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中国梦寄托于儒脉的复兴

140.中国梦寄托于儒脉的复兴

00:00
18:1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伏羲画卦到尧舜禹汤,从文王至孔孟,始终脉脉相承,其传承的轴心是什么?儒学兼具出世法、入世法和治世法,儒脉代表着中国人的真正精神。身为炎黄子孙,重拾真儒仁义的内涵和精神,振兴儒脉,是我们应该扛起的责任和担当!


尽心下·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孟子说: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法,我们现在的人常常说“允执厥中”或“执中精一”,就是讲在《尚书》里尧传给舜的这个心法。从尧传给舜一直传,传到于汤,“五百有余岁”,从尧舜到汤大概有五百年左右。为什么要讲这个五百年?这个天道大概五百年会出一代的大圣人来匡正这个世道。“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皋陶当时是尧的狱官,后来到舜的时候也是狱官,他制定了古代的典刑,是非常公正的,对百姓非常好的。还有禹是叫做“见而知之”。什么是见而知之?见而知之就是看到就知道,是第一等的贤才。他们可以跟圣人同时,而亲见圣人之道,然后辅佐圣人来行道、来治世,又有这样的贤才又有圣人可以依靠,那么他的成功非常容易。

若汤,则闻而知之,像商汤这样的人才则是“闻而知之”,什么是闻而知之?第一等的圣人叫闻而知之,他不能够亲见圣人,没有圣人在旁边可以教诲,可是他一看,他一听就知道圣人的原意是什么,这个做法对于整个世界的帮助是什么,怎么样才是可长可久的治世的方式,怎么样才是修身的性理心法。“闻而知之”,他生于圣人之后没有办法亲见圣人,仅是耳闻就能够行,是说他的成功比较难,他的才气比较大。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同样的从商汤开始算起到文王,都是圣王,中间也大概有五百年,五百年世代就会开始崩颓,而后就会开始出一批的圣王。

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伊尹,商汤的宰相。宰相古代有分左相跟右相,像伊尹就是右相,而莱朱就是左相,右相的权柄比较大。伊尹跟莱朱“则见而知之”,他们是得遇圣人,能够看见而且又是第一等贤才去辅佐他,成功业就比较容易。“若文王,则闻而知之”,文王前没有古人后没有来者,他没有圣贤可以靠,但是他的智慧光光是看和听去揣摩,他就能够了解。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从文王(是个大圣人)到孔子,算一算又是差不多五百岁。他是在证明:文王是古代的圣王,大家都知道,商汤是古代圣王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有君位的圣王而降到无位的素王,这个是天意使然,而这个经过五百年出来的大圣人,承天之意而下凡来救渡众生的是谁呢?就是孔子

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太公望(就是吕尚、姜太公),他是文王的右相,散宜生就是文王的左相,像这种一等贤才是“见而知之”的人,但是像孔子他没有人可以依靠。总之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人,看一看古代的典籍,看一看古人的行仪,他就能够体会甚深,就像孔子一样,他是“闻而知之”的,他没有靠任何人,完全是天纵睿智的。现在是在约略地谈,儒者虽然是从孔子开始定名为儒,我们称孔子以下为儒家,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尧舜禹汤以来在孔子以前就称为儒了。“儒”这个字又不是孔子的时候才发明的,古代圣王都在这个脉系里面。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从孔子算下来到现在,到现在是什么?就是孟子的时候,差不多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在历史里面,虽然五百年生大圣人,但是五百年的中间会穿插着一些可以名世者,就是能够出类拔萃的人出来,那么算起来有差不多百来岁。)实际上孟子的师父就是子思,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因贤明而得为儒脉的真传,而不是因为孔子的孙子所以得正传,因为他并不是家天下,也不是自己家的学问,是公天下的学问。子思非常贤明,而后传给孟子。“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距离真正的大圣人孔子这么近,只有百来年,意思就是说要体会孔子的学问更容易,而且他还是直接接触到孔子的孙子。“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跟孔子住得这么近,怎么样叫这么近?孟子是邹国人,孔子是鲁国人。古代的人在文章里面写邹鲁击柝相闻,“击柝”就是那个三更半夜叩、叩、叩,然后小心火烛,那个就是击柝的,电视剧里面演的一下,晚上小心灯火那种。“击柝相闻”就是说很近,我这边在敲柝另外一个国家都听得到,表示两国毗邻。邹跟鲁这么的近,时间是这么的短,言外之意是说距离孔子只有百年,正足以出圣人,而孟子所在地邹离孔子的鲁这么近,又承袭着子思的脉系,足以完全了解及传承孔子之道的意思,这是言外之意。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这句话是整个《孟子》全书结束的两句话,无限的感叹,感叹又没有怨言的口气。说“无有乎尔”,没有了。说连这么明白的事情你们都看不出来,你们觉得没有传人了,你们觉得世上没圣贤了,那就当作圣王的道没有传人了吧。你们认为没有了吗?各位,他讲这个话实在是心很酸哪!他前面是在讲什么?前面是在说每五百年出圣人,然后中间会有一些可以名世者,可以接续他的、传承他的衣钵的,而后一直讲讲到了孔子。然后孔子讲下来,他没有讲孟子,但是他说时间这么短、地域这么近,他在影射谁呀?就他。可是他能不能说他啊?不行。为什么?因为自己说自己反而没人信,对不对?跟孔子一样周游列国要把这个道推开,然后你们都看不出来吗?你们认为没有吗?那就算没有吧!

