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事业有成之道

5.事业有成之道

00:00
24:28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请教齐桓、晋文之事,希望如他们一般成就霸业。孟子避虚就实,委婉地将话题引向足以为天下表率的“王道”!今日在职场打拼的我们,亦希望事业有成,怎样才能成为终极赢家?究竟的方法就在这里。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现在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课程往下讲,我们看本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等等,五霸的这个功绩。“可得闻乎?”可以说来听听吗,到底怎么样可以霸?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回答说,所有的孔子所传承下来的儒学,“无道桓、文之事者”,没有一个愿意去谈齐桓公、晋文公怎么成霸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霸道,霸道是以强力去欺压弱小的道,用他的强力去使弱小屈服,不敢跟他有所违抗,这个叫霸道。儒者是讲王道,不讲霸道的,所以君子对于霸道,内心是非常鄙视的,所以“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从整个儒脉里面,都没有谈说怎么成霸道,都没有谈这个事情。所以“臣未之闻也”,从来没有听过。但是这个并不表示孟子不知道怎么样成霸,也并不表示所有的这些儒者都不知道怎么样成霸之道,只是不屑谈。为什么?因为要谈就谈对后世的众生、对全天下的众生都有益、都公平的一个学问,何必去谈一个以大欺小的学问呢,是不是?

      无以,则王乎?这个王念wàng,就是王道的意思。我既然没有这个霸道可以跟你谈谈,不然这样,我们来谈谈王道,是比较根本。后世对于王道也有一点误会,就好像后世的解释跟霸道差不多,就是“我当王,他们都得听我的,全天下都归我管”这个意思。然而当时王道的“王”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王道其实是仁义之道、仁政之道,是加惠百姓的道,以百姓的立场为百姓设想的道,然后以德性去服众,使天下的人来归服的道,叫做王道。

       古人“王”这个字在造字的时候,它是怎么造的呢?有三横,中间有一竖,这个三横是讲三天。三天就是:我们现在所居的、看得到的物体、摸得到的这个叫象天;气天有气天的神奇所居的叫气天;本源叫做理天。理、气、象三天由一股正气、一个正念、一个心法而贯穿三天。也就是说,有个东西不止放诸四海皆准,放诸理天、气天、象天也皆准,可以为一切宇宙的一切的表率的意思,那种道就叫做王道。这个是古代人的意思,现在的人稍为有点偏颇了。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继续问,那么要什么样的德性才可以成就王道?孟子以下就来说说什么是王道,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个“保民”就是保护人民、就是安顿人民,站在众生得失的立场来设想,为他们的生活来设想,这样来成就王道。“莫之能御也”,谁也阻止不了。“御”就是阻止。如果能够安顿人民、爱护人民而去成就王道,在这个时刻特别的容易,谁都阻止不了的。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那么齐宣王就说,那你看我呢?像我这样,可以保民乎哉?其实他所要问的是,我可以成就王道吗?齐宣王担心自己德性不足,所以有此一问。曰:“可”。孟子说当然可以啊。

       曰:“何由知吾可也?”您怎么知道我的德性可以成就王道呢?我又不认识你呀,对不对?曰:“臣闻之胡龁曰。”孟子说,我曾经听您的近臣叫做胡龁的,讲过以下这么一段事情,所以我知道您的德性、您的心量可以成就王道。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现在孟子来重述胡龁当时讲给孟子所听的一段有关于齐宣王的小小的故事。胡龁说“王坐于堂上”,有一天齐宣王坐在堂上,高高在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王见之,曰:“牛何之?”王看到就好奇地问他,你牵这个牛要做什么,牵到哪去呢?对曰:“将以衅钟。”牵牛的人就说,要牵它去衅钟呀。什么叫衅钟?一个钟,刚做好的一个新的钟,要启用之前,要杀一头生牛,用它的血涂在它的上面来祭祀,这个典礼叫做衅。那就是说我牵这头牛去做什么呢?呆会要杀了它,倒出它的血,然后我再祭祀那一口钟,要启用典礼的时候,要来洒在这个钟上,做启用典礼用的。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宣王就说:“放了它,放了它,唉呀,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在那边恐惧、颤抖啊。”“觳觫”就是颤抖。它又没有犯错啊,也没有犯罪,也没有撞死人,然后我们就把它判死刑,我实在是于心不忍。

