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自古圣贤一条心

81.自古圣贤一条心

00:00
17:18


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德性不如尧舜吗?
原来一切自有天意!
来欣赏大禹、伊尹和孔子的故事,原来,自古圣贤一条心呀!


万章上·第六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下一段。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接着就问:“古人也有人这样批评,说到了大禹的时候,大禹的德行就衰败了,怎么样衰败,他不如尧舜,为什么呢?因为大禹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没有传给贤人,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说大禹的德性远不如尧舜,他有私心,有这个事吗?”当然是有的人又在批评大禹的意思。

孟子曰:否,不然也。孟子说,不是这样啊,这个人读书不读通透,又有派别之见,又开始在批评了。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说,这一切都是天意。当时天要给贤能的人,那么尧就给了贤能的人,就是舜。舜给了贤能的人,就是禹。“天与子,则与子”,天意,如果说这个天子慢慢转成世袭,那么最后大禹就出了一个很贤能的儿子,叫做启,是因为他贤明,刚好是他的儿子,所以就给了他的儿子。这个贤人为什么会来当他的儿子,谁都没办法决定,老天安排的,所以说“天”。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过去舜推荐大禹给上天,说这个人可以得天下,然后让他摄理相位,“十有七年”,十七年的时间。

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这个故事就跟舜是一样的,舜是(摄政)二十八年而后尧驾崩,这个禹是过了十七年而后舜驾崩。一样,这个禹率领文武百官替舜守丧三年。而后他效法舜的行为,避开了舜的儿子商均,然后跑到哪里去呢?跑到阳城。(阳城是现在河南一个地方的山名。)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结果天下所有的百姓也好、文武百官也好,全部都跟大禹到阳城这个地方。他避开了国都,避开了舜的儿子,结果没想到阳城变成了国都一样的,文武百官都来,百姓也都来。就像尧崩之后,所有的人不去跟从尧的儿子丹朱,而跟从舜是一样的道理。

禹荐益于天,七年,接下来大禹推荐了一个贤臣,这个贤臣其实是舜的时候的贤臣,叫伯益,他因为治水有功,而且非常地贤良,他就推荐了这个益给上天,然后让他代理相位七年。

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同样的故事又上演了,因为益也是非常贤明的人,他率领文武百官替禹守了三年的丧,完毕之后,益避开了禹的儿子叫做启,而到了箕山之阴。(箕山,现在的河南省登丰县一带的北边,阴就是山的北边。)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结果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个要朝觐的文武百官不到益这里来,而跑到了大禹的儿子启那一边,为什么?因为启非常地贤良,比益还要贤良。那一些断讼的人、有诤讼的人也不去找益,而跑去找谁呢?找大禹的儿子启。

曰:吾君之子也。他们都说这是我们的前君的儿子,所以我们来找他。其实不是因为君之子,实际上是因为他非常贤明。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那作《诗经》歌颂功德的,也没歌颂益,全部都是歌颂启。

曰:吾君之子也。那可见得大禹是非常深得人心。大家疼爱这个启,然后把功德又归给了禹,所以才会说“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尧的儿子叫丹朱,丹朱并没尧那样的贤明,所以尧才让给舜。“舜之子亦不肖”,舜的儿子叫商均,也是没有贤明,所以舜就让给了禹。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舜当时相尧二十八年,禹相舜有十七年,经历的年岁比较多,所以他们在位“施泽于民”,让百姓相信的空间就比较多、比较大。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大禹的儿子叫做启,非常贤明,他能够敬承、“继禹之道”,能够继承大禹爱民的道理、爱民的王政。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益相禹只有七年,时间很短,“施泽于民未久”,所以百姓对他还不是非常的了解,百姓对于启的了解反而多,对于大禹的感念又更多,所以心心都向着启。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这一段是来说,一切都是天意呀,怎么样天意呢?舜、禹跟益“相去久远”,就是说舜做宰相摄政二十八年,禹十七年,益只有七年,所以“相去久远”,就是说时间相差很多。二十几年跟十几年跟个位数差很多,所以得民心当然是差很多。

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而且舜的儿子不肖,尧的儿子也不肖,偏偏禹的儿子非常贤明。

