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国的根本

1.治国的根本

00:00
27:43

        梁惠王利字当头,致使国家陷入人人争利的混乱局面,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劝诫他达到长远利益的根本方法。这番叮嘱,在处世交友中一样适用

,定会让我们身心更加舒畅开朗,离共赢与成功的长远目标越来越近。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讲《孟子》,那么《孟子》这本书,它是以一个人的名字为它的书名。


那孟子本人姓孟,名轲,叫孟轲。孟子的“子”,是古人对于有德性的人的美称,所以就称为孟子。他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那出生地在邹国,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那邹本来叫做邾国,因为在鲁国旁边,后来被鲁国所并吞,到孟子的时候改称为邹。然后,之后鲁国又被楚国所灭,鲁国变成楚国的一个邑,所以在书里面有的时候说他是邹人,有的时候说是鲁人,有的说是楚人,实际上是都一样的。


那孟子出生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慧,小时候他父亲就过世了,那有孟母三迁这些事情,我想各位是耳熟能详。可以说孟子后来有那么大的成就,那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是非常的贤淑,替孟子找了很好的环境,然后让他在文学方面、仁义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


那孟子的这个师父就是孔子的孙子,就是子思子。孟子本身在六经里面最擅长的就是《诗》跟《书》,《诗经》跟这个《尚书》。凡是有所演说都是引《诗经》,引《书经》等等,我们最容易发现他这个特质。


那么《孟子》七篇里面有:梁惠王篇、公孙丑篇,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有这么多章。那七章再分为上下,总共就有十四篇。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孟子》七章,有的时候又说是十四章等等,这都是一样的。总共在《孟子》这本书里面,有三万四千多个字,本文虽然不长,但是他所演说的这些道理,是非常非常的隽永的。


那古代儒者的群经,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几个经论,几个经论是儒者最重要的。那么,把这几个经论它的道理,演释得非常明白的就是孟子。孟子把《诗经》也引证了很多,把《书经》也引证了很多,把仁义道德这也引证了很多。《春秋》也不外乎把仁义道德借人事上来说明而已。所以这个要了解儒者的六经,从《孟子》来作为一个入手,来判断是非,有所依据。


现在的人求学问就是有一个最大的困难,那个困难就是说“我怎么知道谁是对的呢,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真的呢,是对的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求学问的人的困难。那是非对错,从古圣先贤的角度来看,是有定论的;从我们现代的人来看,那人多就是对了嘛,对吧?投票投一投看谁多人吗?但古圣先贤不是以人多人少来论定的。


那自从孔子过世以后,然后那时候战国就揭开序幕了。一般的为政者,因为有张仪、苏秦他们提倡了一些合纵连横的一些方式,所以他们是口才很好很好的人,在这些为政者里面,逞其诡辩的这个术数,所以为政者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真理才是对的。


那么为政以外,比如说为学的人,在一般来说,那时候有这个杨、墨两家,一个“为我”,然后一个“兼爱”,把古代的人的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的这个圣学给抛弃到一旁去。一般的众生是比较容易被一些言辞所感动的,那举凡他说的特别伟大,或是说得特别切近,然后就特别容易引起感动,老泪纵横的,就自然有很多追随者。那这个情况跟现在其实也没两样,就是越能够拨动众生的情感的人,越说得越深奥越伟大,他的徒众就会越多。但是古圣先贤的性理心法却放到一旁,也没人去管他了。


所以这个不仅是在战国时候是非常的乱,把他放眼到现在这个世界,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个现象。所以在这样的乱世里面,怎么样有一个英雄才气的人,能够秉持古圣先王的政治,然后把古圣先王的这个“怎么安天下人之道,人与人怎么相处之道,仁义之道”,怎么样把这个道理来把它说个明白,把圣人之道让它再度流传,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孟子这个人,他言简意赅,他的辩才无碍,更主要是他的见识,就是秉承古圣贤王以来的一些正道在行持。所以他就起这么一个作用,就是在这么乱的乱世里面,可以一针见血地这个褒贬时弊。不论是为政者也好,还是为学者也好,然后他的言辞有时候这个非常的严,但也不会太过于倨傲,有的时候非常的卑微、谦虚,但是也不至于这个同流合污。


