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的瘟疫》:阴影之下,科学防控比恐惧更有用
你好,本期音频为你领读书的是劳里·加勒特创作的《逼近的瘟疫》,副标题是:失衡世界中新出现的疾病,我是领读者朵拉。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新年变得极为特殊。“买到口罩没”成了最流行的问候语,“不串门、不待客”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默契,酒精、药品,甚至双黄连口服液也都被抢购一空……于是,宅在家中瑟瑟发抖的我们,不由得回忆起2003年被非典型肺炎SARS所支配的恐惧。
回顾人类历史,“瘟疫”其实一直在重复上演。从肆虐一时的黑死病、天花,到国人谈之色变的SARS、肺鼠疫……瘟疫终究会过去,但我们永远不知道,阴影中潜伏的魔鬼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那么,瘟疫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爆发?为了战胜瘟疫,人们做了那些努力?下一场瘟疫来临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准备呢?这本《逼近的瘟疫》就在解答这些问题。
这本书通过回顾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的瘟疫,揭示了瘟疫爆发的原因,全面展示了人类为战胜疫病所付出的努力,还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讲解,告诉了人们不可能彻底消灭瘟疫的前提下,该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可以说是让人全面了解瘟疫的“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劳里·加勒特毕业于加州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女记者,现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劳里致力于对埃博拉等大型传染病进行深度报道,曾获得皮博迪奖、乔治·伯克奖和普利策奖这三大新闻奖项。
下面,我就来为你讲讲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要讲讲什么是瘟疫,以及瘟疫的主要成因。
瘟疫其实是一系列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包括流感、鼠疫、狂犬病、埃博拉等。简单地说,它有三个特点:发病快、病情重、传播迅速。
我们来看个例子,1918年,流感席卷全球,超过10亿人患病,其中约2100万人因此丧命。而在一些位置较为偏僻的乡村,情况就更加糟糕。比如一个叫西萨摩亚的地方,3.8万名居民几乎全部感染,其中7500人死亡,死亡率高达20%,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人在这场瘟疫中丧失了生命。另外,这一年的7月4日,美国军团曾经在费城的一家饭店聚餐。结果才一顿饭的功夫,就有128人被传染,患上重病,其中29人死亡。流感传播之快,毒性之猛,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瘟疫为什么会出现和爆发?
瘟疫的出现和爆发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病原体,二是传染途径。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告诉我们,瘟疫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什么是病原体呢?就是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不仅会让我们生病,还会使我们成为载体传染给其他人。
拿细菌来说,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据实验室统计,大约十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才能有一粒米大小。在土壤里、空气中,甚至是我们体内,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细菌有好坏之分,有的细菌则对人类有好的作用,比如制作面点时需要的酵母菌、酿醋时需要的醋酸菌等;而有的细菌会导致疾病,像肺结核、鼠疫、霍乱等等。
说完了细菌再说说病毒,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只要有一层蛋白质外壳来包裹核心的遗传物质就行了。直到现在,科学家还不能断言它们到底是死是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病毒本身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它们必须找到宿主,通过寄生来获得能量、进行繁殖。但是,人体一旦感染上病毒,往往是致命的,比如狂犬病、流感、艾滋病等等。
除了细菌和病毒以外,还有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通过依附宿主来获取空间和能量的低等生物。为了方便区分,这里的寄生虫讲的主要是除了病毒、细菌以外的那些小动物,比如蛔虫、弓形虫、猪肉绦虫、血吸虫等。寄生虫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轻者食欲不振,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脏病、肾衰竭、恶性肿瘤等等。
虽然病原体感染会导致各种疾病,但常人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比如我们常从爷爷奶奶那儿听到这样的口头禅:“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东西掉了,捡起来继续吃也没事儿。结果,饮用水和食物不清洁,居住环境不卫生,还有传统的共餐、劝酒习俗,都成了疾病传播的温床。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和医学的发展,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里。如果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各种疾病就可能找上门。“病从口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会找准时机,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比如艾滋病,就有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这三种传播途径。虽然听着很容易控制,但很多人都是在看起来安全的环境中被传染的,比如医生在手术中不小心切到手、伤口不慎接触到病人血液,再比如警察与歹徒搏斗,不小心被划伤,这些难以预料的接触传染的情况都时有发生……由此可见,病原体一直在找空子钻,如果人们防控不当,瘟疫就会爆发。
就拿新型肺炎来说,首例确诊病例出现时,几乎所有人都没当一回事,觉得就是普通的感冒或是肺炎。结果,我们还没回过神儿,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已经倒下了十几个,因为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以通过人与人间的正常接触传播,甚至有的感染者都没有症状!更可怕的是,病毒还随着春运客流被送到了全国各地,最终,这个“千门万户避肺炎”的春节,成了一场瘟疫带来的战争。
接着,第二部分我要说说,人类已经为了战胜瘟疫做出许多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找到彻底战胜它的方法?
