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严伯钧的六极物理交流群来啦,跟着严老师一起了解物理界新动向,第一时间get严老师的活动消息,还有不定期的社群活动福利哦。
入群方式
微信添加yan_bojun,并回复:六极物理,我们将会邀请你入群。
课程结语
首先祝贺你,完成了 22 周的《六极物理课》的学习。
我读书的时候,一个学期只有 14 周时间,其中还有 2 周是期中和期末考试,22 周已经超过了大学里的一个自然学期的时间。相信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样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物理学还是头一回,能坚持下来的确很了不起。
22 周,在人的一生中可能算不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我统计了一下,如果完整听完《六极物理课》全部二十二章内容,你就已经接触到了整个物理学大部分领域的知识。
我们先来对这六篇,二十二章内容所涵盖的领域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极快篇】我们学习了狭义相对论以及少量空气动力学的知识;
【极大篇】我们集中了解了天体物理领域的知识;
【极重篇】我们学习了广义相对论;
【极小篇】我们学习了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粒子物理和一点量子场论;
【极热篇】我们了解了热力学、统计力学以及复杂科学;
【极冷篇】我们又涉猎了材料物理、固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
如果用数据来做盘点,在这 22 周中,我们总计认识了 73 位伟大的科学家,了解了 47 条物理学原理和定理,讲解了 25 个物理实验和思维实验,解释了 44 个物理学理论,以及 541 个物理学、数学概念。
看着这个成绩单,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挺不错的?统计完还真是挺惊讶的,这里要为你的求知欲点个赞。
但在这里我一定要再强调一下《六极物理课》的目标以及它的定位。
我希望它可以是你对物理学好奇心的一个起点。《六极物理课》的目标,是绕过繁琐的数学计算,将物理学中最精髓的物理学思想交付给你。我始终认为:物理学的大道不会是复杂的;物理学的核心思想不应当是数学的,数学是表达物理学的工具。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佛教故事,说六祖慧能是个文盲,就有人质疑他:不认字儿怎么学习佛法?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呢?于是六祖就伸出一根手指指向月亮,说文字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佛法才是这一轮明月。即便没有这伸出的一根手指,并不影响人们望见月亮。物理学的思维,就好像这一轮明月。很多人对物理的望而却步,实际上是对数学的望而却步。
所以,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不借用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也能让你欣赏到物理学美妙的月色。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一个理论如果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清楚,要么就是自己还不是真懂,要么这个理论就是错的。
回顾我们的课程内容,除了在【极小篇】第六章讲规范场论中用了一点数学知识以外,在其他章节中我们还是都做到绕过了数学计算。
但是这绝不代表数学不重要,这里就要说到《六极物理课》的定位。
我相信大部分的同学只是希望通过这门课,相对深入的了解物理学,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科普故事层面,除了知其然,也想知其所以然。《六极物理课》是非专业人士相对全面的了解物理学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如果你以后打算攻读物理专业,或想要从事相关工作,我希望《六极物理课》可以成为你真正进入这个领域之前的一道开胃小菜,能够点燃你对科学的好奇心。不得不承认,如果老师讲得不够精彩,物理学、数学甚至工程学的学习很容易会变得枯燥无味,你会面对解不完的微分方程、求不尽的本征函数……我希望《六极物理课》带给你对科学的好奇心可以帮助你渡过这些困难、孤独和焦躁的时刻。
即便你的生活与物理毫无关系,《六极物理课》希望通过对现有的物理学知识的总结,帮助你培养一些物理学思维。
虽然对于核心物理思想的阐述相比于正统教科书的内容,并不会缺少任何关键信息,但这也只能让你对物理学有一个“旁通”式的了解。若想正通物理学,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学习数学,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学科,不是单纯靠逻辑推演和因果关系的构架就能完全弄明白的。
现代物理学中很多尚未获得实验验证的知识,比如宇宙学中关于暗物质、暗能量、暴涨理论的知识;在极小这个方向上,试图统一强力、弱力、电磁力的大统一理论;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弦论、超对称理论;追问时空本质的圈量子重力等等……我们都未作系统讲解。因为这些理论都未被实验证实,当然了,未来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我始终坚信,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证科学,因此我们只讲那些已经被证明的物理学知识。大统一理论、弦论、超对称理论等理论目前尚未被证明,现在还不能说它们是科学,就不在此赘述了。
说到科学,最后我还是想在这篇结语中与你探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的对与错?
