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8 | 阿难的新认识:心若不在身体内外,那心究竟在哪里

楞严经08 | 阿难的新认识:心若不在身体内外,那心究竟在哪里

00:00
17:57

129-楞严经08  阿难的新认识心若不在身体内外,那心究竟在哪里


一、知识点


1.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病变,可经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反映于外,因而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可了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属性,把握脏气之虚实。


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2.六根:


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佛教中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3.般若:


般若是一个宗教术语,拼音是bō rě。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bō 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1],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身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就说明有暗镜,它在里边吗?有这个暗的对劲。而身体外边有蹊跷,那就说明他有明镜,有明暗两个对镜。


2、欧南方,此鸟之信,既不在内而能见外。如我愚蠢潜伏更理。


3、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唯在根骨分明,主外无障碍者,浅根内骨。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能言经。在前面咱们讲到阿南先是认为能知能觉之心在身体里面,佛陀认为没有这个道理,否定了。接着阿南又认为能知能觉之心在身体外面,佛陀还是认为没有这个道理,也给予了否定。那么阿南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如果能知能觉得心既不在身体里面,又不在身体外面,那么这颗心它到底在哪里?这一讲要讲的就是阿南的新的认识。




我首先要强调这一段的佛经的经文是相当烧脑的,尤其是对于把那些对佛经的叙述方式,对佛经的语言不太熟悉的朋友来讲,阅读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我们讲读起来也不会容易。接下来的经文是这样的,倭南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骨,不惧生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为之在一处。俄南对佛讲,世尊,就像您说的那样,心不能看见身体内部,那么这就说明心不在身体内,但是又因为心和身体相互可以感知,他们不是隔绝的,他们是不相离的。那么如此说来,心也并不在身体外面。我现在思考了一下,我知道心在某一个地方了。佛言处今何在?佛陀就问好,那在什么地方?欧南方,此鸟之信,既不在内而能见外。如我愚蠢潜伏更理。




欧南说,这颗能知能觉的心既然不在身体内部,但是它又能看到身体外部,那么我想它应该隐藏在眼根之内,这里的眼根指的是眼睛的这个气管,以及这个器官所带有的功能系统。一定要这么理解,绝不仅仅是指眼睛这个器官,还包括眼睛这个器官,它能够观察,能够看这样的一个功能系统。欧南认为这个心就隐藏在眼根这个系统里边。犹如有人取琉璃,宛何其两眼虽有物,和而不留。碍比跟随见,随即分别。欧南在这里也打了个比喻,他说就好比有人拿着一个玻璃碗,那这是透明的吗?照在眼睛上,那么当然这是有东西照在眼睛上的,然而因为它是玻璃碗,所以它并不会阻碍眼睛的视觉功能,不会挡住视线。那么眼根随便看到什么,心随即就能感知到什么。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唯在根骨分明,主外无障碍者,浅根内骨。欧南讲,那么这颗能知能觉之心既然不能看见身体里边,是因为他浅藏在眼根之内,眼睛当然看不到身体里边了,对不对?而他又能够看得清楚外面的东西,而又没有障碍,那么是因为能知能觉这个心潜在眼根里面。




欧南的意思是,眼根它有这个视觉的功能,而心潜藏在里边,就好比是照在眼睛上的这个琉璃碗。阿南把能知能觉之心比喻成琉璃碗,或者拿这个琉璃碗来比喻能知能觉之心,它有,但是他又不阻碍什么。佛告窝难如所言,请耕内者,犹如琉璃。鄙人当以琉璃龙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佛陀街的发文说好,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心浅藏在眼根之内,好比这个琉璃碗盖章眼。而心潜藏在眼根之内,它又好比是照在眼根上的这个琉璃瓦。那么那个人,他如果以琉璃宛照在自己的眼睛上,他应该能看到外面的河山,那么这个人同时还能看到琉璃宛吗?眼睛上照着一个琉璃碗,他当然能看到外面的河山,但是他同时能看到琉璃碗吗?卢氏世尊世人当以琉璃龙眼实践琉璃。欧南回答是的,那个人用琉璃碗罩住眼睛的时候,他当然是能够看到琉璃宛的。佛告阿南鲁新,若同琉璃河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际同镜,不得盛水。