非人之所能为也,这都不是人可以安排的,这是谁安排的?为什么安排给舜给尧都是给他不肖子,老天安排的。所以尧舜他们这样的人来挑人的话,他们不会看到不肖子,他们会看到贤能的人,自然就会变成禅让。那老天为什么要让禹生了一个这么聪明而贤明的孩子,所以虽然禹想要给益,最后还是斗不过老天,老天要变成世袭,所以从禹之后就开始走世袭的制度。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说,你没另外做什么,可它自然发生了,这是天呐;你也没另外做什么,可是它自然就到来了,这就是命。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一个平民而能够有天下,他的德性一定要跟舜或禹一样,这么样大的德行。

而又有天子荐之者,而且还要有天子来推荐他,这两个条件:一个是天子愿意推荐你,然后你又非常有德。

故仲尼不有天下。所以为什么孔子没天下?孔子有没有德?孔子有德。孔子贤不贤能?非常贤能,圣德!那为什么孔子没有天下?因为他没有碰到尧,他也没碰到舜,对吧?这公不公平?很公平呀。因为做天子要两个条件,第一有德,第二个要有天子推荐。那仲尼有几个条件?一个条件,所以当然是没得做天子了。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至于世袭之后,不必很有尚德就能够有天下,因为世袭,一个一个传,普通人就能够有天下。至于天为什么世袭还把你废了呢?一定他是象桀纣一样暴虐无道才会被天给废掉。

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所以益跟伊尹跟周公都没天下,他们都很贤良,益也贤良、伊尹也贤良、周公也贤良。益是禹的臣,伊尹是汤的宰相,周公是武王跟成王的宰相,他们这么贤良,他们没天下,为什么?第一个,他虽然有才德,但是他的国君没有非常非常的残暴。如果国君很残暴,天意会转,象桀纣一样,天意就会转,他们就会当天子,因为他有才德。可是正值世袭的时代,国君没有非常暴虐,益刚好碰到禹的儿子启非常贤明,益虽然贤但是他不能当天子啊。伊尹虽然贤,他碰到了一个不好的君叫做太甲,可是太甲最后能够改过,他能改过,所以也没有暴虐之甚,所以他还是为天子,那伊尹不能当天子。周公碰到武王也贤明,碰到成王也贤明,周公虽然贤明,可是他的君顺理成章就是君,他们的君也非常贤明,所以他也不能够当天子。除非他们遭逢桀纣之类的暴君,天才会废了那个暴君的天子位,他们才有机会匹夫可以当天子。所以这公不公平?很公平啊,条件不允许嘛。

那么是在说什么啊?是在说,要有很多条件才能够正正当当地有天下。有天下,一种情况是有上德然后有天子推荐,一种情况是没有上德,可是刚好碰到世袭,这些都可以有天下。那这个也就形成众生的习题。众生什么习题?众生是在世袭的状态下,还是在于禅让的状态下,都是习题呀。现在刚好在禅让,然后我就会碰到明君;如果现在正在世袭,你是众生还是文武百官?如果我现在是臣,在禅让的时候,我会不会去跟人家争?如果我现在是在世袭的状态下,我是臣,那我的国君虽不是上等德性的明君,可是不是暴虐无道的君,难道我就把他给篡位了吗?还是我做好臣的本份,来好好辅佐他呢?如果我的君是暴虐无道的桀纣之类的君,我是一个臣,为众生着想,那我应该做什么?你不觉得这就是老天爷给众生的习题吗?对吧?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状况,我们虽然是同样当臣,我们虽然是同样当百姓,我们可以有什么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恰好可以来养育我自己的德性,培育我自己的气节,而不会做愧对于天地良心的事情,这个就是老天给众生的习题。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就像伊尹做汤王的宰相,最后把桀给伐了,然后拥有天下。

汤崩,太丁未立。汤过世的时候,他的太子叫做太丁,很小很小就过世,所以没有立起来当王。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结果太丁的弟弟,叫外丙,只当了两年的国君,又死了,又换另外一个弟弟叫仲壬,当了四年,在位时间都非常短。

然后,太甲颠覆汤之典刑,太丁的儿子叫做太甲就位了,这个人很坏,他把汤所有的典刑全部推翻了。伊尹当时相汤伐桀,伊尹是国老,看到这个小孩子这么坏,他就暂时把王位给收起来了。