这里另外提一个题外话,古代,在上古的时候,畜生多半都是犯了罪,就是无故而撞死人、咬到人等等,才会被判死罪。被判死罪的时候,在祭祀的时候、在用兵打仗的时候、出征的时候、要祭旗的时候才会用的,当时是这样。那么后世就杀习惯了,就随时随处都可以杀了。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你叫我不要牵牛去衅钟,那么把衅钟的典礼给废了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他说,衅钟怎么能废呢?古圣先王留下来的典礼,换一头羊吧!不识有诸?孟子问齐宣王说,我听胡龁说有这么一段事情呀,有吗?有这个事情吗?

        曰:“有之。”齐宣王说有的。曰:“是心足以王矣。”说这样的心就可以成就王道。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但是百姓知道这个故事之后,都以为齐宣王您是太吝啬,吝啬一头牛。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但是我一听这个故事就知道这个是齐宣王看着那个牛在颤抖,于心不忍,所以想放了它,但是所有百姓都认为齐宣王您是吝啬这一头牛。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宣王说,是啊!我也听人家说有百姓这样批评我,批评我说吝啬一头牛。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我齐国虽然是小,他这个是谦虚话,各位,齐国当时是大国,齐国跟楚国差不多大,说齐国虽然是小,齐国如果小那天下就没有大国了,知道吗?我齐国虽然小“吾何爱一牛?”我哪里会吝啬一头牛呢?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我其实是不忍心它在那一边颤抖,然后又没有犯错,就被死刑,呆会要抓去杀了,所以就用一头羊来把它替换。这个齐宣王也很可爱呀,他认为他不忍一头牛,然后用羊把它给换了。然后呢,如果那个人又牵着那头羊走过他堂前,说不定他又要叫他把它给放了。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就说,王啊,你不要责怪。“无异”那个“异”就是责怪。你不要责怪百姓认为王是吝啬,那个“爱”就是吝啬、贪爱的意思。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您想想看啊,难怪大家会误会你,因为你用小头的羊换大头的牛。那大头的牛不要死、不要杀,小头的羊用它的血去衅钟,那以小换大,彼恶知之?谁知道你是因为于心不忍?光看这个“以小易之”,因为小的也是死,大的也是死,对不对?光看你这个以小易大,就知道你是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因为百姓的想法说,齐宣王如果是不忍心,那个“隐”就是恻隐之心的意思。如果他是不忍心这头牛,“无罪而就死地”,没有罪就要抓去杀。“则牛羊何择焉?”那牛跟羊都是被杀,那有什么不同,对不对?哪里说会把牛给放了,然后让羊去杀呢?如果是一个不忍心的人应该是不会这样做。想不通啊,想不通那就说:啊对了,我们就说齐宣王贪心吝啬。这个牛比较大,然后羊比较小,用小的去换大的嘛。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宣王听了自己也就觉得好笑,说:啊!难怪如此,原来百姓是这样想的。“是诚何心哉?”我想不出来我当时是什么心。“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其实我并不是吝啬一头牛,而用羊来代替牛。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难怪呀,“宜乎”就是难怪。难怪百姓认为我是吝啬,我是贪财啊。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说,百姓误会无所谓,但是我知道呢,您这个就是足以成就王道的仁心仁术,见牛而未见羊也。当时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呢?那是因为你看到牛颤抖,你没有看到羊的颤抖而已。这个就是人之常情,在你眼前看得到的那种颤抖,你会特别的心疼,然后就出口说用一只羊来代替,他没有看到羊的颤抖,再看到羊的颤抖,他又舍不得。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说一个君子总是有仁心仁术,总是希望看到大家都很平安,不希望看到众生的痛苦,所以君子对于所看到的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生的时候看着玩耍很高兴。“不忍见其死”,不忍看到它被杀的痛苦场景,不忍看到它上刀山下油锅的场景。“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动物哀凄声音的时候,就不忍再吃它的肉,就想到它刚刚哀凄得如此凄厉,虽然煮得香喷喷的放在桌上,筷子怎么夹得下去呢?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君子都有仁心,仁心对痛苦的那个当下是最为不忍,所以一般的君子只要在吃饭的时间、煮饭的时间之前,在烹饪之前都会有宰杀的声音,动物凄厉叫喊的声音,每一次听到都于心不忍。所以古代的君子在吃饭的时间走过人家的厨房,听到那一些声音都绕得远远的,为什么?因为他手摸着胸膛,于心不忍,实在是不忍再多听一会,干脆绕远一点算了。

