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万物皆备于我”的千古误会

112. “万物皆备于我”的千古误会

00:00
17:44


“万物皆备于我”是指天下万物都可以让人吃吗?学习经典,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呀!存心养性听来高远,然而,只要做对一个字,就已在一步步接近成功。是什么?一起来聆听吧。


尽心上·第四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尽心上·第五章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尽心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第七章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个“万物”指的是万物也好、万事也好,或者是所面临的万境也好,这些都是足以成就我的素材,都是为我而设的,都是来帮助我的,所以叫做“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那么它帮助你什么呢?它成就你什么呢?“反身而诚”,“诚”是什么呢?诚是无所不成。成就的成,全方位的,不是只对我好、不是只对你好,那个成就的心对任何万事万物都是一致的。圣人之所以成就也是因为这个诚;我们的本性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这个诚;这个大道,道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间,也是因为这个诚;可以说天地人物都是因为这个“诚”,而得到了化育。所以说诚无不成,成功的成,诚恳的诚就是成功的成,在你的心上叫做诚意的诚;所以这个诚是成己成人、成物成佛的心法。人能够致于诚、达到诚就是人的极致,也是天地的极致,所以说“乐莫大焉”。

一个人能够了解这个“诚”,能够获得这个“诚”,从“诚”里面得到无比的安宁,得到无比的成长,万事万物都因为这个德性而成长,岂不是乐莫大焉吗。那么世上所有的万事万物,还有你的万种情境,不论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或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只要你肯返身观照,这些境都有助于成就,我这个至诚的心法,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吃,有没有?这个鸡、鸭、天上飞、地上走的,我都可以吃叫做“万物皆备于我”。你看孟子说的,他这个叫做断章取义,因为他忘了后面接什么“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恕而行”,勉强地去推行这个恕。恕是什么呢?恕拆开来如心,如心为恕。如心什么意思?将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里面说,“其恕乎?“说什么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把“恕”拆开来如跟心,将心比心的意思,我的心比你的心就是如心。“强恕而行”,勉强地去推行这个恕、履行这个恕。“求仁莫近焉”,这个仁,就是刚刚所说的诚;诚就是成就一切的心,也就是仁。“求仁莫近焉”,是追求本性的道路,没有比这一条更近的了。每一个人不都在想要怎么明心见性吗,《金刚经》写这么多,《大藏经》写这么多,儒家的说法贴切而简单,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容易让你看轻他,它用一个字说就是——诚,只要诚意的诚做好。

诚意的“诚”可没这么简单,诚意的“诚”有成就一切的心,不分你我的心,追求本性的道路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就是将心比心就能够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够成;即使是勉强去做的,也能够成就非凡的道德,所以叫做“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这个道德有阳德跟阴德。存好心看不见,但是心是好的叫阴德。做出到有形、有事、有相、有功叫做明德,就是阳德。把有形和无形的这两个德都做好,就是有道,阴阳俱德了。道是天地阴阳造化,因果循环报应之理,道是一切的定数背后的主宰。即使你勉强做出来的,能够符合阳德、阴德,都能够得到善果,所以叫“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感应篇》不是也这样说吗,说“胡不勉而行之“,何不勉强地先做做看。好比说吃素这件事情来说,等到你隔壁都开素食馆你再吃,恐怕三辈子也没得吃,对不对?等到你亲戚、朋友全部都答应了,都不挑衅了再吃,恐怕也没机会吃啦!干脆勉力而行,困苦中缓慢前进,依然是有德性的。像孔子讲“明明德”,他这个明德是住于有形,做得出来、看得到的。如来佛讲心法、实相,讲于无形,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有形的都不是,那个无形的才对。可是修为有形、无形都做到,阳德、阴德都圆满,这样才算圆满。德性圆满,道性才能圆满,所以说勉力而行,也是难能可贵的德性。

那要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不能整天研究空空如也的解脱心法,不能只是这样,更要时时给人方便,这才是阳德。在必要的时候宁愿自己受苦去帮助别人,使人过得了一个难关,但是绝对不叫别人为难而自己占便宜。如此这个阳德、阴德才会长久。但是人不免于私欲,我们有我们的质性私欲,没有办法等到你自自然然才做,所以必须勉强而行之,去推己及人,这个也是很有德性的。所以各位要修行想要进步,不能等到自自然然做到才做,那恐怕永远没有那一天的!必须勉强去做,时间久了习惯就成自然,这个才成得了一个德性。

