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我们好久没有讲《论语》了,今天继续来讲《论语》。我们今天讲《论语》的第六篇的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六篇的第十九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个“生”是指生存的意思。在这里有一对反义词,一个是“直”,一个是“罔”。这个“直”就是正直,而“罔”是不正直,是邪恶。那么孔子是什么意思?他说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正直。也有很多邪恶的、不正直的人,他也能活下来,孔子说“罔之生也幸而免”,是他们侥幸地免除了灾祸。我们说侥幸的话,可能这次侥幸下次就没有侥幸的事了,有两次侥幸,那么第三次绝对侥幸不了了。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正直的人才能真正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不正直的人,即使你侥幸的活下来了,最后你也是要倒霉的,这是第六篇的第十九章。
我们看一下第六篇的第二十章,这章很有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文化、学习知识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之者”,第二类是“好之者”,第三类是“乐之者”。所谓的“知之者”就是学会的人,学懂了,学明白了;而“好之者”是喜欢学习的人,说你会了,但是你对这个知识没有感觉,并不喜欢,你只是明白了;而“乐之者”是以此为乐的人,就是“乐之者”,他比“好之者”这种喜欢的程度更高一些。孔子说这三类人,你学会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学知识的人,而喜欢学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是孔子对三类人的一个评价。我们说如果一个人你要真正的喜欢一个东西,那么你肯定是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的,这就是所谓的“乐之者”。如果你并不是以它为乐,但是你确实也是比较喜欢研究、琢磨,可能你在这个领域也是领先的。如果你对它没有感觉,只是让你学你就学了,可能你就是一般的一个知识拥有者,不会有一个大的进步,不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滕亚慧:这一章说了三种面对学问或者事业的情感倾向,但实际是不是也暗示了三种学习或者领悟的深度。总觉得知之者,是能够认真学习或者从事某件事的人或状态,好之者,是能够主动的,自愿的深入研究探索,投入精力的人或态度,乐之者,是真正投身于某件事并且以此为志,真正达到很深刻的领悟并且以此为乐的人或态度。)
朱熹对这章他有另外一种解释,他引了尹氏的话,就是二程的学生,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尹氏说所谓的“知之者”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有这么个知识,但是他并没有学到,而“好之者”是什么?是喜欢,但是还没有学到,而“乐之者”是什么?是学到了,并以学到为乐。我们今天看他理解的稍微有点偏差,我们说并不是学习的三个阶段,而是三种状态的人。第一种状态就是我这个知识学到了,但是我对它没有感觉,第二种是我很喜欢,而第三种是我以之为乐。可能有的人知道《论语》是怎么回事,但有的人一提到《论语》就特别高兴,特别开心,就盼着、想着、等着来学《论语》,这就是所谓的“乐之者”。这是第六篇的第二十章。
我们接着看第六篇的第二十一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前面我们提到过这一章,孔子他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上知”,上等智慧的人,什么都懂;第二类人就是“中人”,有中等水平的人,他们的水平不是最高,但是也不是最低;还有一类叫“下愚”,就是最愚蠢的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说只有那种最高智慧的和最愚蠢的人,他们的想法是从来不改变的,而“中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努力学习了,你可能就朝着“上知”的方向变,你不努力的话你可能就朝着“下愚”的方向变。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语上”的“上”是指高深学问,说一个人他有中等水平或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你才可以跟他谈高深的学问,而这个人是有中等水平以下的,“下愚”这一类人,你是不能够跟他谈高深学问的。这里孔子就谈到一个基本问题,你说话你得看对方是谁,这个叫“因材施教”。我们说讲《论语》、讲《老子》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你随便找一个不认字的人,你跟他说那根本就说不懂,而且很容易他会把你一顿嘲笑,说你讲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我没听说过,这是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谈论什么问题,面对什么人,我们要有一个选择,高深问题,你就跟高深的人谈,低级问题你就跟不那么高深的人谈,这才是一个达观的人,这才是一个智者,而孔子就是这种智者。(1774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 张佳卓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语上的语是读第一个音调吗?
高政锐 回复 @蒋央美朵: 读四声,动词,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