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先知》1:林丰民丨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整个西方

纪伯伦《先知》1:林丰民丨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整个西方

00:00
23:4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林丰民。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和作家,他的代表作《先知》受到中国读者的极大欢迎。纪伯伦的作品曾经在中国图书市场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你知道《先知》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吗?你要说它像诗歌,可是它又不押韵;你要说它是散文,可是它读起来又有着诗歌的味道,它是像诗歌一样的散文,因此评论家把它称作散文诗


《先知》就是一部散文诗集,而且是在阿拉伯世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散文诗集,被认为是黎巴嫩文学史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


尽管近年来有人质疑纪伯伦是否第一个创作散文诗的作家,认为是他同辈的作家艾敏·雷哈尼第一个在阿拉伯世界发表了散文诗,而且找出了证据,但是这也不足以撼动《先知》作为阿拉伯文坛第一部散文诗集的地位,因为《先知》是作为一部完整的散文诗集率先出版的,不像艾敏·雷哈尼只是零星发表了一些散文诗。因此还是可以认定纪伯伦开创了阿拉伯散文诗的先河。更难能可贵的是,纪伯伦还用英文发表了很多散文诗集。

 

那么,仅仅是因为纪伯伦在文学的体裁上开创了散文诗就得到了读者的承认吗?当然不是。


更加值得肯定的是,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表达的深邃哲理和思想,这才是奠定了纪伯伦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地位的真正原因。纪伯伦在《先知》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哲理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部作品中的小标题就能大体把握了。


他谈到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爱,然后紧接着就谈婚姻和孩子,从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谈起,他一个接一个话题,论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看到其它的话题还有《论饮食》《论工作》《论欢乐与忧伤》《论房子》 《论衣裳》《论买卖 》《论友谊》《论说话》《论时间》《论死亡》等等共26个题目。


我给你读几篇,感受一下纪伯伦这位“先知”的思想。

 

《论孩子》篇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在这一篇中对子女的论述具有非常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


在他生活的时代,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仅东方各国的传统观念里把孩子当作父母的附属甚至当作自己的财产,就是在西方世界人们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同样的层次上,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没有把孩子当成自主、独立的个体。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打骂孩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因为人们的观念里把子女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和财产,父母作为他们的拥有者,自然有权随意处置她们。


但是,纪伯伦非常鲜明地告诉大家,“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借助父母的躯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因此他们是独立于父母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灵魂。孩子可以和父母同在,但不属于父母,因为父母尽管赋予了孩子以肉体,却无法控制孩子的思想和意识。


纪伯伦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他把生命的诞生比喻为射箭的过程,父母是那一把弓,孩子便是那一支箭,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射者在看准了目标以后用神力把箭矢发射了出来,飞向“明日”,走向未来。


中国人的养儿防老观念就是传统思想里对于孩子的认知,把孩子和自己的生命旅程捆绑在一起,但纪伯伦劝告人们要充满喜乐地放飞孩子。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年来,中国的父母越来越认同了纪伯伦的思想?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人们越来越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少把责骂和体罚当做教育的手段,而更多地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可能农村还比较多地使用传统的手段教育孩子,但是中国城市里的父母无疑越来越尊重孩子,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这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也证明了纪伯伦的超前意识的正确性。

 

我再以另外一篇谈工作的散文诗为例来感受纪伯伦的思考:

 

《论工作》

于是一个农夫说:请给我们谈工作。

他回答说: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因为惰逸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呢?

你们常听人说,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工作的时候,你们完成了大地的深远的梦之一部,他指示你那梦是何时开头,

而在你劳力不息的时候,你确在爱了生命。

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间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你们也听见人说,生命是黑暗的,在你疲瘁之中,你附和了那疲瘁的人所说的话。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怎样才是仁爱的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喜乐地刈获,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要知道一切受福的古人,是在你上头看视着。

……

 

纪伯伦在这一篇散文诗中对于工作的思考是层层推进的。


第一段中指出,工作的目的是和大地的精神相一致的,是和大地的精神一起向前推进的。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跟随庄严而高傲的生命大队向无穷前进。


第二段则否定了通常人们把工作当成灾殃和不幸的思想,而强调劳作不息的时候实际上是热爱生命的体现,在工作中人们会爱上生命,从而也就洞悉了生命的秘密。


第三段同样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批评一些人将工作看成是辛苦和苦恼的想法,批评把生命看成黑暗的思想,然后指出工作对生命的促动。在他看来,人不仅要辛勤地工作,而且要带着仁爱之心去工作,在劳作的过程中人们就会从中获得知识。(这跟马克思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是何其相似。)


人们在工作中获得了知识之后就会消除盲目与无知,也就有了劳动和工作的动力,从而消除生命中的黑暗。当人们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便洞悉了生命的秘密,同自己、同人类联结在一起,甚至达到与上帝的精神联通。


再接下去,他解释了什么是仁爱的工作,怎样去仁爱的工作,那就是要在耕种、收割、织布、盖房等人类一切的创造活动中带着温情,充满着喜乐,要用自己灵魂的一起气息去创造一切。


最后纪伯伦点出了他所要表达的主题:用爱心去劳作的人是伟大的,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这些话题本来是很零散的,但是纪伯伦作为一位有着高超艺术技巧的文学大师,他在开头设置了一个引子:先知亚墨斯达法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12年,等他的船来,好载着他归回到他生长的岛上去。在先知即将归去的时候,阿法利斯城的居民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先知亚墨斯达法用简练的语言一一作答,让人们感受到先知的睿智,最后先知和大家告别,登船离去,这样就一个个零散的话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纪伯伦借着先知亚墨斯达法的嘴,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睿智深邃的哲理给人们以引导,从而被黎巴嫩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称为“我们的先知纪伯伦”。


对于婚姻,纪伯伦的看法跟传统的观念比起来也有很独到的见解。

 

《论婚姻》

爱尔美差又说:夫子,婚姻怎样讲呢?

