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为什么说人性本善?

92.为什么说人性本善?

00:00
21:25


本性到底有没有善恶?来欣赏孟子对告子的精彩辩论!

做学问若不能抓住根本,便会衍生诸多似是而非的歪理学说误导众生,圣贤一针见血地批驳谬论,岂不快哉!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上·第二章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第三章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现在我们看《告子章句上》,告子这个“告”是姓氏,“子”是古人对有德男子的通称就会加上一个子,告子其实他的名字叫不害,叫告不害。这是一个学儒家跟墨家学说的人,也曾经在孟子的门下求学,但是就没有办法彻悟性命之理,这个人口才又非常好,最后也自成一家之言,但是学术漏洞百出。不过,这种左道旁门所说的理论,反而比较容易被众生所接受。他特别提倡的就是说,人性无分善或不善。比起孟子的性善说,更广为大家的欢迎,因为这个善德做不来的人,就会更喜欢这种人性无分善或不善,这种说法的人。在当时,告子的学生简直是要比孟子还要多。《孟子》里面有关心性重要主题的论述,在这一段里面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他们的申辩也非常的深入,我们现在就慢慢来欣赏。想要学这个心性学问的人,有关告子这一篇,还有《尽心章》,这几章是不可放过的,我们现在看本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这是告子的学说主论之一,说这个本性就像杞柳一样。杞柳是一种杨柳科的植物,它的枝条非常柔软,把皮去掉之后晒干就可以用来编织一些器物,可以把它编成桮棬。“义,犹桮棬也”;那么义,就像桮棬一样。这个“桮”是那种盘子、盆子那种状态的叫做桮,“棬”是这个桮器,没有经过雕饰的,就叫做桮棬。反正就是用杞柳枝条可以去编织出很多的器具,那就叫做桮棬了。“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这个比喻很容易懂,他说以人性来行仁义就像拿着杞柳来编桮棬是一样的意思,把杞柳拿来弯曲烤一烤、切一切、琢磨琢磨,然后强力地把它弯曲之后就能够做出桮棬了。这个会让人联想到,就是说勉强了人性之后才能够做到仁义,他这个比喻虽然看起来很好懂,但是却有他的漏洞。

告子这一段论述,他的意思大概是说,本性好比那个杞柳,好比木材,它是中性的,它没有分好坏,这个木材本身不能决定自己要成为好的器皿或者坏的器皿,那成为什么器皿完全是外力所决定的。这在影射人的善恶也不是人的本性可以决定的,人的本性里面没有善恶这种素材。那善恶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后天的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去培养,人也不会为善。就像那个杞柳,如果你不去弯它去折它,它是不会成桮棬的。那么也就是说,告子认为这个善是由后天培养的,勉励而成的,受外力影响而后的结果,不是天生的。所以看他的例子好像很好懂,但是很好懂之后就要跟本性相违背了。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孟子听到告子这样的话他就说,你能够顺着杞柳的性都不用刀,不用斧,也不用力气去攀折它,它就能够自然生成桮棬吗?还是你必须要动刀,动斧,动到力气,去勉强地把它做出桮棬来呢?这两种到底要怎样才能够做出桮棬呢?你势必要动刀动斧,你动到很多力气去弯它,折它,去劈它,去砍它对吧?你没有办法顺着杞柳自然的性就做出桮棬。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说你举这样的例子,有那么多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必须要用人工的方式去戕贼,去残害那个杞柳,去劈它,去砍它,去锯它,而后还要用力气把它弯折成桮棬。那么举这个例子,就会让人家联想到你必须戕贼了人性,勉强了人性而后才能够做出仁义。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说可惜呀!你呀,自成一家之言,还曾经来跟我求学过。学问又不精,言语倒挺遛,说出来的东西比我还容易让众生懂,懂了之后率领天下的人而祸害仁义,轻贱仁义,必定是你这样的话所惹出来的祸端。