关于什么是科学,波普尔的总结非常到位:科学具有可证伪性。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论对错,并且能明确指出如何论对错的,才能被称之为科学。物理学界有很多学者认为弦论不属于科学,正是因为目前看来它不具备可证伪性,并且该理论之前提出的各种可能的实验都没有做出结果。如果永远无法被证伪,那么弦论就只是一个漂亮的数学理论,而非物理学,更非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首先,我必须要反对一种思维误区:将是否科学作为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这似乎是一种崇尚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恰恰相反,它非常的不科学。科学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质疑精神,科学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自我推翻的过程。只要是科学就相信,终将成为对科学的迷信。科学远非真理,人类是否可能掌握真理尚且未知,至少哥德尔在数学领域已经通过逻辑证明了数学公理是无穷的。如果我们真的具备科学精神,恰恰应该带着质疑的精神来看待科学。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质疑精神呢?这就要说到科学的“对”与“错”。当我们没有讨论一个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时,去谈论它的对错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它是相对的。假设真理无穷,但我们永远无法窥见所有真理,那么必然不存在一个科学理论在所有范围内都绝对正确。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获得人类感知范围内正确的终极理论,但是这毕竟也有一个范围。所以一定要明确,当我们讨论科学理论的对错时,其实说的是这个科学理论在其适用范围内是否正确。比如,我们先在【极大篇】讨论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随后在【极重篇】又用广义相对论推翻了万有引力的理论,这并不代表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只能说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比万有引力定律更广。相比于对错,首先应该关注每个理论的适用边界。我们无法真正获得全部真理,更先进、适用范围更广的科学理论,无非是由人类创造的更加贴近真理,能在人类逻辑当中运行的思维模型,我们通过思维模型尝试去理解真理而已。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来谈谈什么是科学的质疑精神。很多科学爱好者,热衷于去推翻一些成名的科学理论,譬如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但不明白质疑和推翻应该怎么做。质疑成熟理论,应当在理论的适用边界之外去质疑,因为边界之外还没有获得验证。比如,我们在【极小篇】提到的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当时杨李二人质疑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是否守恒,恰恰是因为从来没有人验证过宇称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否守恒,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一定守恒,这便是在当时物理学理论的边界之外展开的质疑,这样的质疑才是有意义的。不经过系统学习,便不由分说的去质疑成熟理论,最终大多会成为妄想。想要知道这样高深的理论的边界在哪里,通常需要通过多年专业、扎实的学习。
因此,想要具备科学的质疑精神,第一、要坚持不懈,积极努力的学习,这样才能够知道科学理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第二步,往边界以外去质疑,对于边界外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成功的科学探索,本质上都是在扩大科学的边界。盲目为了质疑而质疑,还觉得这是自己拥有科学精神的体现,这种情况可以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书却读得太少。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追求科学,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怀疑。怀疑和思考的先决条件,是要先不断地学习。
最后,希望你能将从《六极物理课》中学到的物理学思维作为你求知的起点,从此奔向更加广阔的好奇心海洋。
老师还会出课吗?
严伯钧 回复 @思危课堂: 会吧,大课短期之内就这俩。
感恩
严老师再见,我去从头再听一遍。
严老师,请问根据光路可逆,拿激光去照海市蜃楼,能照到本体吗?如果能照到本体,位于本体的人看到这束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求解
真不错 感谢主播
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受用非浅,开新课及时通知,整理出书了也及时通知
严伯钧 回复 @硕大的皓子: 微信添加yan_bojun,并回复:六极物理,消息第一时间通知
关于科学质疑精神的论述太好了。那些民科,一部分是认知能力有限而不自知的可悲,一部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哗众取宠的可狠。天马行空的遐想对人生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就满足好奇心而言,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是最便利而有效的途径。
严老师,我是个物理小白,但是很喜欢你的节目。有个问题一直困扰过我,您可以解答一下吗?引力是因为时空的扭曲,所以太阳围绕银河系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因此我可以理解为恒星的光源一直在移动,但是已经发出来的光,不会跟着移动吧,因此上一秒的光,跟下一秒的光相对空间的位置不一样,我们看见的恒星是不是应该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像彗星一样。太阳离我们近看不出来,可是远点的恒星应该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我们看到的光一直都是在同一个位置发射过来的,那么空间是不是也在同步转动,或者说恒星除了自转以外根本没有公转,公转是因为空间在转,这样光的位置才会一直不变。
严伯钧 回复 @1334167skmd: 尾巴倒不至于,因为放大到宇宙尺度恒星间的相对运动基本可以忽略。
后面听回放的加不了群了
严伯钧 回复 @辅神小白: 加微信yan_bojun,会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