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蟳埔女(二)
陈瑞统
蟳埔女是大海风浪孕育的女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诞生的传奇。在人们的心目中,她们永远是勤劳、纯朴和爱美的象征。她们的血脉里,分明流淌着泉州人、闽南人乐观自信、坚毅顽强、襟怀开阔、爱拼敢赢的精神基因。
蟳埔民俗风情的形成、绵延与传承,包括蟳埔女奇特的服饰,誉称“头上的花园”——一年四季鲜花环绕发髻的“簪花围”,蟳埔女的婚嫁习俗,“妈祖巡香”的环村踩街游行习俗,冬暖夏凉、防潮防湿的“蚵壳厝”,以及蟳埔女聪慧灵活的商品意识、善于利用海洋资源从事商贸活动的经验等等,显然都与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所形成的“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
这也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最光亮最耀眼最可以掀起波澜的也都是文化。而没有日积月累,没有时间的淘洗,没有历史的沉淀也就不会有文化。历史和文化是一对情侣,如影随形。”(引自《人民文学》2012年3月号,云杉文。)而蟳埔女民俗风情,可以说是“海丝”文化的一颗明珠。
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蟳埔女似乎与生俱来就爱海、爱花、爱美。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诗人曾写诗赞美蟳埔女:“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渔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越青。”寥寥几笔,活脱脱勾勒出一幅蟳埔女风姿绰约的人物素描。
她们生活在泉州湾晋江出海口鹧鸪山下的蟳埔渔村,人称“蟳埔阿姨”或“鹧鸪姨”,年纪很轻就挑着刚起水的海鲜鱼货入城穿街走巷沿途叫卖,头戴竹笠身披罗巾(番巾),一幅清新可爱的模样,即使不戴花也显得青春焕发。当然,如果满头簪花,盛装打扮,那就益发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了。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探寻蟳埔女的前世今生,解读她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因素,或许可以撩开蟳埔女神秘迷人的面纱。
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无疑为蟳埔女提供了一个取用不竭的“聚宝盆”,使她们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拥有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蟳埔地处泉州湾和洛阳江、晋江出海口的滨海地带,这里是品种繁多的海产品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海里捕鱼、虾、蟹,滩涂养蛏、捉蚌蛤、挖海蛎,几乎成为她们每日劳作的功课。
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大海的女儿,面朝大海,足踩沙滩,晨迎日出,暮披晚霞,既付出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丰收的喜悦。如果她们生活的环境不是如此丰腴的风水宝地,而是穷山恶水、不毛之地,那么蟳埔女的人生命运只能改写,她们将很难摆脱贫穷与荒凉的困扰,她们的风土民俗也可能被岁月的尘沙所湮没。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