是占有更多的资源,为己所用。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启示,自私的人生绝无可能获得幸福。

孔子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在于“仁”。

真正的幸福,也将来自于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理想关系的实现。

儒家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技能,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理想的关系。

圣人能安顿天下。而哪怕只是做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安顿好自己的家庭,孔子认为,这样的人生对于社会同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讲大家理解了吗?

阅读孔子的话,要有严肃的心。孔子讲的东西不是鸡汤,而是严谨思考的结果。

看过学第六节,一个有孩子的家长,应该认真地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给予孩子真正获得幸福的能力。

一个成年人同样可以从这段话中获得启发,去反省,对于我们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清朝人李毓秀写弟子规,将这一节作为全书的纲要,开篇直接阐明弟子规与这一节关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忠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接下来,李毓秀逐条展开了他对于孔子这话的理解,落实成孩子日常生活、教育细节。

基于时代的限制和作者的理解,弟子规今天看来实在是有很多僵硬的地方。

回到孔子思考的原点,我们才会发现更多,在今天仍有深刻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是铁南,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