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近在己身,觅在己心

10.道近在己身,觅在己心

00:00
20:12


求道者不在自身中求,而要踏破铁鞋别寻道之所在,所以孔夫子才会说:道不远人,是人自己远离了大道啊!

子思子为什么要跳过“中庸”来谈“忠恕”呢?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将会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忠恕”的重要性。换言之,想要接触中庸,忠恕是最快、最便捷的一条路,可以算得上是修行的第一步……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下一章,道不远人。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个“道不远人”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并不是不可以与凡世并存,它是不远离人道的;道也不是不可以与七情并存,它并不是不可以有喜怒的呀,所以说“道不远人”。


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动不动就要远离尘世、远离凡世、远离一切的事情、远离一切的逆境、远离一切的情绪,然后去求道,这叫远人。道是不远人的。


人之为道而远人”,这个“为道”,向身外寻叫做为道;在自身内去造作,离开了天性的本质,也叫做为道。“为”是造作的意思。


这个中庸之行,存心是为它的第一件事情。心存得正,则见其性,见性就能够养中和之气,可以发挥它的仁智,这都是在身内的事情。现在的求道者,不从身心里面去求,而别寻道的所在,希望从别人身上得道,从别的地方得道,有的踏破铁鞋地球不晓得绕了几圈?有的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一个什么加持、得到什么药丸、得到个什么特别的东西,或者是在自身内导引想像、人为造作,这个叫做自失其道。所以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是人自己离开了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个《诗经·国风·伐柯》篇,“伐柯”什么意思呢?这个“柯”就是斧头的柄,“伐柯”呢就是削一只斧头的柄。拿着一把斧头去削一个新的斧头的柄,叫做伐柯。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说要削一把斧头的柄要怎么削呢?削成什么形状好呢?那就是要看你怎么拿斧头顺手呀?而谁在拿斧头?你现在不正在拿斧头吗?所以你要削一只斧头的柄,不是凭空想象,是要以人为本的啊!从你手上看一看你现在正在拿的这把好不好拿?不好拿我们就改一下,好拿我们就照这一把做就行了。“伐柯伐柯”他的原则不远,就在你手上。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而一个人,拿着柯、拿着斧头的柄,去削另外一只斧头的柄,叫“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睨”就是斜着眼往外看,该看的不看,重要的目标不去看,却侧着眼闪过了主轴,然后看别的地方,叫做“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所以还自以为还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可以找到那一个很好的斧头的柄的榜样。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不是吗?背着行囊不断地往外跑,想要去找一个好的榜样,不是吗?那个智者最后告诉你说,你所要找的东西在里还是在外啊?还是在你里面。


这个伐柯之诗,本来是在说取则不远,就好比中庸,近在己身,就是性命的中和。觅在己心,就在你的心中一方寸。这个是事情最容易达成的,哪里会远呢?

而你总觉得很远很难,那就无异于这个伐柯之人,斜眼外视,还以为,哎呀!太难了,太难了!这个斧头到底要削成什么样子,我要去哪里找啊?这都失于外求。这个是在说中庸并不难,道也并不远,反求己身,已经太多太多了,太有余了。只要你正着眼,不要睨着眼,正着眼往里面看,不要往外面看,不要往斜着看。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以人治人”就像执柯伐柯,仔细想一想还是往外,所以以人来治人,当一个人的习气毛病被改正之后,就要终止这种以人治人的办法。天下至大,而你的身是最为切近的。以最切近、最简单的力量,而成至大的至功,这个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圣人之原因。


所以尧舜治民在于无为,以人治人,相互借境,然后把恶的,把它化成善的;邪的把它化成正的;但是习气一改之后,就要终止于自身无善无恶的本真。这件事情已经跟别人无关,在你还没回到自身之前,以人治人,看别人的榜样,就像执柯伐柯一样;但当习气改变之后呢,开始往内,最后呢没有以人治人,最后就回到你的本真了,无善无恶的那个本真,只有这个无善无恶的本真,最后才能够使你不会陷入过与不及的这两端,而能够归于真正的中庸。因为中庸是什么呢?中庸是性,中和的性。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那么现在谈到“忠恕”,跳过中庸来谈忠恕,因为要接触中庸呢,似乎忠恕是最快的。


忠恕的“忠”,是心上放个中间的中,把中间的中放在心上就是忠。也就是说内心有一个不偏不倚的主轴在,忠于内心气机的实相,就是这个不偏不倚的主轴;忠于内在的本真,这个就是忠的本质


