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第一讲: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真相

《美国与中国》第一讲: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真相

00:00
11:08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

今天我们讲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一、《美国与中国》的创作背景


美国与中国是全球的两个超级经济体,在学术界,第一次把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美国与中国》。


它发表在1948年,这个时刻对美国和中国来讲,都处在各自国家历史发展阶段中一个特别敏感的时刻。


美国早期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1776年建国。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就是1940年代的时候,美国成为了二战最大的利益获得国。它替代英国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一个帝国型国家,那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高光时刻。


而对比美国,中国的历史却让人更加一言难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一直到1820年的时候,全球经济总量中的1/3属于我们中国。


但是也就在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之后,中国逐渐成为了“东亚病夫”。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1930年代,日本人入侵东三省,接着10多年时间里面,中国成为了一个被东亚地区的蕞尔小国摁在地上打的那个国家。


所以,在1940年代,如果说美国处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的话,那么中国应该处在2000多年历史上最屈辱和最黑暗的时刻。


费正清到中国是1932年,他当时25岁,刚刚从哈佛大学的历史系毕业。他和他的新婚妻子费慰梅一起从美国来到了中国的上海和北京。


就在他到中国的那个时刻,1931年的9月份爆发了9·18事变,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所以他到中国的时候,刚刚处在中国国难的敏感时刻。


他和费慰梅的婚礼是在北京故宫的一个小胡同里举办的,他在日记里面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记录,他说:“我带着新娘沿着皇宫的路回家,乘车穿过宫殿的大门,黄昏时抵达我们居住的胡同,在烛光下,我们甜美而亲密地吃西餐,户外传来中国人举办婚礼的笛声和铜锣声。”


这段文字在一个西方人看来,可能是一个带有异域文化的美好的黄昏时刻,但是如果在一个中国人读来,可能会产生一些悲愤和郁闷的感觉。


一个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他举办婚礼的地点是中国的皇宫边上,这在中国一两千年的历史上是一个禁地,一般的民众和外国人根本无法到达,而且他还穿过了宫殿的大门,抵达了他所居住的胡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东方国家的帝制和礼仪已经彻底被败坏了。


1932年到1946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以一个官员兼学者的身份,旁观了中国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巨大的一个变革。


二、了解中国现代化的两根轴


在这一段时期,中国所有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分为了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革命派。他们认为不通过暴力式的革命,不把这个国家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砸碎的话,中国是无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


另外一派是改良主义。他们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把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文明价值观做一个微妙的嫁接。这个国家有很多败坏的部分,有很多需要“扬弃”的部分,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继承和传承下去的部分,所以通过改良的方式,能够让这个国家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国家。


所以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是19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两个主流的力量。


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在中国最好的朋友是梁思成——也就是梁启超的公子,和他非常著名的太太林徽因。


他在很长时间里面是跟中国的这一批改良主义者,包括梁思成,包括胡适,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费正清相对来讲,他偏向于改良的一个思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有过一个场景的描述。


他说:“我有一年到黄河去考察,我站在黄河边,看到黄河中间有一艘船在逆水上行,然后经历了种种的漩涡,非常跌宕,看上去要沉没了。然后经过一个浪潮,它又从波浪中呈现了出来,继续曲折前行。”


他说:“我眼睛盯着那艘船,就好像盯着那个逆水上行的国家,但是我如果只盯着那艘船的话,我无法看清中国的真相。”


中国的真相、黄河中这艘船的真相是什么呢?你必须要站得更远一点,你要站到山坡上。当你站到山坡上的时候,你会发觉,这艘船有两条纤绳,岸边有一些纤夫,所以这艘船的方向是被河床的方向,被波浪的方向,被漩涡的方向,包括被这根纤绳的方向所牵引的。如果你看不到那根纤绳,看不到那些纤夫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完整地了解黄河上的这艘船,也没办法完整地了解中国。


