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世间众多课程和法门,如何分辨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25.世间众多课程和法门,如何分辨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00:00
20:18


所有的经典,都是帮助我们照见内在的本心本性,一切的答案就在自身中。找到这个本质,就找到了修道之门。

所谓修行,原来最终都是让我们的本质本性去走自己应有的道路。

那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诚,所以诚是顺其性而形成的。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我们看本文,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这个“诚”“道”在这个地方被并排,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圣人的意思是,就是。那为什么说自成呢?是自己成的,这个意思是说,它并不是外来的,是你本来就有的,不需要等到外在,完成到什么样一个形式而后你才有诚,是在你里边本来就有的,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性也好、道也好,它永远都走自己的道路,你无法使唤它的。你只要不破坏它,它最圆满的生成之道已经在性里面,在你的本性里面就有了,不是你刻意要去做些什么,所以叫做自成也。


这个自成也好、自道也好,如果以道家的说法来说呢?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你不需要做些什么,他就自自然然就已经圆满了。这个不需要等到外面的,他是天赋之性,本来就有的。所以只是尽性而已,尽性就能够达到这个诚。


那么谈这个字,它其实是中和两个字所改变而来的。中和是两个字,怎么样谈到一个字更简单化就是这个诚。所以谈必先知道中和为本。在首章里面就谈了嘛,,为天下之大本嘛;,为天下之达道。那又讲到中是喜怒哀乐未发,叫做中;然后和呢,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了解了在你的心头,喜怒动跟未动的时候,怎么样依然持守它的实相,就可以得到生生之本,这个就是诚。而这个功夫本于你的一身,从你的一身就可以立起这个生生之本,所以叫做自成也,所以叫做自道也


而这个无处不在。道在天我们叫天道;在地我们叫地道;在人就称为人道。而人道说简单一点,就是这个字。不论在天也好、在地也好、在人也好,名称虽然变,可是它那个道是不变的,所以,道自己有自己的道路,不会因为位子、因为事物而改变。道永远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不同的状态中,依然如故的,它有自己运行的道路。


那么说在人身上,当然我们今天讲那么多道理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也就是所谓修行的本。而这个本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而已。所以道自道也好,诚自成也好,是一样的,道就是诚,诚就是道,他们永远走自己的路。所谓的修行,就是原来走到后面是让我们的本质、让我们的本性去走自己的道路,而那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那也就是诚。


所以,诚是顺其性而形成的。所以自成、自道,这个是圣人所以行各种的教化,而众生行圣人的教化不会有任何的过错,所靠的是什么呢?就是自道跟自成。


所以常常有人在问说,诶,我怎么样知道你这个法门对不对啊?我怎么知道子思讲得对,还是孟子讲得对,还是孔子讲得对,还是如来佛讲得对呢?还是什么什么讲得对呢?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修学问有这么一个困扰,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而搜罗所有的经论共同的结论就是,那个答案在你的身内,是你本来所具有的本质。找到这一个本质,就找到所有的修道之本,那么也就可以贯通所有的各教里面所说的精华,而这精华是什么呢?就是自道、自成。你本来就具有了,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佛陀所说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所以,修行,返己就能有得。能够找到那个自成、自道,就无不诚。所以诚为天地之精,天地也是靠这个诚,为人物之本,是所有修行所观照的真正的实相。虽然是圣人也没有办法在诚上面加点什么,虽然是神圣也无法加点什么神功在这个诚字上面,这个字是不可小看的。那么现在的人尤其是我们中华子民,太小看这个字,对这个字误会也非常非常的深。


再往下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先讲终始,终始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跟始终不一样,始终就是一开始,然后最后竟然结束了,那也就是不能够继续生生不息的意思啦。


那《大学》是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有没有?它讲终始,就是说它有个办法,可以终而返始生生不息的。所以物都有这个本质、这个性能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挖掘它而已。


再来讲不诚无物,这个物所包的不是只有指事物,不是只有物品、事情,不是这个而已。凡是五官所接的、情识所察的、思虑所及的,是属于性道之真、或造化之本,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都属之。


比如说我有一个想法,在古人来说这个就是一个物。你有没有听过,胸中必有一物,有没有?在你的胸中有一物是什么意思?你有个想法,你有一个坏的心肠、好的心肠,那个东西都称为物。所以物这个字不好说明,那么《大学》的格物,跟现在这边所谓的无物的物啊,是相同的意思,所包含的范围是天地之间无物不包啊,是非常大的。


这个道在人,叫做性;性从心上而言,叫做诚。如果我们从气上的不偏不倚的实相而言,我们就叫做中;如果我们从气的运行它不可躐得而进,他是有次序的、有规则的,那我们就叫做和。那如果一个心上,有成人之美那份仁德,那我们就叫做诚。