或者我们再转个方式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由谁来传承?由一个轴心传承,那个轴心是什么?就是圣贤。这些圣贤有曾经干过帝王的,也有没干过帝王的,都有。由一个圣贤的脉系在传承着,从刚刚他开始数的,他从哪里开始数起?尧舜禹汤数下来,当然有些写到有些没写到,文字写的时候不必全部点到,只把意味给讲出来。而尧舜以前还有吗?也是有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就是在这个儒脉里面传承着,依序一直传承下来;河图的中黄就是尧的时候,修行人所说的黄庭,就是经书里面说执中精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心法的所在。一直以来都有人在传承,并且兼着治世法、入世法、出世法。治世法,就是当君王有了性理心法又能够开始治世,引导众生走向光明,这是所谓的治世法;当没有了君位的时候,他还可以示范入世法,还可以藏道于民,把治世法藏在民间,藏在学问里面,让它去流传。说你们看不出来这个道统的传承吗?好吧,那就当作儒脉真的失传了吧!“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这章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段,它非常重要。前一段,乡原这一段,叫你一定要分别出是非对错,分别出真真假假。这段告诉你说,道统一直以来都有在流传,到孟子就在他的身上,他暗示着这个道统的传承。

这段里面孟子说到每五百年间都有不少圣贤出世,脉脉相承作为众生的师表,并且陈述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最后无有乎尔无有乎尔!地域这么近,时间这么短,他就点在孟子身上,最后是告诉你,孟子就是传承的人。

为什么我说孟子俨然以道统的传承者自居?实际上这段话在公孙丑的下章里面就曾经有点出来。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就刚刚细数了这段的意思,其间必有名世者,就像散宜生、莱朱、伊尹,就能够出类拔萃,在世间留名青史的这种人。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现在从周朝算下来到孟子这里,有七百多年,其数则过矣,过了五百的数,应该要有圣人的。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如果以战国的乱世来说,孟子出生在这个时候,出个圣人来治世,刚刚好是可以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说,实际上是老天认为众生的劫数未尽,历练还没够。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老爸再有钱,不能够让他的儿女当条虫,对不对?要不要训练哪?要啊。父母再怎么爱小孩,能不能不给小孩吃苦啊?不行的。老天再怎么爱众生,如果没有一些灾难来相比较,又怎么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不了解呀!

所以这个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一治一乱、一治一乱。他说老天认为还没有到平治的时候吧,如果老天认为现在可以平治天下,他会把权柄交给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说现在足够资格跟古圣先贤来比评的是谁?就是孟子我,你们看得懂吗?所以最后这两句,“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你们认为没有吗?没有就没有了吧!孟子用极为感叹但又不怨的一种口气,感叹世人不识儒脉真传,也感叹生不逢时,天之不我用,空有这么大的才学,却还没有到平治的时候。那你说有什么好怨,也没什么好怨,孟子就教学生,把道藏于民,等待后世来者吧。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还有一个更深的感叹,孟子真正感叹的是,儒脉一直传承到孟子,而后在整个中国,真正的要失传了,最后的“则亦无有乎尔!”真的要失传了。为什么说孟子之后儒家无真儒,没有真正的传人?我们看程颐在《伊川语录》里面有这么两句话(程颐也算是宋理学家里面非常知名的了),他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程颐说,从周公走的时候,他的制礼作乐就失传了一大段,因为礼后来被诸侯给隐藏了,诸侯的体制都超过周公的体制了,为了要自圆其说就把周公的礼给废了。乐后来被郑声淫乐给取代了,《乐经》也不见了。古代的乐就是配《诗经》的,《诗经》现在有三百多首,古代有九百首,被孔子删到三百多首。三百多首就是三百多首歌了,然后配上乐很好听。现在《诗经》的文字还在,但是乐已经不见了,所以说教化变得非常艰难。因为如果会唱这三百首歌,简直把把《诗经》已经学完了,而且在哼的时候,那个韵味更能够了解《诗经》里面的意涵。你觉得唱三百首歌很难吗?一点都不难。现在的小孩上KTV的时候,里面一千多首几乎篇篇都会唱,每一篇都会唱。古人就这样,这么幸福,就唱这几首,然后音韵设计得好好的,不会挑动人里面的七情六欲,可以得中和的心性。