而“恕”呢?恕是心上放个如,‘如’是应用无碍的心,自在宽大的心。佛家大藏经五千卷就只为演说一个“如”字。可见得这个“如”字的意义,其实是不简单的。


那么中庸的特质,圣人立教的这个特质,就是从至平至易的点开始说起,而到至深的时候,虽圣智亦有所不能。所以忠恕这两个字也是一样,我们先从浅近的慢慢谈。


“忠恕”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内心气机有任何起伏变动的当下,都能够放宽你的心胸,恕就有放宽的意思,观照那一股能量本无意义的清真,不偏不倚的中在它的本质的节度上,就是忠;切中那个不分别取舍的实相就是忠;切中那分本来的自在,就是恕。以这个忠恕之道贯穿一切的修为。


从人事上来说,“恕”是将心比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这个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你把你自己不喜欢,却硬要推在别人身上,这个叫自私。简单地说,“恕”就是推衍、推广,把它推开来。简单地说一个字“推”,就是恕。推什么?推己及人,厚责于己而宽待他人,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宽待,你也希望被宽待,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心来推在别人身上,你既然希望被宽待,那我们就宽待人。


有功不独居,每个人都希望有功,那你功不能独居;有过不推诿。你的过你把它推在别人身上,别人推给你,你也不喜欢,所以不推给别人身上。就这样将心比心,推你的心推到别人的心,推己及人,这个就叫做恕。


我们看《孔子家语》里面有这么一段刚好讲到恕。孔子曰:「君子有三恕:君子有三个情况将心比心的。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说这个不是恕。有的君在上,你不能够以臣事君的态度去侍奉他,而你却要求你的臣用事君的态度侍奉你,那这个就不懂得将心比心,这不是恕。


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双亲还在,你不能够敬上孝思,而你却要求你的儿子对你恭恭敬敬,那么这个不是够将心比心。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兄长你不能够敬他,而你要求别人对你很尊敬,这也不是恕。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士,一个读书人、一个求学问的人,能够了解这三恕之本,就是将心比心。如果能够将心比心,那你的所作所为,就必定能够切合中庸,你就能够端正你的身心。如果能够做这三恕,将心比心,那么行之蛮貊可矣。到任何蛮夷之邦,到任何地方,不论你白道黑道,你只要能够将心比心,你势必就能够得到认同。


那么在《大学》的传里面呢有这么一段,曾子说的「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个喻就是明白的意思。说你在自身里面不恕,没有推己及人,不能仁民爱物。你希望别人爱你,那你当然就要去爱别人呀,并且把这个心推到仁、民、物的上面。如果你身上没有这个德行,而能够去教别人怎么去推己及人,那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而能够把德性推开呢,那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所以这个恕德,非常非常重要。


那么,恕就是推己及人,那么我们来推广这个恕的意思。凡是推广生生之德,推广性命之理,长养人的心性,都是恕的所在。因为你想要自己获得生生之德,你想要自己性命得到长养,你想要你的心性得到解放,那么把你的这个需求推己及人,推到别人身上,所以你去让别人得到生生之德,让别人性命能够扶正,让别人能够长养他的心性,这就是古圣先贤推己及人,为什么他一辈子汲汲于到处去度化的原因,就是这个恕字。


在《论语》里面,也有这么一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你告诉我一个字就好,说孔子,你教的学问那么多,今天讲这个,明天讲那个,讲那么多,我怎么记得住。这样吧,我这个老粗人,你讲一个字,一个字让我一生,我就行好那个字就行,可以吧?有没有那个东西?守简御繁之道,简单守一个道理就可以成道成德,有没有?子曰:「其『恕』乎!」他说如果你要这样的问的话,问到最简单,每个人可以行持,可以成道成德,那就一个字啰,恕。听得懂、做得来,就这个恕。


什么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稍微解释一下。那么反过来说,自己所欲的,就要去施予给别人,这就是恕。那人之所欲的,也不要夺为己用,这个呢也是恕。这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如果能够推己及人呢,虽然到蛮夷之邦,最不讲理的地方,你能够推己及人,你还是能够跟他相应。


所以,恕字是行道最善的功夫,也是立身处世最要的工作。古代的圣人,成其仁德都是由这个恕字,所以你说修道是不是有很多高深学问呢?高深固然很多,虽圣智亦有所不知,但是可不可以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呢?你告诉这些愚夫愚妇,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想每个人都听得懂的,但是你做起来的话,你就发现这是非常非常了不得的德性。所以先王治世,一定都是先从“忠恕”两个字开始做起的。


