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圣人的大德性可以千古流传

71.圣人的大德性可以千古流传

00:00
15:50


都说时间会改变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讲,再善再恶,五世之后气数也都到了尽头。然而圣人的大德性却可以历经千秋万世,万世之后一样赢得人们的景仰!因为他所讲的是宇宙间的真理,是人性的真理,跨越时空,经久不变!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下一段。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说“王者”,王者,就是以仁义之心作为根本的爱民政治叫做王道。王道的君叫王者。“王者之迹熄”,因为在战国时代看不到王者,看不到行仁义的人,所以《诗》就没了,就绝了。过去尧、舜、禹、汤的时代,《诗》一篇一篇一直跑出来。为什么?因为《诗》的功能就是歌颂有才德的王者他的行事的风范。一个王者有很值得效法的行事风范,那么后世为了歌咏他,就会作一首诗,然后配上乐,就是诗歌,就来唱,是这样子来的。可是到了东周四百多年,没有一个像样的王者,都是霸道,所以没有可歌咏的,所以《诗》就不见了,没有再增加的意思。“诗亡然后春秋作”,既然没有可歌颂的德性,那么做错的事那么多,做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事情那么多,然后每一个人都还要哗众取宠、强辞夺理。那么到底这个真正的理在哪里呢?要不要有一个真正明理的人来拨乱反正一番呢?那个拨乱反正就叫做《春秋》。《春秋》就是拨乱反正的褒贬之书,是在衰世才会出现的。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晋国称为《乘》,楚国称为《梼杌》,鲁国称为《春秋》,这是同样的东西,都是世衰之后拨乱反正、评论是非的一种书。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说里面所记载的事情,都是诸侯他们的行事作风。齐桓、晋文都是霸王之世,没有王道的。“其文则史”,那么文体则是根据历史发生的事情,慢慢地记录下来的,它的文体大概是如此,那么《春秋》其实也是如此。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孔子说:至于这里面的义理要把它给阐明出来,这个书对人们才有用处。‘则丘窃取之矣’,那是我窃取的。为什么讲窃取呢?因为古代作《春秋》拨乱反正,来褒贬一个事情的是非,都是圣王才能做的事情。圣王有那样的智慧,圣王也有那样的地位,有智慧跟有地位,能够说正确的话,而有高高的位置,百姓才能够信服。那么孔子有智慧而无地位,就是他不是一个君王,而行这个事,为什么他要行呢?其实他不能行,因为这个事,自古以来就是明君所做的事。可是没有明君。那没有明君,然后是非就曲直不分了。那现在要那些霸王也好,还是要周朝的天子也好,叫他来做这个事,因为他本身就不正、也不懂,那怎么做呢?那么孔子圣人懂,懂,可是没有位置,做了一定给人骂,可这是大跟小的取舍。

我作《春秋》会被人骂,像是窃权;我不做的话,是非不明,那后世的人更没有是非可以依循。那到底做还是不做呢?这两难之下做取舍。他就选,好吧,为生民着想,那就让后世来骂我吧,所以叫做‘丘窃取之矣’。然后他就把里面历史上,发生的很多很多的事情来评判,说这件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那个义理就由《春秋》来阐明。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常常问,说我怎么知道谁对、谁错啊?我怎么知道到底是这个人真还是那个人真呢?这个事情就是因为没有读《春秋》的关系。各位你觉得《春秋》很深吗?《春秋》其实不深。要说深,很深啦!如果你把它当一个史事来读,然后把后面,孔子就会批判说这个事情谁对谁错,这一些先把它给了解了,也就很有价值。所以他说‘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个义理也要明人才能够去分判。这就是对于孔夫子作《春秋》的一个介绍,让我们知道《春秋》的重要。

下一篇。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斩”,就是断绝。君子做得再好,他的恩泽有多长,总有一个时间的限制。这个因果关系,最多到哪里呢?到五世,他大德流及后世经过五世,他的善恶之气、善报、福报也报尽,就断了。“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一个小人做再怎么坏的事、虐民的事,那么他的祸绵延多久呢?大概也是五世,然后他的祸也就报完了,也就是说善德、恶德,其气数总有一个界线,最多就不过五代。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说:我没有办法亲自做孔子的徒弟很可惜。孟子的师傅是谁呢?就是子思。子思是谁呢?孔子的孙子。所以这个孟子的年纪是碰不到孔子,那子思的年纪还可以碰得到孔子,孔子的儿子叫伯鱼,伯鱼的儿子就是子思。所以按理讲,子思在小时候还碰到过孔子,至于孟子的话,就碰不到孔子。所以他说,我没有亲自受孔子的教诲。“予私淑诸人也”,那个“淑”,就是善或是美,说我的学问是跟几位大儒所学的,那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就他的师傅子思,我学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还学得到他的精髓呢?在讲什么东西啊?在讲说,一个君子他的德性再怎么好,流传不过五世,它就已经变形了,被扭曲了,它的精髓不见了。一个小人再怎么恶,他到五世之后,他的那个味道感觉也都不在了,时间会改变一切,对不对?唯有大圣人,他的大德性可以历经千秋万世,他流于无穷。到万世之后的人还是那么样的尊亲他。

