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做人必须要有真性情

南怀瑾 | 做人必须要有真性情

00:00
21:2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名有若,鲁人,是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四十三岁。他指出孔子教示为学问的目的,是在完成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也可以说是完成一个真人,就是以孝与弟,作为学问的基本。为什么呢?“孝”是为人儿女者,上对父母的一种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天性至爱的升华,这是一个为学的纵向中心,所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贯串上下的。“弟”是指对兄弟姊妹,乃至朋友社会人群真诚的友爱,这是为学的横向中心,所谓由亲亲、仁民,而至于爱物。弟也就是友弟,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基础。


人为什么一定要孝弟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他不同于动物之处,就是有灵性和感情。孝与弟,是人们性情中最亲切的爱之表现,一个人对父母兄弟姊妹骨肉之间,如果没有真性情和真感情,这就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我们都是做过儿女的,也都有机会要做父母,至于兄弟姊妹朋友,大家也都是有过经验的,试想,假使对上下左右,没有孝弟的至性至情,那个社会,会变成一个什么形态呢?所以,以孝弟为学问的基本,就是要求人人培养这种真性情的美德。由此扩而充之,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才有真爱。


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是由于这个道理而来。西方的文化,大体很注重社会人群横的一面,所以由男女夫妇的爱,扩而充之,就是社会和国家爱的观念,而且重视下面较多;至于对上面的父母呢?并不特别注重孝道,只是下对儿女的养育,尽了最大的爱,儿女长大了,上对父母也就不一定要尽孝。再看西方的上,是以形而上做对象,建立一个神,做为信仰的皈依,也许忽略了人与神之间基本的桥梁 ──对父母的孝道。所以举世重视的西方文化,好像只背了一个丁字架在世界上走,似乎不能撑持这个上下左右十方的天地了。


如果你认为教孝教弟,还情有可说,那教人不犯上,岂不是愚民思想,专制的观念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革命还会成功吗?时代还会进步吗?那我告诉你,你的观念错了。请问,谁说“上”字只是对君主专制,或统治者的表示呢?上就是上下的上,一个有真性情,真学问成就的人,他绝不会忽视从上代以来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只有缺乏真性情的人,才会想推翻上面传统下来的历史文化。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到此拦腰一刀,不是被好犯上的人腰斩了吗?今天社会的风气,不孝,不友爱的形成,不是人本位已经失去了大本了吗?温故可以知新,由此慎思明辨,便可以知道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如何的了。


由此可以认识孔子教学的伟大处,真是放之六合而皆准,弥纶天地而不过。所以有子在这里,告诉你孔门教人为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性中的真性情。它的基本,就是先要做到孝与弟。如果人生最基本的孝弟真情都没有了,还谈得到其他吗?因此他再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了。不孝弟,必定会犯上,那是必然的趋势和结果,那是人性的反面,也是缺乏良好教养的表现。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东方出版社)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天性中有真正善良的性情,人有真性情,就是至善,善行是由真性情来的;没有真性情的人,如果说他能行善,应该是有问题的。


学科学和学哲学的就要问了,什么样的感情叫做真性情呢?喜、怒、哀、乐都是情;生气、流泪、笑,也都是情,哪一种情是真性情呢?在心理分析上又是一个问题,须另外去解说了。不过孟子认为有情就可以为善,为忠臣、孝子,做好人;换言之,世界上的好人,一切圣人,都是有真感情的人,这才叫做善。


因此,孟子的说法,有真性情就是至善。注意“性情”这两个字,它是从《礼记》中来的,在文学中,对人物的描写,往往说某人为性情中人,或某人有真性情。真性情不是假性情,是天真的性情,中国古代这种人很多,例如忠臣、孝子,像文天祥、岳飞、二十四孝的人物等等,都是所谓真性情中人。孟子所谓的情,就是指这个真性情,当然与真性情相对的是“假性情”,那是完全不同的。他说人有真情,就有善意,而表现出善的行为,这就是善。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东方出版社)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世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为什么讲这个道理?世界上凡是动物,猪、牛、狗、马、鸡、鸭等等,都是一样的,以母鸡保护小鸡的现象来看,可见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带大了,走开了又各不相顾。各种动物都是一样,人原来何尝不是这样,但人现在为什么不会这样?于是谈到人文文化的教育来了。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我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他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人文文化,他们做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好几个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大学》思想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中国“齐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过去的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这是孝道的精神。因此,我要重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孙,以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两方相见,论起家族上代渊源,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对血统、家族的重视。如以西方制度电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岂不是大笑话?


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这里的书就懂了。有子是谁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曾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时他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


摘编自《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