这个话坦白讲,孟子很少用这样的话去骂人,这个话是骂得很重的。所以,学问不精干脆不要提倡学问,学问如果不能到根本,提倡一些东西让人听起来好像很能懂,很容易学,结果一学都是错的。这个祸患大不大?你说这有什么祸患呢?大家互相尊重就行了。这不能互相尊重的,为什么?因为听告子之言,就会让人误以为仁义是性外之物。既然误以为人性是勉强造作而来的性外之物,那么最后就必为人们所轻贱。那么当唾弃了仁义之后,这个社会就跟都市丛林差不多,人的心性就跟畜生差不多了,只有你争我夺而已。

那孟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仁义是性中之物,那种生成长养的德就叫做仁;这种依序先后大小的次序去造化,去长养,那个叫做义。本性里面的造化本来就存着这一份的至善存在,本来就存着这个仁义。你看本性的造化,总是希望你往更好的方向去生成长养;它的造化总是按照先后的次序不躐等而进,盈科而后进的,这个就是本性中的仁义。就是说最完美的仁义,它早就存在本性中。仁义不是另外去捏造的,这是很多很多人的误会。而这个误会,就跟告子这种误会是一样的。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多少人认为仁义是性外之物,这些遗祸真是无穷啊!所以说“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就是像这样的言论,不能不小心的。

以上的论述,孟子是告诉我们说,如果你要用杞柳来影射仁义,那自自然然生出来的杞柳就是桮棬了,不需要用强戕的方式,所以他这个举例不当后患无穷。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个话更容易让人家懂了,他的遗祸更是无穷了。这个人口才真的很好。他说性就跟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你看它在河道里面,你东方挖个孔它就往东方流,西方挖个孔它就往西方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为什么告子说人性没有善不善这个事情,就像水没有分东西这个现象是一样的?各位这好不好懂?很好懂,大家一听就懂,就完蛋啦!为什么?我们看孟子怎么说?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这个真是一针见血呀!孟子说水确实是没有分东西,决东边往东流,决西边往西流,“无分于上下乎?”然而水性也没有分上下吗?你不论决东决西,它都会往下流,对不对呀?那个就是水性,看得出水性的一点端倪的地方。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也有一个特质,如果没有一个特质存在就不叫做性了,性就是特质。人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善。为什么?就像水必须往下流,人的性就必须往善的方向走,这是一样的意思。你说有这个事情吗?人性是必须往善的走吗?

各位,性的最大生成元素就是一个“生”,它总是让你往好的方向去生成长养,本性就是这样固执。怎么固执法呢?本性只要一抓到机会,就要对你产生生成长养的功效。这怎么说呢?你看,白天你可以怎么糟蹋自己:你可以抽烟,可以喝酒,晚上你可以去跳舞,去泡夜店,你把自己折腾得不成人形。只要你不干涉的情况,你一躺下去睡觉你不干涉了,那个本性在你身中就产生奇妙造化,它知道你摧毁了多少,它就尽可能给你补多少回来。你有没有发现,你睡一觉之后精神长养得不得了,谁帮你做的?那个就是本性。性就是这样,不断地往生成长养的方向走,那个就是性之善所展现的地方。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无有不善的。说简单一点,一个字叫做善,再复杂一点就叫做仁义,再复杂一点叫做仁义礼智信,它必须是这样的。你说为什么?那就跟水必须往下是一样的。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这个善德是性中造化自然的美德,而仁义行于外也只是效法那个美德而已,这个是人心的根本、人性的根本是人人所固有的,它不是另外去造出来的。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就像这个水,我说水必须往下流,你偏偏提出反对的意见,说水我一样可以让它往上流。当然是真的,“搏”是拍打,你拍打它的时候,它会跳跃起来它不往下,它跳出来的高度还可以高过你的额头,“颡”就是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当你逆推它的时候,它还可以继续往上走,还可以爬上山坡。“是岂水之性哉?”但是这个现象是水的性吗?不是水的性。“其势则然也”,是外力的势力介入所产生的。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这个势力介入,你的势力拿开的时候,一有机会那个水还是立刻要往下流的,那才是水性所展现的地方。你不管它往东流还是往西流,听起来很好懂,但是你举例不当,水性永远往下。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所以你说人到底是应该性善还是性不善?你说性善,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不善?人之所以会做不善,“其性亦犹是也”。那么他的性虽然是善的可是一样,可以由外力的介入而干扰它,迫使它,利诱它,而产生了反向的效果而去为恶。虽然外力一时会扰乱了性,但是一有机会依然看得见它的善。