孔子、曾子、子思以来的教化能够再继续传承千年,能够这个圣贤学问继续传承。坦白讲,应该是以孟子的功劳为最大。要不是孟子的话,孔子的教化简直是将会更早结束,是没有办法推行的。所以后人把他推崇为亚圣,这也实际上是非常恰当的事情。


然后孟子过世之后,这个道慢慢慢慢又灰暗起来。到了秦朝的时候,秦朝曾经焚书坑儒,把史籍经典全部都给烧光了。然后把比较有德性的儒者,因为都会敢谏言嘛,都敢说一些正道,然后批评一些暴政,在当时的朝堂上来说,简直是眼中钉,所以秦始皇就借机把他们集合起来,全部把他们都给杀了。那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真正儒家正传的,尤其是孟子的徒党,几乎全部是歼灭掉了。


很庆幸是他这一本书是叫做《孟子》,它不是叫做什么经。因为当时搜罗各种的经,各种的经都要烧光的,诸子百家的得以留存。所以《孟子》这个文章,在当时焚书的阶段里面,也没有被秦始皇给烧了,所以得以看到比较完整的一些篇幅。


古书里面在焚书坑儒的时候曾经被搜罗的,那当然也有很多义士会把它给收藏起来。但收藏起来,因为古代的东西都是竹简嘛,竹简然后埋在墙壁、埋在土里面久了,等你拿出来,那个穿着简的线也脱落了,对不对?所以后来的后文有很多是错简的,比如说这个《中庸》里面,我就质疑在某一些地方它有错简的部分,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痕迹的,《大学》里面也有这种痕迹。唯独这个《孟子》比较没有这种争议,因为在当时没有被烧,也不必要藏,也不必被埋在土里,统统不必,是有比较完整的儒家的学问。


总共分上下章之后就有十四章,我们今天就来谈《梁惠王上》。这个篇名是以梁惠王为篇名,通常篇名跟这个《论语》是一样的,就是取第一句的前几个字来作为篇名,只是做个代号,并不代表说这个章里面就是这个篇名里面的意涵,并不代表这个意思。


梁惠王其实就是魏惠王,是魏国的一个王,叫做惠王。惠王他本名叫做罃,之所以称为惠王,是死后人家给他的谥号。古代的王死后人家就会根据他生前的德性给他一个字,那个字来适合他、来推崇他这一辈子最好的德性是什么,所以就有谥号了,梁惠王其实就是魏惠王。


当时天下有七雄称王,就是秦、齐、楚、燕、魏、赵、韩等等这几国,他们都称王。但是其实这个称王是越本犯分的事情,因为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譬如说文王、武王等等这些称为王,是天子。诸侯不称王,诸侯称王就代表说他们不尊重这个周天子,彼此之间也不相让,都称霸了,然后就称王。


惠王在位的时候,齐、赵来伐魏邑。惠王就打败仗了嘛,就迁徙到了大梁这个地方。因为住在大梁这个地方,所以就称为梁惠王。梁变成是地名,本来是魏惠王,魏是一个国名,现在变一个地名,就是梁惠王。


好我们现在看本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刚好在梁这个地方,魏惠王也在这个地方。魏惠王就派人去请孟子到他那里去,然后就有了一席的谈话。这个时局,刚好孟子也是周游列国。孟子当时到齐国,找齐宣王两个人对谈,齐宣王没办法用他,这个境遇其实跟当时的孔子一样,孔子不是也是到各国,周游列国,就是希望看看有没有哪一个国家肯用他。齐宣王没有办法用孟子,所以孟子又离开了齐国,然后就到了大梁这个地方来见梁惠王。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走来走去,除了宣扬仁政以外,就是要看看,能不能有一个王肯用他。好比齐桓公用管仲,如果肯把这个国家的整个大权都委任给他的话,而他刚好又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依这个时局来说,如果有一个诸侯肯用孔子或肯用孟子都可以王天下的。那你会说:“何以见得呢?”这个是时局的关系啦。假设很多国家都很太平,那么你想要再出一个新的王也是非常非常地困难。在战国这个孔、孟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够乱的了,其实这个周天子几乎是隐形了,没有人把他看在眼里。每个国家都够乱了,而且打仗也够多了,百姓是民不聊生。所以就是孔、孟之所以汲汲奔波于道路的原因,为的不是拿到政权,为的也不是拿到大官,而是这个上一次我们在谈《中庸》的时候我记得有谈过这个概念。古代的人学而优则仕,为什么学而优之后要去从政呢?因为他们知道要把仁义的理念加上了礼,仁义礼呀那个礼,把它制定为礼可以公布、可以实施,他必须要有权柄,那个礼并不是没有权柄的人可以做的。