可是周公殁之后,圣人之道被这些后代的人给搞掉了。“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孟子过世的时候,真正的圣人学问断掉了。“道不行,百世无善治”,所以后来从孟轲再往后,实在是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仁人义士能够说多平治天下,能够把仁义道德说得多么地完美的,也没有,包含那么多理学家都没有。“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相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千多年,两千年,都没有真正的真儒出世。所以,这个最后的“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有好多感叹在里面,他把它放在《孟子》的最后。

越是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起这两句越是会觉得心酸。孟子讲这个感叹,感叹而不怨。我们感叹,感叹得心酸,看着这么样的一个大圣人,无法展他的才气,但是还好,我们今天有《孟子》可以读。就像孔子一样无法展他的才气,可是正因为无法展他的才气,所以他有好多的时候可以写著作,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春秋》《易经》的《系辞传》《易经》的爻辞,《文言》等等可以读,这就是他们两位大圣人的价值,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最近在大陆有一句话很热,叫做中国梦。第一次我看到中国梦这几个字的时候,心有戚戚焉,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中国梦,一个中华子孙所要圆的梦。但是中国梦所寄托的是什么东西呀?中国梦现在内地人说最重要的就是打击贪腐,我认为最重要的中国梦的寄托应该是儒脉的复兴。因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的是什么?是儒脉。为什么我这样说?为什么不是道家?因为道家如果你躲在深山里面修行,他就有很多精神可以吻合了,但是如果你要用在入世,用在治世,用在日常生活,用在三纲五常的时候,是谁才符合我们这些黄种人,它的心性它的文化的所在?就是儒脉。

要振兴儒脉,你要落实的是什么?就是真儒的仁义的内涵跟精神。这样才能够让这一代已被现代的科技,被那些歪七扭八的邪说弄得浮躁不堪的中国人,能够起一个彻头彻尾的改变,回到古人的那种高雅的、文雅的、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心性,那个才叫做文化。我们常常说这个民族很没文化,很粗俗就是没有文化,不高雅没有内涵。我们说中华文化很有内涵,内涵在哪里?绝对不在于现在,在都市里面看到的那一些来去匆匆冰冷的脸孔、争先恐后、虚伪,不在于这一些,我们应该有更美的文化。那么怎么样去复兴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孔孟学说的原因,为什么要重新来讲这些学问,也正是孔孟学说所尊贵的地方。

希望我们读过这个《孟子》,重复地听一两遍,就可以把里面的精华全部给淬取出来,再把《论语》再听个一两遍,那么古圣先贤的精义起码可以得个七成,如有机会再把《易经》读一下,《尚书》读一下,那么它的精义大概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这个就是我们为学的方向。

《孟子》就讲到这里完全结束。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漾漾听书

    张老师讲得很好,逐句解读,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各种古今事例信手拈来,大概都能明白。自己看杨伯峻译本一遍只懂了三分,听张老师讲完这140集听懂了六七分,还有几分需要自己钻研,再多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140集,做了几乎一整本笔记,获益匪浅!用心良苦,感谢!

    大司马_bl 回复 @漾漾听书: 我也看了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相比较而言他的《论语译注》注解晦涩了很多。不太好看。听张老师讲解甘之如饴、如沐春风!

  • 称赞_ag

    学完《孟子》140集。一听黄庭禅就感到豁然开朗,如获至宝!至今听完了《礼记》《中庸》《五常》《孟子》,还要继续跟从张讲师。感恩!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称赞_ag: 礼记我还没听

  • 藤霭

    从头听到尾,受教了!顶礼张庆祥老师!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826于东莞再来一遍

  • 梦唤真诚

    用时一个月,听完本书,感恩讲师。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听友231626685

    感谢老师!讲的非常好!

  • 听友58853976

    终于听懂孟子了,生为中国人,可以学习博大精深又朴实入世的儒家学问,很自豪👍

  • 壹璞

    受益匪浅!感谢老师!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壹璞: 跟您学习的内容好像,张庆祥老师 曾仕强老师 倪海厦老师

  • 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张老师讲孟子讲的真好,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

  • 听友195209931

    张老师讲得很好,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