       这一段是在形容君子的仁心,但是并没有去谴责。君子既然有仁心,那你为什么不戒除肉食呢?不谴责这个,为什么?因为讲学问不能够从头讲到尾,然后一杆子把他们打死。先赞许他可以成就的部份,至于他的欲望深重而一时无法自拔,那么先别谴责得太深,让他们慢慢、慢慢地去领悟,所以才会说无伤也,这是仁心。为什么你会用羊换牛,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君子一样。其实这些君子,所谓的君子,他们平常也吃肉,只不过是听到人家正在宰杀的时候绕远一点,这个其实也有一点驼鸟心态,自欺欺人。不过你不能这样讲,说这些人也是伪君子,这样子讲就把全天下的人都打死了,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就了,是不是?就天下众生这么多习气毛病里面,去赞许目前可以赞许的部分,那就是看得到的那一些君子远庖厨,这么简单的行为里面,听到凄厉的、凄惨的哀号,他懂得去避开,你就知道说他内心对于众生的痛苦,有很多很多的不舍,我们就这点不舍来赞许他,别再谴责他,他的理智还没有视透的地方,他的行为还没有做得十分圆满的地方。

       那么这一句话后来也被很多女权主义者来骂,骂孔孟,说他们是大男人主义,你看“君子远庖厨”,男人不用下厨。这些批评孔孟的人是常常引用这句话,这个其实,各位现在你已经看到文章的前后文,就知道说这个是断章取义的用法。实际上孟子当时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不用下厨,也不是说君子不用亲手去杀,而是让别人去杀,都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在赞许一点,就好像我们“君子远庖厨”,那个时候,那就是一点仁心的发现,只是在赞许这个意思而已。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宣王听了孟子替他自圆其说一番,他就说他很高兴。那个说念(yuè),古代这个喜悦的“悦”跟说话的“说”,是同一个字。齐宣王很高兴说,《诗经·小雅·巧言》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简直就在说夫子您。哪一句话呢?“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别人有一个心思,连他自己都还搞不太清楚,可是“予忖度之”,我内心将心比心,我能够知道他的心声。那个“忖”,一个心加一个寸,寸心,用我的心去度他的心,用我的心去揣摩他的心,就是忖度的意思。他说《诗经》说,别人有心,什么心呢?我用我的心,将心比心,我也能够知道他目前的心情、他的想法、他的好恶。“夫子之谓也”,这简直就是在说您嘛。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说这件事情明明是我做的,舍了牛用羊代替它,用羊去替牛死就对了。这事情是我做的,可是百姓都说我贪心,我回过头来想了想,想了半天,我也不晓得当时我为什么这样做。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您说得太好了,你简直是把我当时一刹那的心境表露无遗啊,让我心里非常地感动。那个“戚戚”就是很感动的意思。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那么您说我把牛放了,用羊来替换,这个心,当时那个不忍心可以成为王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说,那个“复”是回答或告诉的意思。有一个人告诉您说,我的力量可以举起三百斤,为什么是三百斤?一钧就是差不多三斤,所以百钧就等于三百斤。有一个人告诉您说我可以举起三百斤的东西,但是一根羽毛却举不起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说我的眼睛非常的锐利,视力非常的好,我可以看到那个秋毫之末。秋天的羽毛、秋天的毫毛的末端是最小最小的,我都看得清楚明白。而不见舆薪,可是一整车的柴火我却看不到。则王许之乎?如果有人这样说,王您认同吗?他说他可以举三百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您认同吗?他说他眼睛可以看秋毫之末,清楚明白,而一整车的木柴却看不到,王,您认同吗?

