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道上》4 《兰亭序》的视觉效果

《山阴道上》4 《兰亭序》的视觉效果

00:00
09:17

《山阴道上》4王羲之《兰亭序》的视觉效果

 

相关《兰亭序》的基本信息,比如文本内容、书法风格、流转版本、地位意义,以及王羲之的介绍,等等。在百度里会非常全面,不赘述了。关于王羲之,人物背景更详尽的立体信息,可以听一听本辑音频前面的《迈世之风》读书笔记。

 

《山阴道上》这本书呢,很多篇目都更偏向文献考据,和书写的关系不大。而且,也不太容易用语言来简单描述,即便讲呢,也是好说不好听。太学究气息的内容,就省略了。

 

最近读了几篇冯唐的小说和杂文,冯唐曾经比较中文和英文小说,有个现象:短篇小说,中文的好;中篇,差不多;精彩的长篇小说,则是英文的更多。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中文,文字本身就表象,尤其是古文。虽然是短文,但给人的信息是立体感的,总的信息容量就大了。所以,短文就能够充分表达意思了,久而久之,没有那么坚实的长篇大套的练习和积累,写长篇也就差了点劲儿。而英文那种拼音文字,靠的就是碎碎念,它完全以语言描述,来达到内心的意淫效果,当然长篇更来劲了。

 

柳斋先生的这篇文字呢,就是讲我们书法的这种视觉效果的。南朝刘宋,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练字篇,有云: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捡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就是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在书写时候,要注意的四点内容。

 

第一,要避诡异;尽量不用那些奇奇怪怪的异体字,最好先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规范字形。

 

第二,要省联边;就是要注意偏旁部首重复的字。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尽量避免这样的词汇排在一起,不仅文辞要优美,写出来的视觉效果也要优美。如果用到的词汇,就是相同的偏旁,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就看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处理的吧:其中一句:此地有崇山峻岭,“崇山峻岭”全是山;又有“清流激湍”全是水;《兰亭序》的书法,我贴到注释里了。看“清流激湍”,采用了换行分割的方法;“崇山峻岭”,更奇妙了,“崇山”两字,是单列出来的补字,这倒不一定是故意的;但如果当真 四个山旁的字,罗列在一处,那是难看的紧了。所以,王羲之呢,用领袖的“领”,一个通假字;替换了山岭的“岭”。  在我的另一个音频集《每日一字 视频楷书》中,这实际上是个视频集,一个小尝试,已经写了两首诗,将要写到的一首诗,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中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不太好写了,因为里面带三点水的字和带点这个笔画的字,比较多。是这篇楷书字的难点所在。

 

第三,要权重出;就是要考虑,一篇文字中,反复出现多次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要有所变化。这点,用《兰亭》举例,最好了。《兰亭》共324个字,“之”这个字,有20多个, 每个“之”的写法,都不尽相同。避免了同一个字重复出现,产生的视觉疲劳。虽然不同,也还是“之”这个字,大同小异罢了,也没有某些文章中说的那么邪乎。

 

第四,要调单复;就是要考虑通篇的协调,韵律,避免单调重复。我们古人非常讲究艺术审美间的通感,优美的书法,就是一幅能看到的音乐。见证天赋的时刻就在这儿了,同样是挥笔而就的一件书法,有的气韵通畅,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有的就是扎心和刺耳了。书法中,字形大小的转换,线条粗细的变化,都是要获得这种韵律上的美感。

好,《山阴道上》读书笔记,今天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78207781

    仔细听,还挺好。

    吃时吃_睡时睡 回复 @听友278207781: 您费神了 谢谢鼓励!

  • 求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