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什么是心?
答:心灵,是建立在形而下的身体之上的,是纯粹的形而上,是人类意识、思维、思想、精神、情感、觉受的统称。
心灵之苦痛一定是表现在思想精神上的苦痛。那么这些苦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我们有必要去探访一下思维意识及其模式的构建过程。
(2)心的特征是什么?
答:心是人类作为高级生命的标志。那么其高级或高贵之处在哪里?
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人类本自拥有自觉的本能和能力,即人贵有的自知之明。换句话说,能自觉的才是高级生命,不能自觉的是低级生命。
能自觉,有自觉的觉知,才能形成意识活动。人因为能自觉,才能产生思维意识活动和情感现象。人类因拥有自觉的能力才能发展出各类文明。
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能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自觉的本能,即是自觉的觉性,是人类本自拥有的,是宇宙生命意志所赋予的,故又称为本觉觉性或本觉。因其浑然天成,与生俱来,又被称为本元。
那么所谓的心就是指人类因本觉而生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情感等活动。
本觉觉性是思维意识的基础,思维意识是本觉觉性的表现形式。
(3)孩子为什么会有觉受体验和觉知经验?
答:每个婴孩儿从孕育到初生,到成长,都在演绎着一部人类从海洋到陆地,从爬行到直立的巨大漫长的进化史。
孩子从孕育到出生时,她是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她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作为高级生命,她拥有一颗本然的心。
这颗本然的心无任何造作,完美,光明,清澈。这颗本然的心本自带有着宇宙生命的本能,即本自元成的,本然的“觉”的能力,即本觉觉性。
此时的心就是觉,一个本能的、本然的、开放的觉。若非要从“体”的角度去说,这是一颗本然的心;若非要从“本能”的角度去说,她就是“觉”,本觉。
正因为此本然的觉性,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建立各种各样的觉受体验和觉知经验,才能学习各种知识,产生各种的思维活动与精神境界。
这颗本然的心,又被称为本觉心、本元心。
用现代的话语来形容,如果将人的思维模式或心智模型比喻为电脑的操作系统,将人的各种思维精神活动比喻为电脑的各类应用软件(如逻辑分析软件、形象思维软件等),那么这颗本然的心就好像是一个尚未被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裸机电脑,具备了记忆存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本觉觉性),然无造作(未装软件),处于开放状态。
(4)孩子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社会的?
答: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从本能的贪恋母亲的乳房开始,渐渐有哭有笑有表情,会觉知和识别他周围的人物;会扭头躲避他不喜欢或不想吃的食物;会用手打掉他不喜欢的,用手指向他喜欢的物品。孩子从本能的觉知意识开始,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分别意识。
孩子开始咿呀学语,而后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从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孩子们从识字开始,就对他们所识别的对象贴上了标签,逐渐使之符号化和概念化。孩子们学习符号、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联系,并进一步学习运用符号和概念去认识社会,并逐步完成了逻辑理性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也浓缩了人类从潜意识或本能觉知意识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5)我们人的分别心和“我本位”是怎样形成的?
答:生存意志使人不断地对外占有。在占有的过程中,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形成反应。按生理学上说,外界的刺激会引发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两种反应,通俗地说就是舒服或不舒服的反应。而刺激反应又会形成记忆,存储在脑神经内。当外界同样的刺激再次来临时,大脑就会根据记忆中的生理评价作出主动反应,或占有、或放弃、或躲避、或停留等取舍反应。这种原始的依生理记忆做出的主动反应,上升到意识层面就出现了分别功能,又称为根本分别。
根本分别是生存意志的表现,是生存意志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必然。
生存意志→对外占有→受外界刺激→舒服或不舒服(兴奋与抑制)等反应进入记忆→再次受到外界刺激会引发记忆→主动取舍反应→上升到意识就是根本分别。
人的意识反过来又服务于生存意志,意识的根本分别功能又促进和强化了对事物进行分别时的体验和经验。取与舍、好与坏、苦与乐、此与彼等等的分别经验被深深地,不断地刻入记忆之中。
这种基于根本分别的经验被反反复复地刻入记忆,刻入脑海意识。反复地在记忆中刻盘,反复地熏染,终有一天,童年中的孩子从懵懵懂懂的“自我”意识的量变,发展到了强烈的、具有决定性的“自我”意识的质变。
从这一日孩子拥有决定性的“自我”意识开始,“我本位”成了人生命的中心。我要的,我不要的,我喜欢的,我厌恶的,我的家,我的老婆,我的房子和钱,我的生命,我意识到危险,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本位”渐而演化成了心理上的自我执着,又被称为“俱生我执”。从此,围绕着“我本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至此时,那颗本然的心被安装上了系统操作软件,即以“我本位”为特征的,基于根本分别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