各位,你看孔子在三千年前的一个圣人,我们到今天还在拿着麦克风歌颂他的学问,对吧?是不是?不是五世、不是五十世的问题,就他的学问已经讲到了这个宇宙间的真理,讲到人性间的真理,讲到了举凡是人类,为人处事互相应对进退的真理,对不对?讲到治国的真理,讲到修行的真理,都已经讲完了。那既然它是个真理,它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所以虽然我没有直接做孔子的徒弟,可是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孔子的精髓。因为他的《论语》还在,因为他的《孔子家语》还在,他还有好多好多的东西都还在,你从这里便可以得到很多的精髓。儒家称孟子为亚圣,亚圣就是第二人了。那他成为亚圣,一个这么样的大圣人,都还如此地推崇孔子。而且他也不是真正直接学于孔子的人,对不对?那也就知道说孔子是何人也!

我记得有一次,有几十位的诺贝尔奖得主,在一个国家开了一个大会,他们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各位就知道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物,对不对?他们探讨说未来人类要怎么样救自己?他们要施行什么东西,人类才有希望,才不会继续乱下去,会走向更健康的道路。他们共同的结论:就是要学习孔子的智慧。有世界上这么多的人来推行、来提倡孔子的智慧,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华子孙,还有一半的人还在骂孔子,我们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啦?到底我们了不了解孔子?或是说《论语》你到底有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对吧?《孔子演义》你读过没?也没啊。我说四书你有没有读过哪一本?有啊,就是国中的时候、高中的时候有读过几句。而那几句也很惨,你知道吗?学校老师还要说,那个是古代封建的人这样想,我们现在的就不是这样想。所以我们现在轻视我们的先人,实际上我们没有亲近他,我们也没有了解他。那比封建还要专制,我们认为怎样就怎样。倒是有别的国家的人、别的有智慧的人,他们很客观地在旁边看,他们看出了一些东西,这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中华子民要深刻反省的东西。

下一段。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说你可以去请求,但是你也可以不必请求。那你却去请求了,这是伤了你的“廉”。廉是什么,是你的清白、你的骨气。比如说今天要吃饭了,家里没有醋,到隔壁去借一下,有没有?我们可以去借,我也可以不借,对吧?今天吃个饭少个醋,会不会怎样?不会怎样。为什么要借?然后去借了,隔壁说没有。然后说再到隔壁家去借借看,你贪个什么?你有什么好坚持的,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是你的清白廉洁,骨气重要,还是那一口酸酸的感觉重要?所以有时候我们就分不清大小,分不清大小就无义,无廉了,对吧?

这个就是孟子告诉我们,你可以取,你也可以无取;你可以拿你,你也可以不拿,那就不要拿。如果拿了对多数人更好,对长远性更好,是合理的,那我就拿。如果不是这样,那我拿干嘛呢?有些事情是要自己承担的。

我举个小例子,有一群人登山,然后他就登百岳,百岳就是三千公尺以上,爬爬爬,爬到上面去,然后他就说,身体有状况了,不能够走下山了,然后就打个电话,叫我们的救难直升机来救他,就是直升机飞到山上,去把他给载下来,载下来之后叫他坐担架,他说不用,诶,一群人就走了。各位他这个到底是有没有病啊?这没病。不是一次而已,后来又发生第二次,人家才登报纸。你爬百岳是好事,要爬也是你自己去爬,对不对?要锻炼身体也是你自己的,结果你爬到那里,然后叫我们全民买单,用救难直升机花好多钱,把你载下来,那如果你这样子,把百姓的利益放哪里?你大还是百姓大?那百姓显然大得多,对不对?这个很显然是一个取小舍大,贪了一个小小的便宜。那我们在旁边看,我们就会觉得说,一个人的清白在哪里呀?因为你把天下众生当成什么?当成提款机呀!那你既然这么懒,懒得要走下来,那你就不要爬山,不是这样吗?何等的没骨气。可以取,可以无取,你干嘛取呢?这就伤了你的廉。