另外前文谈到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再补充一下,从我们身内来说,你所要返本归乡的一切配备,老天爷早就在你的身中全部造好了,你丝毫不必外求的。比如说静坐的时候一念不起,然后一呼一吸,借着这个呼吸,这个风的力量使身内水火跟天地的水火相调和,起初只是搬运身体周围的水火、身内的水火,功夫到深的时候,范围渐渐远离这个皮肤越扩越大,最后身外的水火跟身内的水火打成一片,这个叫做天地之气皆备于我,也就是“万物皆备于我”。《清静经》则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句话是在讲天下“万物皆备于我”,从身内来解释的方向。

看一下段。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行之而不著焉”,这个“著”就是很明白。说常常在做,但是依然不能够明白它的道理,叫做“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习矣”就是常常在做,常常在做的事做了很久的事但是也不察其所以然,只是跟着做,不明了为什么。这种事多不多啊?也很多。

有一个媳妇每次要烤香肠之前先把头尾都去掉,然后烤一烤再端出来。烤了很久旁边的人就怀疑,说为什么一条香肠好好的,你把头尾都去掉?她说我也不晓得,只是我看我妈做的时候是这样。之后就去问她妈,说:“妈啊,你为什么烤香肠的时候把头尾都切掉呢?好端端的一条啊。”“因为当时的烤箱比较小放不进去,所以头尾要切掉。”那这个媳妇就学这个样不知道为什么。然后烤了快一辈子了,之后才有人问她,到现在烤箱也够大了,对不对?三条香肠也装得下呀,对不对?那你切头尾要干吗呢?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习性地去做,你也不会去问为什么。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做了一辈子,一辈子都照这样做,这个“由”是依照这样做,叫做由。终身都照这样做,但是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所有众生共同的现象。孙中山先生有一句话‘群众是盲目的呀!’这跟孟子的话是一样啊!“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根本不讲道理。这不是研究科学的人就讲道理。

好比说,贪嗔好恶这种情性、这种情绪,几乎时时刻刻影响着所有地球上的人们。可是却没有人注意到它,在胸中变化的所有细节跟始末,连看都不曾看它一眼,连摸也不曾摸过。现在我们坦白跟他讲,你的情绪在你的胸中,很多人还要开始辩解不相信。连这个都碰不着,更遑论说如何从情绪烦恼里解脱出来,那就更别提了。像这样糊涂度日的人实在是不计其数,没有人提醒的话永远也不会有觉醒的一天。所以孟子就强调,明大道的根源就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前文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返身在哪里呀?在身上。不在物理化学上面,那些都是往外的,玩物丧志的功夫。要反身,可以得到“乐莫大焉”。要这样慢慢引人入道。

这段话主要是奉劝各位,如果你有所得,你应该要先挑起责任。因为群众是盲目的,因为“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你要积极去度化,才对得起你所碰过的众生。坦白讲也许你碰到了一个正道,你父母都不知道,你叔叔也不知道,你兄弟也不知道,你一个人暗自抱着棉被笑,没意义呀!对吧?回去老天那一边的时候,上帝坐在那里说,啊,你回来了我很高兴,那你兄弟姐妹带了几个回来呀?一个都没有。他说那你告诉几个人哪?没有。因为他们都不会相信的。你告诉他们没呀?没有,说那你功课没做完,你再下去吧!呵呵,一脚就把你踹下来了,你弟弟妹妹都没带一个半个回来,你敢回来吗?这是告诉我们说,众生就是这样,我们也曾经是众生。当我们了悟了什么是解脱生死之道,理所当然有这个责任跟义务,去唤醒全天下的众生。群众是盲目的,这是天性。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这个耻是什么呢?耻辱、羞耻的事情。你觉得很不应该而感到羞愧就是耻。“人不可以无耻”,人不可以做什么事,都不觉得羞耻。你可以很有自信,但是,那个只能够用在做对的事情上面;你可以不害羞,你可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但是,那是用在做对的事情上面。而做不正当的事也不觉得羞耻,“人不可以无耻”,一定要有你不屑做的事,要你有一些是你觉得羞耻的事。“无耻之耻,无耻矣。”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原来的不知耻,而开始知道有一些事要感到羞耻,那么他就等于是能够改过迁善了。“无耻矣”,最后才能够不会再有耻辱的事情发生。

