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3 过年特辑:给总是活在对父母的“内疚”中的你

彩蛋3 过年特辑:给总是活在对父母的“内疚”中的你

00:00
22:10

周小宽限时免费听! 

恭喜您被惊喜好礼砸中!

小宽精选《100首心理疗愈钢琴曲》现开放限时免费听

心理50讲课程+100首疗愈音乐,助你缓解焦虑,深度入眠!

倒计时5天,还要错过吗?

【点此立即领取,开始收听!】


本期内容:

1.   父母的牺牲,究竟是爱,还是在满足自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2.   为什么一味牺牲的父母会让我们这么活得不舒服?

3.   怎样摆脱内疚感活出自己?当我们做了父母,怎样才能做到给孩子“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人子女的内疚感。



想要看到原生家庭的真相的话,就不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可能是你的防御——就是你害怕看到那些真实,所以你把真实的东西“理想化”了。 


比如,父母对你所做的牺牲,究竟是爱,还是在满足他们自己?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要回报才是真正的爱。


恋人之间的爱是需要回报的,但我们会理想化地觉得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牺牲、无私的奉献是不要回报的,我们会会觉得这是真正的“爱”。


如果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为什么,在“无条件的爱里”你还会内疚?为什么那么害怕令父母失望?为什么会觉得令父母不高兴的任何话语你都无法开口?你为什么一旦对父母有了情绪你就会极度自责?


所以,很多原生家庭里,那些完美奉献的父母人设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牺牲和无条件的爱。


如果你能够真实的看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再被这种爱压得你喘不过气,就不会产生太多内疚。也不会为了报恩而活成你父母期望的样子。但有可能你需要打破你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幻想,这样你才有可能完全脱离父母,活出你自己。




你的生活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场景:小时候,家里穷,妈妈还买了甜甜的苹果给你吃,自己不吃,于是你觉得我要做一个妈妈喜欢的孩子,想办法让她开心。到自己生儿育女了,苹果早就可以成筐的买了,而你发现,妈妈还是不吃,还是让你和你的孩子先吃。


这个时候,你体验到了内疚,你被这种感觉折磨,你发现,你无法表达和妈妈相左的意见,“因为妈妈好伟大,而我亏欠了她。”


你发现,你根本无法承受她的一点点失望。你常常觉得愤怒,却不知道,愤怒从何而来。


如果你敢看见真实,你就再往前走一步。你会看见,你的愤怒来自被迫压抑的自我。因为我对妈妈有所亏欠,所以不能让她感到失望;当你想挣脱妈妈的控制时,你对自己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感到愤怒;最后发现你已经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给自己贴上了亏欠者的标签,始终被妈妈控制着。


而妈妈获得了什么呢?妈妈失去的是吃到好吃的苹果,但是妈妈获得了在心理层面莫大的满足——我是一个比你的道德更高的人(我比所有人都高尚),我是这个家庭最劳苦功高的人(所以我很重要),我是一个付出者(所以你们欠我的)我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所以你们要自觉的符合我的期待,要不你们就太说不过去了)……

通过这样一波操作,只要坚持少吃点好吃的,坚持不吃或者最后一个吃,吃剩的,就能够获得以上种种“优越的心理资源”,给自己带来“极为良好的自我感觉”,还为以后要求你的顺从,控制你的种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而那些话语,你应该也很熟悉吧。“吃得太少了,你为什么不多吃点呢?”“你这样真让妈妈担心,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对得起我吗?妈妈这么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你能过好啊!”“妈妈为什么还不能说你两句啊?这个世界有比妈妈对你更好的人吗?”