所以诚是道之用,诚是天之德。诚者,物之所以能够生,之所以能够全的因素,就是靠这个诚。所以人物因诚而得所欲,宇宙因诚而得所立,时序因诚而得推移啊!可以说,上到天神、下到尘土,没有不以这个诚而得其生生不息的。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有了这个诚,物就可以得其天年,生生不息。


反过来说,不诚就不能生成,就无法行本性返本的造化,就什么都达不成,所以叫做不诚无物。所谓的物,包括了最精细的意义,也包含了粗略的意义;包含了最根本的意义,也包含了最枝末的意义,都在里面。


那么悟到这个物的粗略层面的,就以为物只是指事物;但是古人的看法里面,这个性道之真、造化之本一念之纯都是属于物这个字。那么佛家有说万法惟心,说一切的执着都由于心、一切的这个法益也是由于心所造出来的。佛家也承认心是一切的终始,其实这个就跟这一句儒家所说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同样的意思的。所以万教本是同源,所说的道理根本是如出一辙。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所以君子一生行事最重这个诚,诚则得其生。一生之中以生为贵。所以失去了这个生生之本,虽生若死;所以,所有的圣智最重视的呢,就是这件事情;所以说,君子诚之为贵,就是君子最重内心的这个真诚的意思。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说这个诚,说了半天,是我们本性内的事情,可是诚的完整含义呢,有体还要有用,不是只有成就自己而已,还要能够成物。其实这一句话已经对诚这个字,做出最圆满的解释的啦,就是成己成物为诚。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够成就别人,能够生自己也能够生别人,使自己生生不息使别人生生不息,这个民胞物与,这些都算是诚的范围里面。


那这边所谓的成物,把物跟己来对,放在同一句上面,所以这边的物是指自己以外的人和物,这些都算是物。


这个道,行于天地,没有能够超过这个道的范围以外。而诚,是本于道,道生万物的那份心,就是诚。而这个诚就在我们的本性中,能够率我们的性,它的生成的功,就跟这个天是一样的,跟道是一样的。所以达到诚的人,没有人我的差别啦,因为道生万物是不分人我的嘛,所以达到诚的人,不分人我。


道所生成的东西人都愿意去护持它、去生成它。那自己也好,还有外物也好,都是生于道,所以成己也好,成物也好,其实不是为了成己,也不是为了成物,都是为了什么,成道而已。把这个道的功效,把它推到极致,所以叫做成这个道。是为了要护持这个道,所以成己也好、成物也好,会为了要护持我们的母体就是这个道,所以自成的人不可能只成己,他一定会主动去成物。


什么叫做成物呢?讲得明白一点,比如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是这样讲的。这样子还是不容易懂,我们举一个更具体一点的现实的例子来说一说好了。


譬如说一个国家的主政者,那么他就有责任义务为众生制定一个良好的制度。使这些人有所不足的,那么我们就想办法补足他,而人有所有余的呢,我们可以取他来给不足的,来调其虚盈,把他归于平均,那么天下就没有贫人。这个就是所谓的成人成物,把这个物用在最好的地方,让人得到最大的好处,而不让那个富有的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人更贫穷。


又比如说,现在世界富有的国家,根据调查每一天搬上餐桌的食物,最后有三分之一是丢进垃圾桶的,这个就是弃物而弃人。为什么叫做弃人呢?因为在非洲很多贫穷的国家,他们可能一整天所吃的不到我们的一餐,所能够吃到的这些饭,而我们一天里面有三分之一是丢进垃圾桶的,而这个不是极为不仁的事情吗?所以这个圣人在世啊,他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设法使人人都得到最大的好处,所以说成己也成物。


成己为性道之体,成物为性道之用,那有了体,必定有用,所以成己一定会成物。如果一个人独善其身,然后自认为他的道性高超,然后躲到深山里面去修行不管世事,这种道是背道而行,并不是圣人的行仪。圣人潜修之日,他就不忘要度世之怀。他在深山潜修,他就想到说,我如果有点程度,我就要开始出去度世的呀,这个是道德自然,是成己的人一定会成物,内中有诚的人势必会有这样的行仪跟想法的啦。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成己属于仁,而成物属于智,为什么成物叫做智呢?因为要成物的人,一定要尽万物之情,要了解万物之性,要调其盈虚才有办法去成物。那就要讲究办事的方法,办事的原理,所以它是属于智。而成己则是照见内在的本性,所以说我们叫做仁。