早在古罗马时代,瘟疫就已经是人类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公元前5年,罗马城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会。这是什么概念?在同时代的中国,都城长安的人口规模都没有超过30万。但史料显示,每3个罗马人里,只有一个可以进入成年,并且成功活到30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当时痢疾、疟疾之类的传染病频发,人们只能听天由命。
前面我们讲过,瘟疫的爆发有两个要点: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而针对其爆发的必备条件,人类一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作出相应的抗击瘟疫的手段,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推广抗生素,杀灭致病细菌。20世纪50到60年代,西方医学界乐观地相信,我们可以根除很多疾病。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自信?因为早在40年代,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就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了。抗生素其实是通过细菌、真菌培养提取的一种抗病原体,能够有效地杀灭病菌,它让肺结核、破伤风的治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第二个措施是杀虫灭害,为的是清除病原体的宿主。“消灭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你能想象吗?这不是广告,而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口号。当时,中国举国开展了剿灭病原体宿主的运动,连带有血吸虫的田螺都被从田间地头刨了出来。据一个叫乔舒亚的英国医生统计,1965和1966年,中国几乎没有新增的血吸虫病病例。与此同时,滴滴涕和含氯化学药剂的全球推广,也使携带疟疾的蚊子数量大幅减少。
第三,研发疫苗,降低感染风险。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到了1958年,天花还在全球33个国家肆虐,200多万人因此丧生。但现在,甚至很多医生都没有亲眼见过被天花病毒感染的患者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1796年从牛痘病毒中提取出的物质制作的疫苗,已经可以预防99%的天花。1967年,全世界开始共同行动,大力推广疫苗,并对天花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最后,到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已经战胜了天花。
听到这儿,你也许会问,随着医学的进步,连致死率很高的天花都被人类战胜了,那么,人类战胜瘟疫是不是也指日可待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先说用来杀死致命细菌的抗生素,人类过度地使用抗生素,已经让病菌的耐药性变得越来越强。举个例子,我们生病的时候,医生经常会用青霉素来辅助消炎。一次两次的,一针下去就药到病除,但反复几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药还是原来的药,但疗效却大不如前,这就因为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一方面,每种抗生素天生就只对特定的细菌起作用,比方青霉素能消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但对大肠埃希菌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让细菌进化出抵抗能力。研究表明,哪怕只有1%的细菌侥幸地在抗生素环境中存活下来,它也能迅速繁殖,并且其后代也会获得耐药性。
再说杀虫灭害这一措施,现在很多寄生虫也对杀虫剂也有了耐药性。比如蟑螂这种打不死的小强,提到它,相信每个人都很头疼。毒饵料换了很多,杀虫剂也买了不少,刚开始确实管用,但没过多久,它们就会卷土重来,而且之前的蟑螂药也没用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为了消灭疟疾,曾支出约4.3亿美元,除了喷洒杀虫剂,还配合使用一种叫氯奎的西药。但在1963年,驻越南美军发现,氯奎没办法治疗这里的疟疾了。这就是因为疟原虫长期生活在充满氯奎的环境中,产生了耐药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疫苗。虽然它是这几种方法里看着最有效的,但让人们接受并接种疫苗却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1976年,美国爆发猪流感,很多疾病学家开始呼吁接种疫苗。但到了11月份,各地出现了打疫苗以后瘫痪的病例。于是,在重重质疑下,猪流感疫苗注射被毙,疫苗行业也受到了重创。到了1993年,美国只有4家制药公司还在生产疫苗了。你看,疫苗有没有效果、疫苗安不安全、老百姓能不能负担得起,都是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打疫苗,而是真的“无苗可用“。比如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就还在研发阶段。
第三部分我要讲的是,既然已经知道瘟疫无法被根除,那么人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匪夷所思的病毒和疾病反倒比都不怎么讲究的过去更多了?这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生物学、医学,尤其是病毒学和基因工程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很多疾病不是以前没有,而是以前可能发生过,但人们没意识到。比如“癌症”就很可能不是近代才出现的,美国癌症研究所发现,逆转录病毒进入宿主体内以后,会很快插入到细胞中的某些DNA片段里,然后,病毒会修改DNA,操控细胞疯狂分裂,最后诱发癌症。这部分控制细胞分裂的DNA后来才被称为“癌基因”。
