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6.24;6.25

【论语详解】《论语》6.24;6.25

00:00
05:10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看一下论语的第二十四章和第篇的第二十五章,这两章都比较短。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篇第二十四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要是发生变化的话,就会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如果再进行变化的话,就能达到“道”的程度这个是一种最高的标准。前面我们讲过这个,它的本意就是道路引申为一种做事的思想、方法、原则和整个世界宇宙的一种大规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往往把自己的最高的标准用一个字来称呼,叫“道”。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是这样一个思想


那么变化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是指政治和教育就是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产生的一种变化,变得好的话就会达到鲁国的程度,那么鲁国的政治教育产生变化,变得好的话,就会达到一种”的程度。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状态孔子认为鲁国比齐国高,但是鲁国不是最好的,最好是一个”的标准我们可以看齐鲁两国的建国源头就是建国的这种始祖对整个国家的这种影响齐国的始祖是姜尚姜子牙就是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的大军事家而鲁国的始祖是周公非常有名的姬旦。这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周公是姓姬名旦他后来辅佐了成王就是武王的儿子治理天下,并且制定了周礼。周公是主张以礼乐来治理天下的,而姜子牙是主张以军事刑罚来治理天下的。


到了春秋末期乃至战国时代,齐鲁两国经常征战,那么打仗的过程当中,鲁国一般都是打不过齐国,经常吃亏,和齐国主张霸道,而鲁国大体主张仁道是有关系的。所以说孔子认为齐国的政治教育不够完美,经常主张用军事来侵略别人,如果发生变化的话,就会达到鲁国的程度。


难道鲁国完全的是仁道吗?也不是。鲁国要正常的进行这种变化,就会达到一种最高的“道”的程度,这就是最完美的了这是第篇的第二十四下面我们看第篇第二十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这章很短。这个“觚”是一种酒器,是有棱角的。孔子说,觚它不是我原来看到的那个觚,觚啊,觚啊!他产生一种感叹那么为什么产生这种感叹?有很多种说法我们举两种种是有人认为这是谐音。这个“觚” ,它是角度的右边加个的“瓜”,这是一个酒器。那么它谐音成什么孤独的“孤”。孔子看到酒器的觚就说孤独啊,我特别的孤独。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表现一种孤独的感受其实是有的他说过“德不孤,必有邻”,有道的人不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邻居来和他作伴,虽然是不孤单,却基于孤单的一种感受孔子到后边还说,他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我的学生跟我周游列国,到了陈国蔡国这些人现在都不到这来了,有的死了,有的出去到各地做官去了所以说是一种孤独,这是一种谐音的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什么?酒器“觚”在孔子的时代和以前相比,它发生了一种变化孔子看的是一种上圆下方的这种酒器,而最早的这种“觚”是一个有棱角的酒器。器皿的变化实际是说明什么?是礼制的变化。礼的变化却映示着社会的时代的礼崩乐坏。所以说孔子觉得变了是整个礼制变了,是整个时代变得不好,孔子感叹于时代变化。


那么这两个观点哪个比较符合论语的本真我觉得好像还是第就是孔子一直反对礼崩乐坏的。那么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他反对季氏的僭越,反对三家的违礼。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器皿的变化,也想到礼制的变化所以他不断感叹,觚还是那个觚吗?觚啊,觚啊,你变了,礼制也变了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论语当中的两1434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陈为溪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宇智波极啸

    高老师,一定要坚持啊,让更多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