说仁也好、说智也好,其实只是性的体用的别名而已,由内而言叫做仁,用于外而言、种种办法,我们就叫做智。所以智呢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仁,如果不是完成那个仁,那么所有的聪明都不叫做智,充其量就是一种奸巧的聪明而已。所以,仁也好智也好,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并不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而这边为什么特别谈到性之德,因为凡有生成的行为或心念,我们都叫做德,而这个生成是由谁来执行呢?莫不出于性。是性的生成才是真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永续生生不息。所以所有的德,不能离开性,离开性所做的一切,没有德可言。性之德,这个字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个方向。所以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德性很好,问题跟内在的本性的生生不息的造化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的话,这个德也是虚德。


有仁有智、有体有用,而后才能够成己成物;如果有仁而无智,那么等于是失去了用,用错了,用得不当了。比如说,一个很有仁德的人,但却很溺爱,因为他用不知道怎么样去调节。或者一个很想度世的人可是不明真理,然后一人盲引众人盲之类,就是有仁而无智。


反过来说,有智而无仁,那这等于失去他的体。譬如说,很喜欢学东西,非常聪明,可是却往外求,这是有智而无仁;或者是一个人很会修行很爱修行,独善其身,从来不去度化一个人,不去对人类做出正当的贡献,这不就也是有智而无仁吗。


这个知跟仁失其一德啊,那他的行就不全,道就不全,生就不全。所以他的性就不能尽。诚者必须是体用兼该,内外一致。这个道理就好像当我们做了一个桌子,当桌面做好的时候,桌面的底板就好了,不是把桌面做好,再做桌的底板,不是的,它是一起的嘛。跟铜板一样,正面做好反面也已经好了呀,对不对?它是一体的东西。


所以,如果以为性之德,只是一个人在深山守着虚静,或者是以为,只是好好的观照心性的实相而已,那么要这样子讲,那就是有体而无用,不全其德,这个并非圣人的自成。为什么诚另外又要写一个名字叫自成?自成跟诚来区别,因为自成是体用兼该,因为自成是成己成人成物。


故时措之宜也。什么是呢?“措”就是放置的置,也是放置的放。诶,这是什么意思呢?措这个字,吉意,就是拿来用;凶意,就是放弃。前面讲到“弗措矣”不要放弃。这边讲到“时措之宜也”,措,拿来用。


那什么是呢?不限任何时地、任何方向,都可行,就叫做时。不限任何时地、任何方向,都可以拿来用。在蛮夷之邦也可以用、在文明之邦也可以用啊,叫时措。

之宜,是什么呢?有助于万物的生成长养之功,叫做宜。如果违反了生成长养,叫做不宜了。


所以,诚之所以叫做成功的成,诚的本意就是成功的成,成就的成,生成的成。不择时地,无不成,就是诚的特质。所以这个字,无物不宜、无事不宜、无时不宜、无方不宜啊。这个叫做时措之宜。能够时措之宜的,所有有德性的字里面,只有一个字能够贯穿,就是。为什么?因为诚的本意是成就的成,诚的本意是生成的成。因为主轴是这个,所以当它遇到一个不能生成的时候,它就会转变方向,它会用别的办法,它会转动手腕,它有体有用,它有仁有智,它就不会设限。


而现在的人,你看现在的教育,讲一个爱,爱很好,谁不知道爱很好?爱等同于儒家的仁。为什么儒家多一个义呢?就是等着仁,而不可用仁的时候,仁反而会伤身的时候,就要转变方向,用义。用义那个时候反而可以护身、可以养生,只有这样才叫做诚。


因为我有配套措施,我不会一个很好的政策,然后到了环境改变、人也改变、心也改变,然后我还是那一套,那就叫做没有配套措施。没有配套措施,拿去施政的话,国家也就危亡,不是这样吗?所以能够时措之宜,就是给予我们一个权变的办法,而不论你怎么权变,主轴不能失去,主轴是什么呢?就是生成、成就。说成心,就是诚意的诚。所以怎样运用,都不能离开这个生成长养的主轴,能够放逐四海皆准皆正,这个就是“诚”这个字,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这个地方。


看尽天下,所有那些美好德性的形容词,以现在新时代来讲,最提倡的就是一个“爱”这个字。你看,因为误会这个爱的意思,而产生的病变、产生的坏处有多少,那简直是说不尽的。旁门左道因此而出的,也一大堆。唯有儒家的这个“诚”,那真是厉害,用到恰到好处的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梦坚

    成己成物!弃物弃我~有志有仁!

  • 梦_itk

    值得一听再听!

  • 村长_yv

    有仁有智!

  • 义剑斩情魔

    一个诚字惊天动地!

  • 祥只

    感谢老师的深入讲解

  • pearl000

    道所生成的东西人都愿意护持它

  • 1356621iwtw

    感恩!令我茅塞顿开!

  • 观海君

    讲得透彻!

  • 捕鱼人1

    讲得好!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720再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