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小院故事 刘家

04 小院故事 刘家

00:00
06:56

陈寡妇家刚搬走,那小屋没空几天,又来了一家人。两夫妇带着三个儿子。不到十平米的房子住五口人,在今天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但他们搞了一张双人床,夫妇俩睡床上,床上再搭一层,让三个儿子横着睡,煮饭在门外,吃饭在床边,也就凑合住下了。
这两口子性格迥异,女的十分外向,成天滔滔不绝。男的沉默寡言,有一条腿带残疾,走路高高低低,一瘸一拐的,脸上终日不见笑颜。小院里的大人们常忖度,这两口子性格反差也太大了点,莫不是有什么故事?
那女的似乎能猜到大家的心思,再加上生就一张管不住的嘴,两片嘴唇上下这么来回翻飞,没有几天就把情况“交待”清楚了。
原来男主人姓刘,曾经是本省大红大紫的地方剧明星。女主人姓陈,曾经是位狂热的票友。在她的眼里,刘瘸子当年相貌是十分的英俊潇洒,唱戏是地道的字正腔圆,身段是正板的灵巧自如,功夫是真正的十分过硬。通过她的渲染,再加上剧照等物品的佐证,大家方对刘瘸子刮目相看,就有人开始改口,称他为“刘先生”。
刘先生咋一听到人们如此称呼,似乎有些不习惯,因为其时其地人们一般称呼人为“某某师傅”、“某某同志”,或直呼老王、老张等等,很少有称先生的。他已经习惯人们称他为老刘,也知道背地里还有刘瘸子、刘跛子的叫法。突然被称为先生,他知道一定又是老婆的那张嘴搞出来的名堂。
他的三个儿子却对此非常开心,他们一贯敬畏父亲,也看出小院的人与他们家有所区别,主要是由于他们父亲的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因此,从这三个儿子口中(尤其是大儿子刘祥),我又陆续听到了他爸爸的一些往事。
刘先生当年在剧团声名鹊起,久而久之就走上“戏而优则仕”的道路,不仅在舞台上担纲主演,而且平时还负责很多行政事务,最终当上了剧团的副团长。文革后团长首当其冲遭到批斗,老刘也未能幸免。不仅作为走资派加以批斗,还说他是反动权威,压制年轻一代的成长。两条罪名压在身上,批斗与折磨倍加残酷,老刘实在难以忍受,在看不到希望的前提下,跳楼自杀。
也许是戏台上练就的功夫起了作用,也许是天生命不该绝,老刘从五楼向下纵身一跳,竟然没有死!只是一条腿落下了终生残疾。
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时,更加万念俱灰,全靠老婆与三个儿子终日相伴,悉心照料。当时造反派因为武斗升级而无暇他顾,没人理会他,这才允许老婆将他从医院接回家。那时他们已经被人从原来的家里赶了出来,就在剧院门旁的收发室里对付着生活。后来造反派要将剧院占为制高点用以武斗,又撵他们一家走,他们被逼得四处寻找落脚处。乱世之中,找房子谈何容易!后经人帮忙,才找到这间小屋,从而与小院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他们一家五口的生计,以前是靠刘先生唱戏,现在只有靠糊纸板了。像接过雷锋的枪一样,他们接过了陈寡妇家的全套家什,包括原料的来处和产品的出处。
由于他们一家又开始糊裱纸板,我又得以放开手脚地看书了,而且不用担心要帮他们搅浆糊。刘先生其实是一个极厚道的人,他对我如此痴迷于书大为赞赏,甚至有鼓励的意思,所以从不要求我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他的书,唯一的要求是一次只能借一本,而且读后必须尽快归还,否则会影响他的产品数量。
我那时读书是贪多乱嚼,囫囵吞枣。一本书拿过来,以极快的速度看个大概,将故事情节基本弄懂就行了,并没有到文学欣赏的境界。唯其如此,我就经常在刘先生面前出洋相。有一次借了《水浒传》,看后去还时随口说了一句“还您的水许船”,刘先生一听急了:“三个字你就读错了两个!以后有不认识的字来问我,不许随口乱说”。当时他的三个儿子在一旁拍手大笑,我大窘,恨不得有个地缝好钻下去。但从此以后我开始认真对待碰到的每个生字,懒得翻新华字典时就直接问刘先生,他百问不厌地教。见我嫌新华字典复杂,后来又教我查四角号码字典。总之他特别不能容忍“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的做法,因为有很多字不在这个规律的覆盖之下,照此下去必然“误人子弟”。他还送给我一本书,书很薄,书名叫《你认识这些字吗?》,果然印证了他是对的。长此以往,我养成了快速翻查字典的好习惯,结果令我终生受益无穷,说起来还要感谢刘先生。
刘先生一家在小院一直住到他平反。其实在平反之前就已经有了风声,刘先生和太太为此经常到原单位交涉。当最终得偿所愿时,小院各家纷纷拱手相贺,刘太太喜极而泣,刘先生则仰天长叹。众人皆不解,他说,他这一辈子已然是完了,但还不足以一叹;可惜他的三个儿子学业荒废,将来无以立足于世,这才是令人扼腕的事啊!
看到刘先生为自己的三个儿子担忧,当时我并没有理解他的这番切骨之痛。而我的父母则对此深表同感,他们两老膝下仅有一女,那就是我。 我和刘先生的大儿子刘祥同岁,因此,刘先生之痛也是我父母的痛,只不过这种痛直到后来我长大些才逐渐明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