一个人纵然有再多的污染,再多的执着,再怎么样恶劣,你依然可以在有一个狭缝中看到他本质的善。比如说一个人对别人很坏、很凶、很防备、很防备,对他的小孩却非常的温柔,你可以看到这一线的善;或他对他的父母却很温柔,对他的好朋友很忠心耿耿,你还是依然会看到这一丝丝的善,它还是会存在。再怎么坏,你会在很多他的束缚、他的执着、他的防备全拿下的那一刹那,依然会看到那个善他还在,再坏的人你还是看得到那个善。

这一段话里面,告子举了一个令人很容易懂的东西,就是说水无分于东西,决东流就往东流,决西就往西流。有一句话骂人的叫做什么东西,有没有?就是骂告子这种理盲的人。古代很多儒者读告子这种话,你是什么东西?骂他说你就像告子一样理盲,就有这个意思。

下一段,告子曰:生之谓性。那么告子的另外一个论述让大家很容易懂的,不懂不打紧,一懂就糟糕。他说“生之谓性”。他说所有能够生的就是性的所在。这在暗喻着什么呢?看这个很有道理,各位记得我曾经讲过吗?“性”这个字的最大组成就是什么?就那个生。告子没错,他说那个生生不息、生成长养那个就是性,只要能够生就是性的所在。好,这个话不能讲一半。“生”是对“性”这个造字,“生”是组成元素之一,可是另外一个组成元素是什么?旁边还有一个直心不是吗?不能只讲“生。如果只讲生就是性,那所有不管偷盗抢,只要能够维护我的生的都叫性。他这个话,暗喻着人性跟善恶无关,只是能够生就行了,这将会让人沦落到跟畜生一般的那种竞争,毫无气节可言。所以用字极为重要,用字定义只要一错了,那么所有的学问都要沦落了。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孟子实在是很无奈了。怎样无奈呢?告子曾经跟他求学过,结果学无所成,然后出去这边学那边学,凑成一家之言就是告子。学完了之后他自以为是大师,回来找孟子辩论。孟子还要跟学未熟的一个学生,这边凑那边凑的左道旁门,还曾经是自己的弟子,来跟他纠正,纠正他又不听,为什么?因为告子自认为是一派之长了你知道吗?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情。但是还是不能不说。孟子说“生之谓性也”,你说生就是性,那就像说“白之谓白”,说任何东西只要是白,它们都没有差异了。你说生就是性,只要能够生,那就没差异了。就好像说只要是白,它们之间就没有差异了。

告子怎么回答?曰:然。他说是啊。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孟子继续说了,那你说白羽的白就跟白雪的白一样,白雪的白跟白玉的白还是一样,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既然说所有的白其性都是一样,可是羽毛的性是轻的,雪的性呢?是冰的。玉的性呢?是坚固的。虽然同样是白,但是请问你,它的性真的一样吗?你只看到白这个白,你忘了其他有很多不一样,然后你因为白就说它们都是一样吗?孟子没讲那么透彻,那么你说白羽的白跟白雪的白、跟白玉的白都一样的?