佛陀对阿南说,如果你的心潜在眼根,就好比玻璃碗罩在眼上这样,那么你在看见山河的时候,你为什么看不见眼睛本身?如果能够看到眼睛本身,那么眼睛就等同于眼根的对劲,对不对?是眼根的对象了吗?如果你能看到眼镜本身的话,这样的话,眼镜和外镜就合为一体,没有分别了。毫无疑问,这是不对的。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之心,潜在根内,如琉璃河。如果你看不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怎么能够说,你这颗能知能觉之心潜藏在眼根内,好比是罩在眼上的这个玻璃碗。事故应知汝言绝了。能知之心,潜伏更离,如琉璃河,无有死处。所以你应该知道,温楠你讲的绝了,能知的心,像琉璃碗盖章眼睛上那样潜伏在眼根里,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




这一段佛陀和阿南的对话,咱们要细细品味,确实有点烧脑,但是非常地精妙。波南接着又对佛陀说,世尊,我今又做卢氏思维,是众生生抚藏在中窍穴,居外有偿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年为见外闭眼剑暗,名为剑内是以云和欧南又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和佛进行了往来的这种问答,佛就通过这种问答接着开始而难。这一段比前一段还要烧脑。欧南对佛说,世尊,我有新的想法了。什么想法?众生的身体都是内有五脏六腑,隐有蹊跷,五脏六腑在身体内部吗?七窍都在露在身体外面吗?那么身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就说明有暗镜,它在里边吗?有这个暗的对劲。而身体外边有蹊跷,那就说明他有明镜,有明暗两个对镜。




现在我面对着佛,我在您的面前,我开眼把眼睛睁开,见到明镜,这个就叫见外,我看到了外边,而我闭上眼睛不就暗了吗?眼睛就暗了吗?那我就看到了暗境,这个就是贱内,我看到了内部,这个道理对不对?阿南问佛陀,佛告俄南,汝当闭眼见案之时,此案境界唯鱼眼对,唯不对眼?佛陀就问阿南说,当你闭眼看到暗镜的时候,眼睛一闭,两眼一黑,看到暗镜的时候,这个暗镜是与眼睛相对的外镜,这个暗镜,你眼睛看到这个暗了吗?那么这个暗是不是在你眼睛之外的,或者并不适合眼睛处在一种相对的关系,落于眼底,暗在眼前。




云和城内,如果这个暗镜是和眼睛相对的,他是在外边的,那么怎么叫内洛城内者居暗示中无日月,登此事案中接入交辅。那如果室内,你把它认为是内的话,你两眼一闭,见到黑,你是见到了身体内部,见到了内径的话,那么佛陀又打了一个比喻,假如你在一间暗房子里,这个暗房子漆黑一团,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那么这个事中的案岂不就成了你身体里边的五脏六腑了吗?若不对着,云何成?见?如果和也不是一个相对的关系,那么怎么谈得上看见这个行为?若离外界,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名为声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离开了眼睛的对外之见,那眼睛看到外边的东西吗?这个叫对外之见,那么你就成了眼睛的对内之见。你如果你不是眼睛的对外之见,那你就成了眼睛对内之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合眼见到暗境,你把它叫作是看到了身体中的五脏六腑,那么好,如果这么说成立的话,那么当你睁开眼睛看到明镜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自己的脸?如果你睁开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脸,那么你闭上眼睛能够见内,也就是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




见面落成此鸟之心,急于眼根,乃在虚空合成在内。如果你睁开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脸,那么你的眼根和你的这颗能知能觉与眼根相互感知的心就是在虚空当中了,怎么能说是在内呢?落在虚空,自非如体,既因如来,金剑鲁面,亦是鲁生。如果在虚空中,也就是如果你的眼根和这颗能知能觉之星在虚空中,那么当然就跟你的身体没有关系了,就不属于你的身体了。




如果你认为离开了你身体的知觉还是属于你的身体的话,那么若在虚空自飞如体,既因如来金剑如面,亦是鲁生。如果你认为离开了你身体的眼根和能知能觉之星还是属于你身体的话,那么事情麻烦了。那么就好比现在如来在你面前吗?如来可以看到你的脸吗?那么如来的身体岂不就变成了你的身体了吗?儒言以知声和非绝,必汝直言生言两绝,应有两知。既如一生,应成两佛。你在虚空当中的眼根有了知觉,那么按说你的身体就应该没有知觉了。如果你一定坚持认为你的身体和在虚空当中的眼根都有知觉,那么你就应该拥有两个彼此独立的知觉。如此说来,你的一个身体就会成为两尊佛了,对吧?大家一想就明白了,那你一个身体不可能是两个身体事故。