那你空有仁义顶多当个老师,但是如果你有仁、有义,再加上可以制礼、可以颁布礼、可以定礼的这样一个权位的话,那么他就可以治国平天下的!所以古代的儒者常常到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会误会,误会说,“哎呀~古代的儒者怎么每一个人都想当官,当一个修行人两袖清风嘛,干嘛当官?”那个是他们不了解,心胸不够开阔。心胸如果你把它开阔到放到天下的话,你就会知道怎么样做是最精简的方式而影响力会最大,当然每一个人都会往那个方向前进,这就是孔孟也好,或者后来很多儒者也好,都汲汲于想要有哪一个仁君肯用他的原因。所以孟子就是见了梁惠王,当然用意也是这样。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就跟孟子说叟,“叟”这个字就是尊长的称呼,就好像古代称差不多七十以上的人就可以称为“叟”,就有老父的意思啦。说您呐,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对我国家可以增加利益的,有什么可以对我们有帮助的呢?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就回答说:“惠王,治国何必谈利这个字,治国要论根本的话,也只有两个字而已,就是仁跟义。”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治国以利为名的话,那么所有得不到利的人都会起乱子。治国如果以仁义为名,那仁是什么?义是什么?如果这个教化得法,让大家充分了解仁义的意思去落实,那么人人都可以去牺牲自己,去成全大我的。


所以,以仁义治国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以利来治国的话,那个利见于一时非常短暂,而终究你会看到的是人人争利的一个场面就会发生。既然这边谈到仁义,我们还要重复一下,在《中庸》里面我记得谈过仁义的定义了。


“仁”基本上是长远可以护养人类的生命的事情,都归类为仁。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对人对己的生命、心灵的健康是有益的,去长养他们帮助他们的,那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有爱心,那都把它归类为“仁”。仁里面的德性,很多很多事都算仁,那德性里面最好的、最大的就是“亲亲”。亲亲为大,就是先把双亲安顿好,先孝顺双亲,所以人是以孝为本的,然后把家里的人都安顿好,这个是“仁”的意思。


“义”是什么意思呢?义,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的事统统称为“义”。那既然肯牺牲小我,那也就肯让比我贤明的人在我的上面,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的人,就是不肯吃亏呀?不肯吃亏就没有办法委屈自己而去成全大我,你凡事都要跟人家争。


那义呢,是举凡牺牲小我都算义,吃亏自己然后去帮助别人的都算义,那义其实就是为了仁。那义最大的德性是在哪里见证呢?就是尊贤。比你贤明的人你愿意把他放在上面,因为他这样可以照顾更多的人。他比我贤明,他在上面就可以比我照顾更多的人。那这也算是仁哪,对不对?但他牺牲自己而造就了仁就算义,所以义的定义就是如此。


在一般的生活里面,在哪里看得到义呢?就是敬长。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前辈的人,他的经验大体上比我好。当然我们现在的人很喜欢辩论。你听到我这样讲,你马上会反驳说,比我年长一定比我有才学吗?你马上会这样说。我们现在说的是通向,通向就是比你早活十年的人有早活十年的经验,也许有少部分的经验比年轻的更差,但多数而言,那些长者的经验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跟学习的。


一个有义气的人,为什么愿意敬长?因为我尊重他的社会经验,尊重他的处事的经验,他可以照顾更多的人,比我更多,所以我愿意让他在上面。因此有义的人,在公司会尊重他的长官,在家里会尊重他的哥哥,在朋友里面会尊重年长的人,在乡邻里面会尊重长老,有义的人有这个特质,你记得!到处都喜欢争,到处争平等,坦白讲那个不义的苗在心里是时时刻刻在滋长。人性本来就平等,不必争的,你知道吗?不必争的。