有人跟我说,「我实在受不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爸妈一开口,我就要爆炸,也试过一起住的时候,狠狠吼了他们,之后又极度内疚,在心里骂自己没有良心,是个坏人。」

我说,「你爆炸,是因为你愤怒。不是因为你坏。你还算好的,有的人,连爆炸都不能,他们给自己下了禁令,绝对不可以对如此牺牲自我的父母不好,不可以在心里有不好的念头,于是他们在心里建了一座坟墓,埋葬那些自我的但是可能令父母不开心的感受,埋葬那些自己想要的但是父母不喜欢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埋葬了父母不喜欢的人生,只为父母的幸福而活。」 


为什么一味牺牲自已的父母会令一个孩子活得很不舒服?

因为这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孩子自然会活得不自由,不舒服。


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怎样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呢?当你的付出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将这付出作为控制对方的工具,也不要求以对方的顺从作为回报时,这种关系才是自由且舒服的。


我们在这样的关系里,就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完整的感觉,可以坦然地维护自己的界限。



我有一位来访者,父母住进她的家里,会对她说出一些看上去没有什么,但其实充满控制的话语,她说哪怕父亲只是对她说,「你快点去吃饭啊」「你多吃一点啊」,她的内心都会有激烈的情绪。


我联想到她告诉我小时候在家里,特别爱讲道理的严苛的父亲坐在饭桌,大家默默埋头吃饭的场景。


我对她说,你愤怒,因为现在的生活场景激活的就是你小时候的那些场景,在父母对你的好的外衣下,你就是一个不允许有自我的孩子,你必须遵守爸爸订立的一切对的标准。


你的愤怒那么多,是因为你小时候积累了太多愤怒无法表达。她说,可是我现在表达了,我说了他几句,我就会极度内疚,觉得自己很坏,很糟糕。 


所以,你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那些吃苦奉献继而将孩子推到亏欠者的位置,这样一种“爱”,并不能收获孩子的幸福快乐,他们收获的只是自己内心良好的感觉,可以坦然控制孩子的权力。 


如果你也被这样的事情困扰,你可以看看下面这段话,可以在心里说给自己听。


“你的父母在你的家里,构建了一个世界,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他们是两个绝对的好人、牺牲者和付出者,然后他们为你做一切的事情,然后跟你说你什么都不用做。”


“这样一来,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你就被放在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一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是获得者、亏欠者、内疚者的位置。”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一个感觉里活着,你有多么不舒服,而他们却舒舒服服地活在牺牲者的感觉里,享受这种心理带来的优越快感的,是直接获益者。”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这样做呢?为什么一定要活在牺牲者付出者的人设里呢?


因为,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怎么可能坦然去满足自己呢?他们因为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养育环境很差,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什么爱的养育,再加上前几十年那种“我为人人”的文化影响,所以他们根本不能够真的承认“我”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不能为我而活,我也不能很正当的为我去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在他们那里,这些现在看来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都是不可以的。
他们会一直投射内疚给你,将你牢牢锁在他们的心里。将你的生命,当做他们生命的补偿,在你的生命里,构建他们自己未能实现的剧情,其实他们吞噬了你的人生,以爱之名。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那么愤怒,即使他们只是叫你加件衣服,多吃点饭。因为的确他们还做了很多别的,要求了很多别的,获得了很多别的,只是,没有觉察,就没有人看见这种真实罢了。




好的父母,会目送孩子的离开。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需要知道,这个生命藉由自己而来,却并不属于自己。

这种爱,才叫做“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


在这种爱里,父母才能“看到”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活在爱的感觉里,表面是满足孩子,实则在满足自己。 


有位儿子正值青春期的妈妈是我的朋友,最近和我有这样一段微信对话,这位朋友在孩子出生后,就辞去了工作,以孩子的一切为首,现在孩子已经升上了高中。


她发给我信息说,“我觉得我要对孩子放手一些了,以前孩子和我粘得太紧,当然我也粘他,现在他大了,他应该多点出去见人,交他的朋友,我打算假期跟他说,你别闷在家里,出去玩吧!”