应知汝言见暗,明见内者,无由是处。佛陀经过分析就告诉俄南,你应该知道你刚才讲的闭眼见暗就是见内,闭上眼睛两眼一黑,见到的暗镜就等于是见到了身体内部,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好,这一讲确实非常烧脑,我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经文细细地琢磨。好的,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楞严经》。


在前面咱们讲到,阿难先是认为,能觉知的心在身体里面,佛陀认为没有这个道理,否定了。接着阿难又认为,能觉知的心在身体外面,佛陀还是认为没有这个道理,也给予了否定。那么阿难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如果能觉的心既不在身体里面,又不在身体外面,那么这颗心它到底在哪里呢?


这一讲要讲的就是阿难的新的认识,我首先要强调这一段的佛经的经文是相当烧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佛经的叙述方式,对佛经的语言不太熟悉的朋友来讲,阅读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我们讲读起来也不会容易。


接下来的经文是这样的:“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阿难对佛讲,世尊,就像您说的那样,心不能看见身体内部,那么这就说明心不在身体内。但是又因为心和身体相互可以感知,他们不是隔绝的,他们是不相离的。那么如此说来,心也并不在身体外面。我现在思考了一下,我知道在某一个地方了。


佛言。处今何在。”佛陀就问,好,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阿难说,这个能知能觉的心,既然不在身体内部,但是它又能看到身体外部。那么我想应该隐藏在眼根之内。这里的眼根,指的是眼睛的器官,以及这个器官所带有的功能系统。一定要这么理解,绝不仅仅是指眼睛,器官,还包括眼睛器官,它能够观察能够看这样的一个功能系统。阿难认为,心就隐藏在眼根这个系统里边。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阿难在这里也打了个比喻,他说就好比有人拿着一个玻璃碗,这是透明的嘛,罩在眼睛上。那么当然,这是有东西罩在眼睛上的。然而因为它是玻璃碗,所以它并不会阻碍眼睛的视觉功能,不会挡住视线。那么眼根,随便看到什么,随即就能感知到什么。“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阿难讲,那么这颗能知能觉之心,既然不能看见身体里边,是因为它潜藏在眼根之内,眼睛当然看不到身体里边了,对不对?而它又能够看得清楚外面的东西而又没有障碍,那么是因为能觉心潜在眼根里面。


阿难的意思是眼根,它有视觉的功能。而心潜藏在里边,就好比是罩在眼睛上的琉璃碗,阿难把能知能觉之心,比喻成琉璃碗,或者拿琉璃碗来比喻能知能觉之心,但是它又不阻碍什么。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佛陀接的发问,说,好,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心潜藏在眼根之内,好比琉璃碗盖障眼,而心潜藏在眼根之内,它又好比是罩在眼上的琉璃瓦。那么那个人他如果以琉璃碗罩在自己的眼睛上,应该能看到外面的河山。那么这个人同时还能看到琉璃碗吗?眼睛上罩着一个琉璃碗,他当然能看到外面的河山,但是他同时能看到琉璃碗吗?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阿难回答,是的,那个人用琉璃碗罩住眼睛的时候,他当然是能够看到琉璃碗的。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佛陀对阿难说。如果你的心潜在眼根,就好比玻璃碗罩在眼上这样。那么,你再看见山河的时候,你为什么看不见眼睛本身呢?如果能够看到眼睛本身。那么眼睛就等同于眼根的对境,对不对?是眼根的对象了吗?如果你能看到眼睛本身的话,这样的话,眼睛和外境就合为一体,没有分别了。


毫无疑问这是不对的。“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如果你看不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怎么能够说你这颗能知能觉知心,潜藏在眼根内,好比是罩在眼上的玻璃碗。“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所以你应该知道,阿难,你讲的觉了能知的心,像琉璃碗盖障眼睛上那样,潜伏在眼根里,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