而全球城市化,给环境卫生、公共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墨西哥城就是一个欠发达的新兴城市,那里的公共排水系统不完善、水污染严重。平民饮水的时候,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后来,很多居民移民到了洛杉矶,结果绦虫病就也被带了过去,或许,这正是城市化的弊端之一。
此外,城市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疫情爆发后很容易扩散。就拿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它为什么传播得这么快、这么广?因为武汉是工业重镇,流动人口众多。此外,武汉还是南北交通要道,号称“九省通衢”。疫情刚出现时,很多人都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作、购物,甚至是旅游,这都给疫情扩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且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社会状况的差异,给全球性疾病防控增加了难度。瘟疫其实也会“欺软怕硬”,先遭殃的往往是基础设施薄弱的穷国。但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刚开始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援助的时候,并没有重视卫生问题,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处于疾病的阴影之下。就拿爪哇国来说,当时国内85%的居民肚子里都有钩虫。
工业开发也会引起生态恶化,从而引发瘟疫。1971年,苏联援助埃及建成了阿斯旺大坝,这个大坝可以在尼罗河上进行水力发电,经济效益很不错。但仅仅6年后,阿斯旺地区就因为这个大坝爆发了严重的裂谷热。大坝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状况,为蚊子、血吸虫等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人或牲畜被带病蚊虫叮咬后,很快就会病倒。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开始把健康看作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呼吁把卫生事业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攻克传染病仍然任重道远。毒品、偷猎、性解放、难民潮等,都让攻克传染病面临着巨大挑战。
既然瘟疫如此难以攻克,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护好自己。病毒的传播需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针对传染源,有时候,很多病毒是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再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宿主传给人类的,所以,我们平时不能随意接触野生动物,更不能因为猎奇或他人游说去食用野味。
至于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就是要做好防护工作。新冠病毒武汉封城、居家隔离、全国防控,都是在传播途径上预防疫情扩散。
除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疫情袭来时,我们还要科学防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这次“双黄连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新闻让双黄莲蓉月饼断货,听上去很魔幻,但“吸烟防病”、“香油防病”、“鸡蛋治病”这类利用人们恐惧心理的谣言还是层出不穷。其实,这些偏方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
虽然疫情会让人恐慌、愤怒,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当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下来,问自己:我到底因为什么愤怒?我能做些什么来防止自己和身边人染病?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体内容。下面,我来为你做个小结:
第一部分讲的是瘟疫的定义和成因。瘟疫是一系列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病原体的感染与传播会引发瘟疫。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病原体会狡猾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如果防控不当,瘟疫就会降临。
第二部分讲的是人类对抗瘟疫的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推广抗生素、杀灭致病细菌;杀虫灭害,清除病原体宿主和研究疫苗,降低感染风险。但是,受到各种限制,人类还没能彻底战胜瘟疫。
第三部分讲的是瘟疫阴影并未散去,未来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对个人来说,预防瘟疫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接触、不食用野味,按国家要求做好防护措施,做到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