我回复了这样的一段话:“和他说多点出去玩吧,交朋友吧,这种推他出去的力量,也许是不够的,不如你自己去找到除了孩子之外,你最想做的事情,去构建以你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生活,你的孩子才能坦然地没有内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如果,你的父母还做不到构建自己的人生,做不到让你心无挂碍的去探索你的世界,那么即使怀有内疚感,也去开始你的旅程吧。


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不管怎样,这生命都应该属于你自己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8400418

    周小宽老师你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误读的,做为心理老师,给青年人的解读,天下父母心,你解读的只能代表极小的个体,

    小甜甜Sally 回复 @听友218400418: 旧式父母多半是控制者,是真的存在的。这就是心理学的意义,社会进步了,所以我们才能治愈自己!并杜绝原生家庭创伤延续!

  • 纯熙微岚

    谢谢小宽老师精彩的彩蛋课。我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庭,人们的家庭责任感较强。这让我们在家庭中体会到很多温馨与牵挂,能够给彼此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这有好的一面。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更讲究彼此独立、互相尊重,传统家庭观念可能会给人造成困扰。而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更契合西方文化传统。如何在中国家庭应用好心理学呢?感谢小宽老师、胡慎之老师等心理专家的探索与分享,让心理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帮助万千家庭更加幸福美满,帮助亿万国人更加快乐幸福。谢谢小宽老师,谢谢您们。

    上海米豆_rt 回复 @纯熙微岚: 人性是一样的。不承认的都在潜意识

  • 佼佼99

    这一集真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说到了我心坎里,原来被理解被看见是这么的舒心!!这套课程真的是买对了,我这几年看过好多心理学书籍,都抵不上这套课程给我的受益!!谢谢周老师,你的声音和内容都很治愈。

  • 1372560qpif

    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就一直困在这个坑里,看见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谢谢

  • 静谧_oc

    最近天天和本来有矛盾家庭环境中生活,真的太难受了,恰巧又遇到这个疫情时期,连缓冲时间都没有,真的快疯了,听了老师讲的,我有了一些觉察到,但一回到那个还是老样子的家庭,真的太无力了,心里能量越来越少

    小甜甜Sally 回复 @静谧_oc: 不好的原生家庭真的很累!尤其是女孩子更容易被原生家庭伤害!我们也只有抱抱自己,争取对待自己的未来之家好好的!

  • 听友198478956

    小宽老师,我又在听你的声音,感觉又有了新的体验

  • kona_a9

    小宽老师是不是,也是原生家庭深深受伤者。女孩子的心太细了。想太多了!慢慢可能就病了。

    小甜甜Sally 回复 @kona_a9: 女孩子更容易受伤!但是原生家庭创伤是真的存在,尤其是在过去中国没有心理学的情况下

  • 1853793fymq

    我和小宽老师不是同时代的人,60年代以前的人,小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挺贫穷,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的是牺牲、奉献、忘我,在爱的表达上,喜欢把最好的留给心爱的人,比如吃苹果吧,当你看到心爱的孩子或者爱人或者父母享受了最好的苹果时,心里只是单纯的满足,比自己吃了都开心,这只是爱的表达方式,只要对方懂得这是爱就行,没有想那么多,既没有所谓的道德上的优越感也没有想以此操控对方,潜意识里好像也没有,如果只顾着自己吃,那就是自私,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应该学着分享,但这种传统文化习惯还难以改过来,之所以心理学有些观点听着感觉别扭,也许是因为心理学的出发点是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平等吧。

    上官雪莲 回复 @1853793fymq: 对的

  • 听友183931379

    小宽老师,受不了别人看扁我,受不了别人质疑我的专业和职场技能,老怀疑别人内心在耻笑我,怎么走出这种 心理障碍?

    与善人居一百变天使 回复 @听友183931379: 跟随小宽老师的脚步,疗愈自己,让我们成长,管理情绪!

  • JudithZhao

    真心希望我的父母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再来关心我,我已经长大了,家里条件也很好了,真的不需要他们自我牺牲,也不想被他们道德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