这一段佛陀和阿难的对话,咱们要细细品味,确实有点烧脑。但是非常的精妙。


阿难接着又对佛陀说:“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阿难又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和佛进行了往来的这种问答。佛就通过这种问答,接着开示,这一段比前一段还要烧脑。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有新的想法了,什么想法呢?众生的身体都是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七窍,五脏六腑在身体内部,七窍都在露在身体外面吗?那么,身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就说明有暗境,它在里边嘛,有暗的对境,而身体外边有七窍,那就说明它有明镜。有明暗两个对境。现在我面对着佛,我在您的面前,我开眼,把眼睛睁开,见到明境,这个就叫见外,我看到了外边。而我闭上眼睛,不就暗了吗?眼睛就暗了,我就看到了暗境,就是见内。我看到了内部。这个道理,对不对?阿难问佛陀。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佛陀就问阿难,说,当你闭眼看到暗境的时候,眼睛一闭,两眼一黑,看到暗境的时候,暗境是与眼睛相对的外境,这个暗境,你眼睛看到这个暗了嘛,那么这个暗,是不是在你眼睛之外的呢?或者并不是和眼睛处在一种相对的关系。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如果暗境,是和眼睛相对的,它是在外边的。那么,怎么叫内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如果是内,你把它认为是内的话,你两眼一闭见到黑,你是见到了身体内部,见到了内境的话,那么佛陀又打了一个比喻,假如你在一间暗房子里,暗房子漆黑一遍,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那么这个室中的暗,岂不就成了你身体里边的五脏六腑了吗?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和眼又不是一个相对的关系,那么怎么谈得上看见这个行为。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离开了眼睛的对外之见,眼睛看到外边的东西,这个叫对外之见。那么你就成了眼睛的对内之见。如果你不是眼睛的对外之见,那你就成了眼睛的对内之见。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和眼见到暗境,你把它叫做是看到了身体中的五脏六腑。那么好,如果这么说成立的话,那么当你睁开眼睛看到明境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自己的脸呢?如果你睁开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脸,那么你闭上眼睛,能够见内,也就是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如果你睁开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脸,那么你的眼根和你的这颗能知能觉、与眼根相互感知的心,在虚空当中,怎么能说是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如果在虚空中,也就是如果你的眼根和这颗能觉知心在虚空中,那么当然就跟你的身体没有关系了,就不属于你的身体了。如果你认为离开了你身体的知觉,还是属于你的身体的话,那么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如果你认为离开了你身体的眼,跟何能知能觉知心还是属于你身体的话,那么事情麻烦了。那么就好比现在如来,那么现在如来看到你的,如来在你面前吗嘛,如来可以看到你的脸吗?那么如来的身体岂不就变成了你的身体了吗?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你在虚空当中的眼根有了知觉,那么按说你的身体就应该没有知觉了。如果你一定坚持认为你的身体和在虚空当中的眼根都有知觉。那么,你就应该拥有两个彼此独立的知觉。如此说来,你的一个身体就会成为两个佛了。对吧?大家一想就明白了,你一个身体不可能是两个身体。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佛陀经过分析,就告诉阿难,你应该知道,你刚才讲的闭眼见暗,就是见内,闭上眼睛,两眼一黑,见到的暗境,就等于是见到了身体内部。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好,这一讲确实非常烧脑。我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经文细细的琢磨。好的,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UMMER之夏至

    七处征心:一心不在身内;二心不在身外;三心不潜根里;四心不随明暗开合;五心不是思维体,随与外境相合而有;六心不在中间;七不能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本处讲的是三心不潜根里。

  • 仙境兔灵

    佛学智慧果然博大精深~🌸~虽然听不懂~但是就是很喜欢听……哈哈~

  • 阳山扫地僧

    阳明先生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

  • 西行西行

    本节听了两遍,还是没有弄懂啊😱

    此事楞严常露布 回复 @西行西行: 我20遍了也没听懂。

  • 李员外080

    钱文忠老师讲的非常好👌🏻

  • 人偶_ga

    古代人不知道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关系。

  • 1571965ipmi

    危难是悟道旳机遇,找到真心慢慢悟。

  • 清江听风

    南无阿弥陀佛🙏🌹👍

  • 小明_0

    对于这种烧脑的思考方式,我只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妙行如住

    心在身内啊。跟人在殿中看佛不同的是,它没有视觉功能,所以看不到自己内在。心对于外在事物的感知是通过眼,眼不对内,所有心无法感知内在。但得道之人,应该能内观,感知气血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