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孝

季羡林:谈孝

00:00
04:10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


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


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


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


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




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诤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


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人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


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




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


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


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


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


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1999年5月14日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私信回复“福利”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2381175

    孝道即人道,难做,却不难理解。

    幻灭妖球 回复 @听友212381175:

  • 冀中444

    孝这件事很大程度该停留在礼仪层面上。

  • 听友233896407

    读得慢一点,就更打动人了。现在有读课文的感觉

  • 二苗啊

    背景音乐是什么呀

  • 听友214490306

    追本溯源,很好

  • 柠檬读书人

  • karen1211

    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