        曰:“否。”齐宣王说,当然不认同啊,这是骗我的,这么小都看得到了,怎么一整车会看不到?那么重的都举了,为什么一根羽毛却举不起来?孟子继续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那么我想请问王,依照您把牛给放了用羊来代替那一件事情来说,您的那个仁心、恩情都还可以照顾到一只牛,禽兽都还可以得到您的庇佑、您的恩惠。“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而您的功绩却没有办法让全天下的每一个百姓同样的得到您的仁心,得到您的爱护跟照顾,这是什么道理啊?这个是一个比喻,前面的比喻说我看得到秋毫之末,可是看不到一整车的柴火;我可以举起那么重,却举不起一根羽毛,这跟王您不是一样了吗?连禽兽这么细微的东西、最末端的东西,您已经恩情用这么深,而最重的最重的人为什么却没有得到一点点您的恩惠呢?表示你是不做而已,就跟那个拿不起一根羽毛,是不做而已,说他看不见一整车的柴火,是不做不看而已。他要看的话一定看得到,因为他秋毫之末都看得到,他的力量绝对胜过的,绰绰有余的。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如果一个人可以举起三百斤的东西,却举不起来一根羽毛,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不是举不起,他是根本不去举,他心里不想举。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如果他看得到秋毫之末,而看不到一整车的柴火,那表示他不看,他眼睛根本没张开,他并不是他看不到。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那可以见得,这么重要的百姓,你当一个王,最重要的是畜生还是百姓?当然是百姓。连畜生都得到您的恩情跟恩惠,为什么百姓却得不到你一点点的怜悯呢?那并不是你没有仁心仁术,并不是你没有恻隐之心,而是你根本就不去用,你完全没用把它发挥在应发挥的地方而已。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齐宣王啊,你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王,最有资格成就王业,而目前你却没有成就王业。“不为也,非不能也。”你并不是不能啊,你其实是不做。

好,齐宣王听到这,他就继续问,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那么孟子请您告诉我,你说我是不为,而不是不能,那不为跟不能有什么差别?来,你举个例子来听听看。

       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如果你告诉一个人说,你要挟着泰山超北海,北海好大好大,泰山好重好重。用你的手挟着泰山飞越北海,然后你告诉人家说我不能,我做不到,“是诚不能也”,大家都知道,你确实是做不到的。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但是另外一个情况,如果说“为长者折枝”,长者走在路上看到一枝花非常的漂亮,然后他说你去帮我折一支,那么漂亮的花折一支来我欣赏欣赏。然后你告诉人家说:我折不断,我的力量折不断。“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你能力做得到但是你却不肯做,折一枝花草有谁没那个力气呀,对不对?然后你却说你没有办法。

        孟子真是非常会举例呀,各位,如果有一个人问你说不为者跟不行者到底有什么差别,你能不能想得这么贴切的、差异这么大的例子啊?他马上出口就说,“挟泰山以超北海”,亏孟子想得出来,要我举例我还想不到这样的事。举那么大的山,飞越那么大的海,那当然是不能啊,对不对?那什么是不为呢?为长者折枝,如果你这样说你不能,那纯粹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说齐宣王啊,你之所以没有成就王道,不能跟尧舜禹汤一样成就这么伟大的功业,这个并不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像挟太山超北海这样困难的事情你做不到,不是的。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以您的地位,而且目前您已经是诸侯啦,齐国是这么大的国,而且更重要的是战国乱到这么乱,百姓民不聊生,不是只有齐国,每一个国家都这样。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把你的仁心用在人的身上,而是不只用在畜生的身上,那么我相信你要成就王道,举天下都引手伸盼,就像为长者折枝一样这么简单,易如反掌的事情。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梵音天籁_xp

    li天qi天xiang天是什么???

    黄庭心学 回复 @梵音天籁_xp: 理天 气天 象天

  • 慢生活_pn

    老师讲的真好!圣人之心真是误解很多,要多学习才能提升自己!

  • 嗯CBH

    thanks for Mr Zhang'present,from now on,I COME here every day

    鳄个粑粑鱼 回复 @听友2368148: 哈哈哈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723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327

  • 听友75716352

    为长者折枝是给长者按摩的意思吧?

    林容_xe 回复 @听友75716352: 是为长者摘花🌸,

  • 偶是蘑菇_is

    老师说的真好!摊开本子边听边记录

  • 小夕不是夕

    非常好,还有文字

  • 高级自信

    垃圾又一次失望

    林容_xe 回复 @高级自信: 多听几次,越听越能明白圣人渡世的情怀啊!

  • 禅茗明士_yp

    讲的真好,感恩

  • 相萍

    终于开启学习孟子 想龙年立春开讲孟子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