曰:然。告子又中计了,他说是啊,一样啊。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那么来说,犬的性犹牛之性,犬的性就跟牛的性一样。各位,犬跟牛有什么不同?狗会看门,牛行吗?有人养牛看门的吗?那准要招小偷啦!牛看到人来是不会叫的。那牛的性跟人的性一样吗,跟你的性一样吗?如果一样,那我以后叫你牛算了,对吧?各位,孟子为什么这样子来跟他申辩?你看犬跟牛、跟人都有生不是吗?都会生。那你说生就是性,那活着就是性。如果以生就是性,那么人性跟畜性没两样,为什么?因为都是在生不是吗?只要能够求个生,那什么都可以干对不对?你看那个狗要求它的生可以去咬人,可以去撕毁猎物等等什么都可以干。那人为了生,那我什么都可以干了吗?然则犬的性跟牛的性真的一样吗?它们的嗜好也一样吗,它们喜欢吃的也一样吗?不一样的。那牛的性跟人的一样吗?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怎么会一样呢?孟子这一段简单的申论,只是要凸显出告子,你是一家之长、一家之言开创的人,怎么会见解这么粗浅呢?这么粗你也敢出来做学问,还敢收很多徒弟,然后成为一家之言,然后跟圣贤来对抗。

在这一段里面,我们特别要看到一个告子的弊端。“性”这个字最可贵处除了右边有一个生,最重要的是左边配一个直心,这个正是人性跟畜类不同的地方。因为有这个直心顶天立地、光明磊落,他才能够在他的法身里面,生生不息造化出仙佛的果。那个生虽然重要,可是这个生从哪里去呀?从六道哪一个道钻去,还是从仙佛之道走去,靠的是什么呢?就是旁边那个心,这个才是重点。

所以孟子不是另外有一段说,说“人之所以异以禽兽者几希”。几希就是一丁点。一丁点是什么?那一丁点就是人的一点良知、一点气节、一点志气,不是只能生。只要求生的话,各位你看现在我们的社会,毫无道德,大家不断地竞争,不就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生嘛!能够生就是见性了吗?不是啊,很多的生是泯灭了性之后换来的。不能只有生,往仙佛的方向走,不是只有生还有一个直心。所以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说,左道旁门学术真是非常非常的粗浅,可恨就可恨在它很好懂。他的比喻很深入人心,很符合人的欲望。哦,对嘛,没有善没有恶,那我干吗去追求善呢,对不对?他都不知道只有一个生不行,旁边还要有一个直心。那么如来佛说万物都有佛性,不止是只有人有,畜生也有。对的。那个是指说,万物都有一股生生之气在身体里面运化,它总是可以不断地往上提升,都有机会转为人形,而后才有机会成佛,不是万物都能够直接成佛。如来佛虽然说万物都有佛性,但是狗没有直接成佛的,猴子也没有直接成佛的,魔也没有直接成佛的,唯有什么生物才能直接成佛?天地间只有一种生物可以直接成佛,是什么呢?就是人。所以不是只有生,握有那个生就能够成佛。那个生的可贵是配着直心的才有返本还原,作祖成真的机会,这个就是孟子为什么要申辩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告子口才虽好,但是孟子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就批破这些左道邪门,它的假象外衣跟它可笑的粗陋之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酒醒何处3

    就“人性与仁义”观,孟子观点:仁原本具足,义随仁而长养;告子认为仁义原本没有,强制牵引而获得。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817于东莞再来一遍

  • 稷山书房

    性除了有生生不息之气外,还要有直心,也就是人的良知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稷山书房: 核心

  • 丫星爸

    告子讲的善恶是善行和恶行,而孟子讲的善恶是天命之谓性的性,是至善。人的的外行之所以会被分为“善恶”,告子说的善恶,取决于人的外行,是否符合自身内部被赋予的“天命”。符合自身天命“至善”的被称为善,不符合自身天命“至善”的被称为恶,所以,儒家讲“信”讲“诚”,孔子一直讲“直”,讲的就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而这个“内”只有一个,即天命。告子最大的问题,是外在的善恶,是相对的,今天的善明天可能就是恶,你的善可能就是别人的恶,永远无法找到那个“惟精惟一”。

  • 1356621iwtw

    张讲师的讲解太精妙了!何时成书啊?期盼!

  • 且行_mr

    感恩张老师

  • 浮世绘_uj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战国战国

    有人一起听

  • 路鸟栖亭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 桑柔__

    复习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