伊尹放之于桐,伊尹把太甲安置到桐这个地方。“放”不是放逐,是安置,安置到桐这个地方,不让他当国君,你好好去忏悔吧。他并没有想要篡位,其实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可是伊尹一点都没有动到私念,他认为太甲可以改过就改过,可以改过我就要好好辅佐他。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过了三年,太甲终于想通了,他开始悔过,“自怨自艾,他怨自己过去为什么会为恶呢?“艾”就是治理。他开始来改自己的过错,在桐这个地方“处仁迁义”,就是行仁行义,总共练习了三年。

以听伊尹之训己也,然后听从伊尹怎么样来教训他,他就怎么做。

复归于亳,后来过了三年,伊尹又把太甲请回亳,这个汤的国都,请回国都,重新登上天子的位置。

各位这个厉不厉害呀?这个德性还真是古人前所未有啊!国君坏,就敢把他给放到别的地方去忏悔,国君悔改了,因为一个圣贤的人并不是要置国君于死地,是这个君能够改,我就要好好辅佐他,我要看看他能不能改啊,他真的能够改,然后他也不敢动一念之私,不敢说这天下的所有文武百官都听我的,根本这个小孩我都可以不听他的,把他给干掉就好了,天下不都是我的了吗?那他就不能成为圣贤,对不对?老天爷给伊尹这样一个题目,你的国君是有点坏,又不是太坏,也还没做出真正坏的事情,你是他的宰相,而且是国老,你怎么办?老天正在上面看,伊尹教训这个小孩,你先去桐悔过,你做得好就回来,做不好就别回来了。结果呢?太甲偏偏会悔过,老天正在看,太甲悔过了,我要看看伊尹你怎么处置,你是把天下给吞了呢?还是依然居于臣位,忠于你的份守,去辅佐你的明君呢?老天正在看。所以后代的圣贤推崇伊尹,不是没道理的,各位知道吗?如此深厚的德性素养,若不是真正的内心到达虚空,谁有这个能耐呢?这不是大菩萨、大佛是什么东西呢?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周公也不能够有天下,就好象益也很贤明,他刚好碰到夏禹有个儿子叫做启很贤良。伊尹在这个商汤,他也不能够有天下,因为他的王还不是非常暴虐之甚,不足以到推翻他的地步,所以伊尹也没有天下。那周公不有天下也是一样的。古圣先贤都是一条心,只为天下国家而已,为公家做事而已,没有一点点为一己的私心,所以不一定有天下。而圣贤也不一定要有天下,圣贤重要的是成就自己的气节、才德。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孔子说:唐尧跟禹舜,他们是走禅让的制度,而夏后,就是大禹,大禹然后商汤,然后到周文王、武王,他们是属于一种世袭的。“其义一也”,道理都一样。什么一样?都是天意,都是天给众生的习题。

这个是在劝君子说,天下随时都在变,制度随时也在变,但是老天爷考验一个众生的气节,怎么守时候命,怎么树立他的品格,在臣的位置怎么样去治君于尧舜,怎么样去治民于太平,那种大公无私的心量是怎么一关一关考验出来,对老天爷来说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天意。所以哪一个公平?都公平。老天爷有时候用这个题目考验考验众生,有时候用那个题目考验考验众生,看看多少人被私欲给蒙蔽,多少人在里面,还可以磨练出满腔的浩然之气,这个就是老天爷一贯的意思,再也没有别的意思。

那我们都在这么多不同的境遇里面讨公平,在这边埋怨东埋怨西,圣人从不这样,自古圣贤一条心,即使他们换了位置,他们的作为也能够完全一样的,都能够为天下众生而设想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罘小白

    学历史时记忆深刻的是钧台之享。启算是世袭制度第一人。孟子这一段,算是又帮我们看待历史多了一个角度。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814于东莞再来一遍

  • 听友231626685

    公天下与私天下

  • 稷山书房

    人生所有事皆天之面试

  • 听友210906796

    孟子解释的很牵强

  • 听中学0

    德和天命矛盾,禅让和世袭矛盾。

  • 十方天黑

  • 绿田1

    一直坚持

  • Tomscarvo

    发个评论

  • oldhorseshitu

    没有制度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