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正名”发乎于心

033.“正名”发乎于心

00:00
20:07


弟子继续问王阳明,孔子说为政最重要的事是“必也正名”,是什么意思呢?阳明先生于是在卫出公和其父蒯瞶之间演绎了一番“正名”的行仪,虽是行仪,实则发乎于心,人之天性使然,这也是礼之本意,名正则有其位,有其位则言顺。陆澄的孩子忽染重病,陆澄心急如焚,然后告诉王阳明,一般情况,我们总要安抚几句,阳明先生却说“此时正宜用功”,用什么功呢?又说“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箇中和处,过即是私意”,这个“中何处”又是什么呢?请听张讲师一一道来!


1、学了内观的学问怎么用?

2、家中亲人去世时无限哀伤符合天理吗?

(四三)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厎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四四)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55965525

    我们的七情六欲大多是过头了,很少是不及的。过头了就需要调停才能回到养生的状态。讚!

  • 米花生_5w

    内在的气有一点点的浮动有什么不可以吗,没什么不可以,看着心中的气,不抵抗不助长,感觉回到了课堂!!!

  • 燕子htz

    父父、子子,天性呀!之所以出现各种矛盾原来是人心惟危呀!大道如此简单确又深邃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1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530

  • 马文妹

    至情至性原来是这样解释!听张讲师讲解圣贤书,乐趣无穷!

  • 1306113qntc

    感恩张讲师.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匪浅.

  • 沐晨乐曦

    受益,谢谢老师!

  • 听友132770476

    非常感恩先听的张老师六祖坛经。讲到气血时候,就跟复习一样,更加清晰一点了

  • 笨笨的素素

    一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阳明先生的解决办法是正和道德经这句异曲同工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桃之夭夭_5tu

    圣人的办法:就是恢复父子之亲的本性,归到底是正其心尽其性,则父当父,子当子,君当君,臣当臣。至此则名正言顺,天下归心。 圣人做的就是从源头、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