也就是说,他认为要了解中国,你需要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轴上来进行了解。这两根轴,一方面是全球化的轴,另外一方面是中国历史的轴。


三、费正清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


他在《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中有一个表述,他说:“在1930年代,当我用脚去行走国家的时候,我每天都非常地绝望。因为我看到的这个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跟1830年代、1730年代的欧洲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大量的农村,大量的贫瘠的人口和愤怒。这个国家怎么走向现代化?如果有一剂药方的话,我行走在大地上,根本找不到这个药方的存在。”


所以他说:“我一度认为,中国的农民将会默默地欢迎那些侵略的日本人,因为农民的处境不会比现在更坏了。”


所以有一段时间,他对中国的现代化,对中国用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绝望的。


我想,那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共同的一个感觉。


但他说,但是当我在这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观察、游历和体验以后,会发觉这个国家其实有内在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既体现在农民的身上、工人的身上、军人的身上,也体现在一些柔弱的知识分子的身上。


费正清最好的朋友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思成是一个建筑学家,林徽因她被认为是一个“客厅里的太太”,交际非常广泛,非常优雅。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迁移到了中国的四川一个叫李庄的地方。林徽因是一个非常柔弱的女子,她说:“如果日本人真的打到李庄的时候,我有一个办法,我会跳进长江。”


所以费正清说,他感受到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个来自于一两千年的文化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觉性,恐怕不是日本人,不是一些外在的力量所能够摧毁的。


 


四、中国的历史与生存、发展与稳定


他在这个国家经历了他的青春,然后用他的亲身体验和作为一个美国历史学家的认知,写出了《美国与中国》。


在这本书的开头的第一段,费正清是这么写的,他说,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


你在空中、在飞机上看到这个国家是怎么样的呢?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房、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梯田和水路,这是无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


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持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这是他在《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中给所有的读者,那些熟悉中国和不熟悉中国的读者的第一眼印象。


在这一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到什么呢?


你可以看到历史与生存。在这块古老的、苦难的土地上,2000多年,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劳力改变了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河流,他们的生存非常艰难。


另外,你可以看到发展与稳定。在改变的时候,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浸入了人的劳力和智慧,同时因为有效资源的枯竭和人口的增加,人跟土地、人跟人之间的资源争夺变得越来越尖锐。同时,随着经济效率的下降,外来文明对这个土地的冲击越来越大,所以发展和稳定构成了这个国家新的一个矛盾体和必须要解答的一个课题。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美国与中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价值新三板

    三、费正清而不是费孝通,请小编下次仔细点哦

    吴晓波频道 回复 @价值新三板: 感谢您的指正!小编已更新~

  • 妖气滔天百万里

    中国是文明,不仅仅是国家

  • 一只巨熊

    写得太好了

    听友231144090 回复 @一只巨熊: 4

  • hjyjerry

    林徽因哪里柔弱了,不辞辛苦的去偏僻山村测量古建筑就很少人能做到,而且客厅的太太后来冰心也说写的是陆小曼……

    AllenorMrGuo 回复 @hjyjerry: 说明你没仔细听,后面有但是

  • 温迪8

    胡扯了,林徽因明明就是建筑学家,怎么变成客厅里太太去了,年少出国留学,全国各地去爬到建筑物上去测量,还设计了很多有名建筑,还是大学讲师。林徽因棺材板盖不住了,民国四大才女被说成了家庭主妇,她还写诗写文章。

    AllenorMrGuo 回复 @温迪8: 人家的意思是背后的女人,懂不?

  • 比洛克1126

    一个朋友叫威廉,一个英国农民眼中的中国更具备正义和邪恶

  • zp1148

    谢谢吴老师!感动!

  • 莫等闲CQ

    中国历史2000多年么?至少加个最近吧

  • 有声听心

    谢谢晓波老师

  • 李慕晨_Piano

    听到我超级喜欢的悲怆Ⅱ做背景音乐

    波粒二象性d 回复 @李慕晨_Pi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