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83期:最顶级的修养(深度好文)

2020-783期:最顶级的修养(深度好文)

00:00
12:27




一个人的胸怀宏度,最能代表他的品德修养。


而一个人的修养,又决定了他的前途以及生活幸福感。


什么是胸怀宏度?


《天下第一赌经》里说:


“何为宏度?曰宽人,曰克己也。
宽人者不责小人之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他人旧恶焉。”

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人,即使别人犯了错误,也不要过于责备,不揭人短处,不锱铢必较,不念人旧恶,就是一个人的胸怀宏度。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从他的容人之度,处事之能和处世之道,这些生活细节上就能体现出来。



不责小人之过


宽容,最能彰显一个人的胸怀。


宽恕他人,原谅他人过错,更能成就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比自己才能突出的人,总会有一些有意刁难,以显示自己有多了不起。


殊不知,这种小人行径,在有修养的人眼里,却不值一提。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学识渊博,仁孝礼仪皆为各国瞻仰,被尊称为孔圣人。


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时,有一位陈司败十分嫉妒孔子的贤名,就有意找他麻烦。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回答完后,孔子就拘礼转身离开。


然而,陈司败却向孔子的学生巫马其作个了揖,对他说:

“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


孔子师徒不语。




陈司败接着说,鲁昭公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


如果鲁国君算是知礼,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


在当时,有同姓不能通婚的礼节。


陈司败有意用鲁国的国君,来羞辱孔子,说孔子有违君子之道,包庇国君,以此破坏孔子的名声。


孔子深知其意,然而,他却没有去计较和辩解。


他只说了句:“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真诚坦率的担下了自己的过错,并说自己何其幸运,能被人指出错误。


自诩聪明的陈司败自以为赢了孔子,却不知自已在行为上已经输掉了自己的人设。


很多时候,通过贬低他人而获得的胜利,未必会赢得尊重。


因为智者,不会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去计较,更不会和故意为难的人去争辩。


他人不与争辩,是因为对方的修养高过自己,而非自己本事过人。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会先从自身找原因。


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办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去反省。


不少人,遇到这些小人行径,都会急着想办法去证实自己,证明那些不实之事,搞的自己身心疲惫。


有修养的人都知道,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与小人小事的纠缠上。


摆正自己,胸怀坦荡,不把自己放在小人的对立面,做好自己,那些困扰的小事,也就无法适存。




不发人隐私


古语有云:“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


做人一定要懂得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谨慎言语,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而谨防祸从口出,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而有些人,总是自视甚高,说话从不谨慎,随意揭露他人的隐私。


即伤害了他人,又为自己招来了麻烦和祸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


后来,他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着他沾点光,混个一官半职。


于是,就有两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其中一个人,见了朱元璋,讲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事:


一起受苦,一起偷东西吃,朱元璋抢豆子,打碎瓦罐,就往嘴里塞,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差点丢掉性命,幸亏被他救下的往事。


这些让朱元璋甚是难堪,看着此人讲自己曾经的糗事,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杀了他。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此人自以为聪明,讲出了很多朱元璋的隐私,仿佛朱元璋能有今天,多亏有他,却也让朱元璋颜面扫地,又岂会感恩,


而另一个人,却讲诉了和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勇闯天下的过往,虽然也是一起吃苦,但说的却是他的丰功伟业。


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一个人品行如何,就看他如何与人交往,讲出的话是维护人,还是有损害于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而不愿公诸于世。


能与你共享隐私的人,必定是愿意相信你的人。


君子,立于信,一旦这份信任丧失,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品性修养。




颜回曾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夫子回答他说:


“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
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真正的朋友,都懂得尊重他人,不抓住他人隐私不放,不多做评价,肆意指点。


很多时候,他人与你分享私密,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为了因此而带来的身心愉悦。


如果这份认可被亵渎,愉悦变成了伤害,那么关系也会荡然无存。


有修养的人,不仅懂得委婉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懂得不发人隐私,既达到了目的,又顾全了他人的面子。



不念人旧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若常怀一颗体谅他人的心,不去计较他人以往的过错。


相信人与人之间会更加融洽,也会因此让误入歧途的人心生惭愧,改过自新。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因自小丧父,没读过书,为人十分野蛮,恶名远扬。


因为他的蛮横无理,动辄就用拳头解决问题,加上身材魁梧,无人能治,百姓们都十分害怕他。


当时,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三者一起危害百姓,而被称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让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让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


在人劝说下,周处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


他同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从此,三大祸害没有了,高兴地纷纷庆贺。


然而,周处杀死蛟龙后,却又从水中出来。


当听到乡亲们是为了自己的死而庆贺时,他才知道被大家当成了祸害,就决心悔改。


他寻访了一位很有修养的名人,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


最终,成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


人生在世,难免会脚踏行错,留有旧恶。


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走在不断前进的路上,会有新的认知,所以,不要死死抓他人的过错,难以释怀。


佛曰: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


君子要有容人之量,世上所有的恶念都能消除。


那些懂得改过自新的人,亦能成为君子。


传闻,赵玄坛菩萨曾是一个征粮的恶吏,为人歹毒,危害百姓。


有一次,他又去征粮,让农户杀鸡款待他,但农户家中只有一只孵蛋的老母鸡,他认为老母鸡不好吃,便“善良”了一次,就此作罢。


没想到,这母鸡却打翻了他的饭菜,救了他一命。


原来,农户做饭的竹笋挖自于一个有毒蛇的洞口。


因为一次“善举”,而救了自己一命。从此,他便辞官修行,最终修行成佛。


世间一切修行皆有因果,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善举处世,方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用和善的态度待人,亲热如同兄弟;而用粗暴的态度待人,伤害如同刀剑。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和气,不用偏见待人,才更能促进彼此的关系。


有修养的人,不仅会包容他人的过错,更会从心底真正翻篇,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之后的行为举止。




何以养德?


《菜根谭》有言: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远害,更能养德。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就藏在他言行举止里。


不责小人之过,则胸怀更宽广;


不发人隐私,则为人更端正;


不念人旧恶,则处世更稳重。


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修养里的为人有度,做事有信和处世有善。


一个人享受荣誉或是蒙受耻辱,完全决定于他本人的品德。


我们要经常以史为镜,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掌握自己的心性和前途。


与君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呀马漂亮

    还有文案,真好。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