这段是告诉我们,这个“耻”实际就是羞耻,羞恶之心。羞恶之心在前文谈过,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就是义。那么人生必有所不屑为的事。告诉你说仁义仁义,你听久了这两个字好高深,不知从哪里做起,到底是要怎么做起呀,对不对?怎么做呢?就是从你不屑做的事做起,就是义。那之所以不屑是什么事呢?因为你觉得那个事有所不当、有所不该、有所不正,所以你才会不屑,对不对?即使是黑道的人也有不屑做的事你知道吗,那个小弟如果欺骗他的大哥,手指要被剁掉的,你信不信哪?对吧!在他们的范围内,他们还是有他们不屑做的事情。可见这个义放到哪里都是对的呀,不是吗?对人对己不好的事就是所谓不正的、不当的。不当的事我们还去做它那就叫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当我们开始把以前不知道要羞耻的事,开始知道说这是不正当,应该羞耻的时候,渐渐我们就等于在行仁义了;渐渐地我们就不会再有不正当的事来拖累了,就慢慢扩充这个羞恶的心,也就等于你在扩充辨明是非的心。那是非之心是什么呢?“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没有?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义也好智也好,不外乎是为了仁。那就简单的事情,仁义礼智你觉得难吗?简单地说,把耻这个事情做好,那仁义礼智也做到了。耻是什么呢?不屑做的事,什么是不屑呢?对人对己有害的。对人有害的事要做你绝对不敢跟他讲,对不对?那就是耻,不光明磊落。那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做起,修行就这么简单,不当做的事,不做。那也就等同于前面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个就是义的开始。义就是分辨一个事情得不得当,适不适宜,“义者宜也”,义者羞恶之心,都可以这样说。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孟子说,羞恶这个事情,辨明是非、辨明这件事情的存心,对一个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仁”你既然听不懂,我们说人的本心里面有个仁爱的仁,有个慈悲,有个长养你做不来,那好吧,我们就从一个事情该不该做。该不该做是什么呢?做出来会觉得羞愧的,不要做。怎么样会觉得羞愧呢?就是人前不敢做、人后敢做的都不要做。从义,从这个羞恶开始,这对于人的修为非常重要。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对于那一些设计了机关陷阱,巧妙地来攻占对手的人,“无所用耻”,他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他丝毫没有羞耻的心。两个人在斗争的时候,设计各种办法去陷害对方,对不对?反正我不管了,反正我照干了,那个就叫“无所用耻”。这个耻对他来讲简直视同无物。像两军征战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但是古代的仁人义士,即使他当大将军带兵打仗,他也不会不择手段的。你看那个关公出征,在战马上打打打,结果对方兵器掉或者是人摔下来了,他说你拿好兵器、跳上马我们再战。他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候,关公就不会忽然给他一刀,把他给杀了,不会的。他还是有一个正道在。至于那一些机变之巧,设计机关陷阱的巧妙来战胜别人的人,常常不择手段。我们比喻说现在的商场,为了商场上得到一点利益,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段也都用,叫做“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自己不如圣贤君子,也不感到羞耻。“何若人有?”哪里会有比得上人的一天呢?你不若人,哪里不若人呢?你的仁你的义不若人,连羞恶的心也不若人,你还不知耻,还不改进,哪一天能够有比得上人的一天呢!

这一段,各位常常在读的时候,你会一溜烟就读过。唉呀,讲了半天不就是告诉我们要知耻吗!这一句话就过了,问题你还是不会知耻。他说“耻之于人大矣”,这个“耻”对于一个人太重要了,怎么样太重要?因为圆满的你的心德,仁义礼智就是从这个“耻”字开始做起。“耻”做得好也就是义,耻辨得明也就是智,义跟智做得好也就是为了仁,仁义礼智信也就全了。这个有时候你说修为讲得太高远你又做不来,讲得太卑微你又不屑做,有没有?不然这样子吧,我们不讲高远也不讲卑微,这个“耻”不要做,这样也行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笨笨的素素

    先从搬运身内水火开始,范围慢慢扩大,身内水火与天地水火达成一气,天地之气皆备于我,万物皆备于我。

  • 蘭洲笑笑生

    耻之于人大矣哉!

  • 顶呱呱烈日麒麟A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521

  • 阿雅2021

    老天爷把我们都造好了,我们只要跟着气走就好了。

  • 海潮_kt

    修性了命,关键在于诚,有诚才能成就身心性命,诚在于知耻,知耻才有仁、义、智,然后才能明心见性

  • lean7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己之心对人。

  • 男人就应该有气质_x0

    可是我觉得宋襄公就不然

  • 宣承志

    感恩张老师

  • 国风经学

    誠者生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