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那你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却给了,这个让人扭曲了什么叫恩惠的真正意思。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电视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就是很多慈善团体的人非常慈善,然后他就找啊找,找什么样的善事可以做。然后就去帮那个家里很脏乱的家庭去打扫。然后打扫,从客厅扫到厨房,里里外外都把它给扫干净,然后碗盘都拿出来全部都在洗,我说这个都很好。但是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那个被帮助的家庭的人,坐在椅子上,就等着那一些慈善的人,去帮他把家里全部打扫好。各位,你想象得到这个画面吗?那看起来是非常突兀的。

各位我们帮助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帮忙?比如说土石流灌进了他的家,他要一下子恢复生活秩序,他是恢复不来,我们去帮他打扫,各位他要不要打扫?他要跟着我们打扫。那这个帮助他是有价值的,对吧?我们去帮助他打扫,他在干吗?他坐在椅子上,那我问你,这个人值不值得帮助?他是不值得帮助的。所以这种状况说洗碗盘、涮洗家里,我相信是任何人,想做的人都做得到,我这样讲,对不对?那你帮他个什么呢?如果可以,你就去跟他讲道理,带着他一起做,那我觉得说这是可以做的。如果说我们去满足了,我们想要行善的心理,我们做完了之后,我们觉得我们行善了。可是那一个人得到教育了没?没有。他想的是说,这一群人下一次什么时候来啊?对吧?你把他胃口养得更大,那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种状况就是“可以与,可以不与”,与的话伤惠。

这个意思我不是告诉各位说,以后不要做好人,不要做好事。不是的,我是说你要做,是不是要做得有意义,是不是做得有长远,有帮助,这个才是有智慧的办法。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说一个状况可以死,也可以不死。你却急着死,那这个死就是把“勇”这个意思,给扭曲了。比如说当时纣王在的时候,比干为了诤谏而死,那他是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因为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他的亲人有那么大的过患,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那他的叔叔就等于是当父亲来用了,对不对?不能走,只能死诤,最后他被剖心而死,这个是没办法躲的。

各位在战国里面,有弘演纳肝的这样的事情。他的君王本来是无道的君王,弘演是一个很忠的人,他的君王死了之后,那他满地找,找他的君王的尸体,没找到,已经被剁烂了。因为有衣冠,他知道是他的王,剁烂的尸体只剩下一个肝脏是完好的,然后他就交待后事,交待完了之后,弘演把自己的胸膛剖开,把他的君王的肝放在他的胸怀里面,然后这样子死掉了。

各位,你这个是可以无死的。为什么可以无死?君王昏庸,在生的时候,你是他的臣,你没有好好地诤谏他,如果那时候拼死,我还说你是个汉子,你知道吗?君王死都死了,尸体都剁烂了,那个肝脏在那里,你应该要羞愧,你知道吗?结果呢?他还想要效法一下古代忠肝义士的臣。你知道吗?然后自己把自己胸膛给剖了,肝把它放着,当作棺材一样把他给葬了。意思是说我的君王死了,没有棺材可以葬,我的身体当他的棺材,够忠吧?我觉得这不够忠,为什么?因为可以无死,活着的时候,你不为他做点事,死的时候,你保护那个肝要做什么!早晚都要烂的嘛,是不是这样?这个就是所谓汤执中。

我们中华民族不是这样讲嘛,“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什么?不过与不及,要恰到好处最有价值的节点上。所以这一段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你可以取,可以无取,你别取,你要在这个节点上有价值;你可以与,可以无与,那就不要与,这样才有价值;可以死,可以无死,你就别死,那有些情况不可以无死,像比干那样死,那我觉得他是值得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蘭洲笑笑生

    自助者天助之

  •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恩!20230416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

  • 三渡渡人渡己

    圣贤跟太阳一样流传万年 千秋万世

  • 稷山书房

    出世,入世,治世的智慧

  • wwywwy1

    讲的不错,但有很多地方太啰嗦了!

    顺道明心 回复 @wwywwy1: 心之理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不厌其烦!

  • 孙玄同

    春秋有大义

  • 冒牌孤独

    善报,恶报

  • 我是荔枝蜜

    感恩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原来经典是如此美好。

  • 燧哥问道

    子思去世的时间,孟子还没出生,你怎么说子思是孟子的师父呢?有没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