他回答说: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

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

噫,连在静默的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

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

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

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

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

彼此递赠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

快乐地在一处舞唱,却仍让彼此静独,

连琴上的那些弦也是单独的,虽然他们在同一的音调中颤动。

……

 

纪伯伦强调了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既要保持合一,又要保持相对独立。他先讲夫妻尽管出生是不同的,但是既然要结成连理,就要成为一个整体,无论生与死,无论身与心,无论是在世俗的生活中,还是在思想与信仰中都要统一。


在这一点上,纪伯伦并没有强调在物质上要门当户对,但他强调了夫妻精神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这很像我们现在说的夫妻之间“三观”要相同,这样组成的家庭才会比较稳定。这是婚姻的基础。


接下去的内容中,他基本上都在强调夫妻的相对独立,既要保持彼此的相亲相爱,但要警惕以爱的名义把两人捆绑得令人窒息,爱意要在彼此灵魂中像天风一样飘荡,像海水一样流动。


他说:“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彼此递赠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这让我想起中国传统婚俗中夫妻喝交杯酒,目的是为了密切夫妻之间的关系,但其实还是两个杯子。夫妻要在一起欢乐地跳舞、歌唱,一起协调地生活,但也要让彼此有静心独处的空间。


他用了弦乐器具来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夫妻关系犹如一架琴,弹出的是同一个音调,但是夫妻双方作为个人只是琴上的弦。他的这种思想是对传统观念中妻以夫贵的男权思想的反思,提倡的是夫妻关系中的男女平等。


总的来说,就是夫妻要站在一起,但是不要过于密切。只有这样既保持合一又保持相对独立的夫妻关系,才能是婚姻更稳固,更长久。


 《先知》可以说是纪伯伦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打造的一部力作。他在友人的信中说:


至于《先知》,那是我思考了一千年的一本书,但是到去年年底还没写出一章。关于这个“先知”,我怎么跟你说好呢?他是我的第二次降生,有是我的第一次洗礼。他是使我成为一个站在太阳面前的自由人的唯一思想。

 

作为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并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芝加哥邮报》评论说:


这一本奇妙的著作,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是诗。

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含在我心中的东西。

老年人说:我曾不断追寻,但却不知追寻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的宝藏。


1983年,纪伯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生前虽未得到文学大奖,然而身后世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评价之高却是许多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世纪之交,《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中,《先知》也入选其中。可见中国读者对纪伯伦代表作《先知》喜爱的程度。


他的作品在阿拉伯世界受欢迎的程度那就更不用说了。他的一首长诗《行列歌》甚至被改编为歌曲,由黎巴嫩歌坛的常青树歌后费鲁兹演唱,风靡整个阿拉伯世界。下面我试着唱一小段:


أعطنيالنايا وغني

فالغنا سرالوجود

وانين الناييبقى

بعد ان يفنىالوجود

 

你可以听一听歌后费鲁兹演唱这一首歌的美妙歌声。尽管你不懂阿拉伯语,但是光是费鲁兹美妙的歌喉就足以令人陶醉了。这首歌的歌词翻译成了中文,大概意思是:

 

给我笛子你歌唱

造化之谜歌中藏

万籁俱寂全消散

笛声袅袅留天上

 

无需繁华似宫殿

卿卿随我居山间?

沐浴阳光闻我香

水车吱扭攀巨岩

畅饮黎明似美酒

心潮涌动换杯盏

 

葡萄叶叶似眼睑

时光宝座居其间

卿卿随我坐上面?

葡萄垂下一串串

宛如星星金灿灿

天做被来地为床

不思来日忘昨天

 

给我笛子你歌唱

永恒公正歌中藏

千错万错全消散

笛声袅袅留天上

给我笛子你歌唱

忘掉疾病抛却药

芸芸众生字行行

大笔书写在水上

 

如前所述,纪伯伦的《先知》谈论了很多话题,很零散的各种关于人生的话题,那么这些话题之间是否有关联,是否有一个中心的思想?我们下一次再讲。


今天就到这里,我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林丰民,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木深处向军

    拥有这样超前思想的人确实称得上先知

  • 圈圈_g29

    老师唱得好打动人,真性情!👏👏👏

  • 永不言败_iv

    老师好厉害又会播讲又会唱歌

  • 13717826935

    唱的太好了,直入心田

  • 听友203527676

    听这样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

  • 听友220331859

    《先知》这本书曾让我陶醉很久,林老师的讲解和歌喉也让我陶醉了,谢谢!

  • a雏菊

    老师唱得不错哦,我可是音乐老师呢,唱出内涵味道

  • 随顺斋主人

    老师声音动听

  • Jenny_gp8

    歌好🈶️异国情调,好听好听

  • anyanyan

    找不到这首歌,哪里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