我们常常会说“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美德”,对吧?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发生一个小小的争执,你所争的都是平等,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没有一个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那个“仁”,那个行为都叫做“义”。


你看一个人有没有义,就看他第一个会不会尊贤,第二个会不会尊长。也就是说仁跟义,如果我们把它用在家庭里面来说,一个就是亲亲,就是孝;一个就是敬长,爱护你的兄长,就是悌。所以说孝、悌就是仁、义缩小的词。你必须仁义说得再怎么大,说到天下国家再怎么大,你必须家里做得来嘛,对不对?家里孝、悌做得来的人,出去外面就有仁跟义。


他说治国,治国就是仁、义两个字而已。放到家里就孝、悌,放在国家就仁、义。如果每个人都懂得仁、义,都知道仁、义,都能够安守本分,都能够牺牲小我,然后去奉献出来,去成就大我。那国家是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要说利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为什么我告诉你说不必谈利?因为王你会说怎么样利我的国,然后呢你是这种处世态度,你下面的大夫会不会想,既然你都追求利了,为什么我不追求利?下面大夫就说怎么样对我的家有利?那个家就是卿大夫的采邑叫做家,不是家庭的家,卿大夫的采邑叫做家。那么卿大夫这样想,那他下面的士庶人,那一些基本的公务员也好、百姓也好会怎么想?说怎么样对我个人有利?你看我上面那个长官都想说,怎么样对他个人有利,我怎么不会想说,我对我个人有利啊!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上下交征利”,这个征伐的“征”也就是争夺的“争”。不论在上也好,在下也好,都想说怎么样争夺更多的利,那上下就没有义啦,上下就没有这个舍己为人的心了嘛,还谈什么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这样争,那明争暗斗,国家岂不是就危亡了,对不对?


这个就是孟子用这段来解释说:为什么要谈利?利不必谈,仁义如果谈好了,那个利是大莫甚焉,没有再比这个更大的利了啦。我们就不必谈国家,我们就谈一般为人来说,如果你什么都是依利的多寡来判断,跟朋友相处也是看在利字头上,跟同事相处也是利字头上,跟生意人相处也是利字头上,你每一个东西都是在利字头上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你会积很多很多的怨言,对吧?说“唉呀,这个人有够现实!”等你有一天发生什么困难的时候,说:“该死,那个最好是这样,终于是有报应了。”你有没有发现?就会讲一些打落水狗的话就打在你身上,对不对?


但是一个平常为仁为义的人,他一受到苦难的时候,自自然然暗中会有人出手帮他,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所以,只谈利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事情。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万乘,古代只有天子才有万乘,就是一万辆兵车那是很大很大的。万乘的天子,把他的君给杀掉的,一定是他下面的臣,就是千乘之家才有这种能耐。那什么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家诸侯才有千乘,古代的体制是这样。


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有一千辆兵车的国,能够把他的国君杀掉的,一定是他下面的臣,那就是卿大夫,就是一百辆车的。那么古代大国的卿,他的采邑就可以有一百辆的兵车。这个是因为上面也谈利嘛,下面当然也谈利呀。在有冲突的时候,趁一个机会就把他的国君给杀掉了。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这个“千取百焉”大概就是十分之一,以税收来讲百姓赚一块我们抽他一块钱,这个自古以来都是十分之一。如果拿十分之一,那这一块钱累积起来就可以来治国,这样也不能不算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你把义放在后面,你只想到你的得失,你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连吃都不够,连穿都不够,饿死在路上的一大堆。整天呢,这个国打那个国,那个国打那个国,让百姓也没办法耕田,也没办法生活,整天都在外面打仗,妻离子散。这个就是把义给放掉了。


如果你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不夺不餍”,举国的人都会顾着他的利益。顾着他的利益还不满足,就会开始夺。那个“餍”就是满足,饱了就是餍。不去争夺别人的利益,是自己不会满足的。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一定臣会篡君的位来饱其私欲。


