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20.9|王晴佳:筷子与中西文明交融
 7760
试听174

【第三季】20.9|王晴佳:筷子与中西文明交融

00:00
09:43

到东亚文化圈里来的人,会对两件物品特别重视:一是中国人用毛笔写的汉字,另外一个就是筷子。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我先从马可波罗讲起,马可波罗在沟通东西文化过程中可能确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是不是真的到过中国?


他的书有很多纰漏,他没有讲到当时东亚文化圈的人,特别中国人用筷子,他也没提到长城,他也没有提到喝茶。所以,有的人认为马可波罗的书基本上是道听途说而成。确实,从版本上来看,他的第一版是不太多的,后来他也承认,他是跟欧洲另外一个所谓的传奇作家两人合作,后来的版本是越来越厚。当然他对中国的几大都市像杭州、苏州、开封等等的描述,又让人觉得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不大能做出这么详细的描述。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认为,他没有提到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是一大疏漏,让人怀疑他没有真的来过中国。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用“匕箸”,是勺子和筷子一起用的,外国人到了中国以后,特别是在元朝之后,朝鲜人到中国以后,会发觉一个很怪的现象,就是说中国人只用筷子吃饭,勺子就慢慢不见了。当时,两位李氏朝鲜的官员都提到过,一位叫尹国馨,更早的一个叫崔溥。他们来中国以后,比较注意中国人是怎么样用餐具的。崔溥因为海难漂泊到了中国,后来写了一本书叫《漂海录》。《漂海录》是他在16世纪写的,书中指出中国南北的饮食风俗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个相同点,他的描述叫“同桌同器、轮箸以食”。“轮”的意思就是挥,举着筷子吃饭,“同桌同器”以我的理解就是说中国人是一起吃饭,就是合食制,把烧的菜放在中间,所以筷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餐具。


唐代之后勺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醒世恒言》和《金瓶梅》这些文学作品里都对饮食习惯有描写,基本上都说放“杯箸”,放一个酒盅,一双筷子,这样就可以吃饭了。


16世纪有一个葡萄牙传教士到了东亚地区,他的描述很有意思。他说所有的中国人像我们一样习惯围坐在桌子旁吃饭,虽然他们既不用桌布,也不用餐巾,依然很干净卫生,饭菜端进来放在桌子上之前已经切割好了,他们用两根小棍进食,两手无需碰到肉食,就像我们用叉子一样,这样他们就不太需要桌布了。中国人不但吃饭时讲礼貌,谈吐也很文雅,在这方面他们胜过了所有人。当时西方人到了中国以后,看到中国人用两根小棍进食,他会感觉是一个比较文明的做法。所以我说其实文明的现象也有轮替的这么一个过程,现在中国人会认为吃饭用餐巾纸、用桌布是比较文雅的象征,其实在那个年代却不是。西方人为什么要发明桌布和餐巾?因为他们是用手来吃饭,所以手肯定是沾上了食物、汤渍之类,他们需要用餐巾来擦,所以当时西方人到了中国或者日本以后,会提到中国人吃饭比较干净利落,有的人干脆就说,中国人其实吃饭之前之后都不用洗手。上海有个收藏家叫蓝翔,他就提到,中国原来的餐具里面有一种洗手的盆,在汉代以前还是比较多的,出土文物里面也有,筷子成为餐具之后,这种盆就渐渐消失了。


反过来说,如果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应该像其他西方人一样,对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感到惊讶,他应该做一些这方面的记载,很可惜他没有做这方面的记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刀叉、筷子,谁更文明 


还有一点,就是到了18世纪晚期,马戛尔尼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了中国。当时他的本意是想沟通贸易,然后让英国人在北京开使馆,乾隆皇帝把他全部拒绝了。他说的是向乾隆皇帝祝寿,所以他到了中国之后,从南方一直往上走,整个的供应都是由中国人提供的,那么他也提到了不少他碰到的中国人的情况。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对中国用筷子吃饭不那么看好了。这个看法跟明代来中国的外国人的看法,有了非常大的区别。明代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把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看成比较文明的象征,到了马戛尔尼等人抵华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


他有一个描述,他说:他们吃饭的时候,不用手巾、餐巾、桌布、平盘、玻璃杯、刀和叉子,而是用手指或者用筷子,后者,就是筷子,是木制或象牙制的,大约6英寸长,圆润光滑,然后他加了句不太干净。然后他说他们喝酒的时候合用一个酒杯,这个酒杯有时会用水冲一下,但从不洗净擦干。你看他的这个表述就开始有点负面了,然后他再提到说,他请两位清朝官员跟他们一起吃饭,好像他们能够使用刀叉,他认为刀叉的使用比筷子更文明,所以他就这么写的。他说那两位清朝官员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晚饭,虽然用起刀叉来起初有点不自在,但很快就克服了困难,灵活自如的使用刀叉来去食用他们带来的美食,他们喝了我们的几种葡萄酒和其他各种酒类,甜酒最对他们的胃口。


虽然马戛尔尼他这么描述,但是他的用意是说,贸易是可以进行的。他说,虽然中国政府不爱新奇的东西,对一切不是必须的外国商品都持抵制态度,但我们的刀叉、勺子以及无数给人带来方便的小玩意儿格外适合每一个人,可能很快就会有很大的需求。他甚至说,中国人对奢华的追求甚至多过法律的约束,如果国内没有,从国外进口,就是富人的特权。这样能促使我们给中国人一个机会,希望我们的英国完美无缺的高度文明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和商业往来。


所以,他的想法已经跟利玛窦完全不同。




权力的交融与文明的交融 


饮食需要非常重要,热食的习惯,造成餐具的必须,所以才造成勺子跟筷子的发明。但另一方面,文明、文化的交流产生的饮食习惯,表现也是非常明显。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日本的食物基本上是常温的,寿司都是根据室温吃,但他们却很坚定的用餐具、用筷子来吃饭。还有一个是越南,越南跟东南亚其他地方的饮食应该是很相近的,但是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早就用筷子。所以要把权力的交融、文明的交融放在一起来观察。我们从“匕箸”,从勺子筷子一起用,到只用筷子,应该说是一个平民文化往上移的现象。


一般来说的话,人是会向宫廷的上层文化看齐,但是以筷子来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中国古典文献基本上都是北方学者记载的,但我这书里几次提到,因为南方人吃大米,也许他们很早就用筷子,又来夹菜又来吃饭。


有一个中国学者叫沈涛,他提出筷子是起源于云南,这个说法也被日本学者引用,但是中国学界不太注意到。筷子简便易做,如果你读文献的话,唐代的士人一般都会提到他们怎么样用匕和箸一起吃饭。但是到了宋代,那些士人还是这么说,比如像陆游的很多诗里面就会提到。陆游生活在绍兴,那应该是出大米的地方,我刚刚已经说过从饮食需求来说,吃大米完全可以不用勺子,而且如果大米是黏的,勺子反而有点不方便,因为你不可能一口把一勺子米饭全部吃干净,用筷子的话反而更加简便。所以这方面来说,是文明交融与权力交融两者几乎都有。



精选用户评论
  • 昨夜星辰z_

    打卡~

其他用户评论
  • 朔雪1993

    听的太费劲了,还是看看文本吧……

  • 乐乐8886

    文明交融和权力交融两者都有是什么意思

  • 我是福润德

    打卡

  • 听友115136379

    既然已经交会员费,为什么还有收钱

  • 木子_by8

    受教,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