这个其实是可以证明的,历史上你翻翻春秋,你就知道臣弑君的有四百多件。周朝八百年,到春秋后面就差不多四百年,这四百年里面臣弑君的就差不多有四百多件,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杀人不见血的一个年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从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他很有仁德而会丢弃他的双亲,没有的,因为仁是以亲亲为大嘛。要是会丢弃他的双亲,这个人在外面说多有仁,那都是假的。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从来没有说一个很有义气的社会,很有义气的臣子会抛弃他的国君的,从来不会有的。因为义的特质就是尊长,就是尊敬比我年长,尊敬比我长上的,尊敬在我的上位的,尊敬我的君等等,这是义的基本特质。所以,你提倡仁义就好了,就不会把他的长者给丢了,不会把他的尊者给放在后面。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为什么治国你不来谈仁义呢,何必要问一开始第一字,看到孟子说:“叟!你不远千里而来,何以利吾国?”第一个问题就问怎么样有利。这个在孟子听来是很奇怪的,可是在当时的国君,他问这个问题几乎是每天问的嘛,没有一点奇怪,因为到哪里都是问怎么样对我的国家有利。而所有的臣,围绕在国君旁边的臣,每一个人都在跟王报告说,我怎么样想一个办法让你的国家更有利,对不对?


因为孟子是一个圣贤,他看的事情是一个根本,为人处世要把根本做对,包括治国也是一样,哲学家就是专门看根本的。伦常之间都是靠仁义,靠道义,靠恩义,靠情义,有没有?在社会上是靠这些来维系的。那凡事只要做对了根本,自然你会得到很长久的利益。做错了马上,虽然是短暂有利,但是不久你就会看到害处。


现在的社会其实也跟战国差不多,是反其道而行,你有没有发现?你到公司也是讲利,对不对?你在社会你怎么样发展,也是讲利。老板多久没加薪水,然后就拍桌子瞪眼睛了,对不对?老板尽量想要让员工少领一点,然后老板赚多一点。员工也会想啊,他会组织工会,怎么样让我们的多一点,老板少一点,对不对?然后恶言相向的这个事情常常是很多的。所以在整个社会上,君不君、臣不臣,不仅利益非常浅短,而且危害甚烈,这个其实都可以证明的。


以上这一段出自孟子之言,真是一代的圣贤,是亚圣,比哲人还明理的一个人。


什么样叫哲人?就是事理能够看得通达,见到它的根本,一般我们就会称为哲人。为什么你说苏格拉底是个哲学家?因为你拿他的书,你看他的每一章每一句,你都会觉得深深的点头,非常有道理,很有根本,那一些人都叫做哲学家。再比哲学家高一等的就叫做贤人,再高一等就叫做圣人了。


那我们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为人处世的一个简单的原则,不只是治国,放在我们小小的生活上,我们为人处世交朋友上也是一样。利是不必谈的,你把仁义做好,人家利也不会亏了你的。好,那这个你要长远去做,你才会发现它的好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连誠

    张庆祥大师讲的仁义,非常通俗易懂,切合实际,贴近生活,点赞打赏。

    大師兄文山不泥 回复 @连誠: 一直要人家點贊打賞。您太辛苦了。可是我實在搞不清楚,為啥要給他打賞?講的好嗎?

  • 大師兄文山不泥

    義者,宜也。應該做的就是義,是宇宙公理

  • 地天泰004

    刚开始以为免费的没有发东西,原来真正的好东西在免费里

    Oliver0935 回复 @地天泰004: 👍同感

  • 听友13163266

    喜欢张庆祥老师

  • 不良少女苏醒

    口音有点受不了

    吉平2010 回复 @不良少女苏醒: 刚开始听也有这感觉,台湾人说话口音,慢慢听会习惯的

  • 林容_xe

    越来越喜欢读孟子,特别是听了张庆祥讲师讲的孟子后,“仁义”是孟子送给我们多么深厚的礼物啊!“居仁行义”,坦荡开阔,光明正大!深深感恩孟子!感恩张讲师!

  • 程序猿8号

  • enennene

    讲的透彻

  • 净心素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己矣,何必曰利。"

  • 汤友_b4

    感恩张讲师的精彩讲解,让普通人也能听懂孟子的哲学。

    嗯_le 回复 @汤友_b4: 不是哲学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