那么在《中庸证释》里面有一小段的话,我稍微来为各位说明,它说尽性之谓忠。古人则是讲,尽己之谓忠,忠就是不偏不倚,先把自己的心性弄成不偏不倚,在心上放个中间的中,不偏不倚,尽了我的心、尽了我的性,那个叫做忠。


所谓尽性,就是把我的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依然不偏不倚,叫做尽心、叫做尽性。所以性之所尽,就是忠德,就是返己正本的功夫。那么,推性叫做恕,尽性叫做忠。就是我的心、我的性,我需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把它推给别人;我如何成就我的心、我的性呢?我就把这个功夫呢也加惠别人,所以性之所推叫做恕德。是道之成人成物之功、就是仁民爱物之功、度己度人之功。或者说,不失其守,不惑于外叫做中。中就是立体于内,凡事总有体用嘛,那个体必定在内,立体于内。所以忠这个字,从中从心在里面;而成己成人呢,自近而取譬,去推给别人,叫做“如”。“如”是用于外,所以恕从如而从心,一个如一个心,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啦!


“忠恕”这两个字并不简单,本道之体跟用,以为性中之德,做出来即是道之所见。这两个字我们从小念到大,但是我们根本不屑一顾,但是呢,要成道成德、要接近大道就靠它。


推而言之,忠恕的意义固然深,可是简单的层面来说呢,则忠恕两个字也可以引人入门,夫妇之愚都可以来试一试,可以来做一做的。所以忠恕两个字,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君子之道费而隐”嘛!所以持忠恕之心由格物可以贯到致知、贯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贯到平天下,都是忠恕两个字,可以治国平天下的。由最小贯到最大,由最基础贯到最深奥,都是本着忠恕两个字,所以孔夫子才说,说“吾道一以贯之”,说“一”来贯它。然后“一”是什么呢?曾子来替他解释说,“忠恕而已矣”,这“忠恕”两个子就是先王的治世之本。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现在呢这个子思举孔夫子的话,再来验证“恕”这个字。说君子之道有四项,所以我孔丘一样都没做好。这意思是说这四样都不简单。


哪四样呢?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说让为人子的,去学习事父的道理,我没做好;让为人臣的,去学习事君的道理,我也没做好;让为人弟的人,去学习事兄的道理,也没做好;让为人朋友的人,去学习信实相待之道,先对待给朋友,我也没做好,我一样都没做得圆满。是在说这个恕道,都不简单。


你当儿子的时候去侍奉父亲,有一天你会希望你儿子这么样的侍奉你,这个恕道,要在不同的角色扮演的时候,都能够把它具体落实,落实在日用伦常之间、庸言庸行之间,这个孔子说,我一样都还没有做好。这告诉我们说,这没有一样是简单的,因为每一样,都可以通道、可以通天的。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庸是能实践于日常,而不蹈于虚空玄奇的叫做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叫做庸;可以拿来应用的,才叫做庸。所以学道注意在日常所最该行持的、最该谨慎的根本上,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日日追求玄奇,蹈于虚空、幻想,这是在说学者,一定要修行的时候,求其浅易、平易、日用伦常的地方,开始去谨慎、去注重,去立德,叫做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这个“尽”,发挥到极点叫做尽;发挥过了头也叫做尽。“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对于落实庸言庸行,感觉不足的,必须勉励去赶上,叫做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而庸言庸行过了头,什么叫过了头?尚玄好奇就是过了头。过了头不敢骄矜张狂,必卑俯以就下,任你再怎么样聪明,必卑俯就下,这才能够适合于中庸,才不会超越中庸的范围。过与不及都非至德,惟有中庸才是真正的至德。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言顾行,行顾言”,为什么提到言行两个字呢?因为言行,是君子之枢机。一个人是不是君子还是小人?那你从哪里看?心是看不到的,看哪里?看言跟行。言跟行虽然可以巧饰,但是很难巧饰很久,终究言行还是可以看到内心的。所以说话,要考虑跟做的一不一致;做的要考虑跟说话一不一致,叫“言顾行,行顾言”。对于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一致,君子要用心观照自己这个非常浅近的功夫。


君子胡不慥慥尔”,这个“慥”字,忄字旁再加一个造,从心从造,用心经营的意思。笃厚信实用心去观照、去经营我的言行有没有一致。你说这算什么大道理啊?没什么大道理,这叫做庸行庸言。


修行从哪里开始呢?就从言行,这么庸行庸言开始呀!没什么大道理,没什么玄奇的,没什么天外天的事情,没有与高灵接触的那些事情,就是庸言庸行,从这里开始。为什么你们不从这里开始呢?讲了好多好多是要告诉你,本在哪里?本在你的身上呀!既然在你身上,不外乎里面的心性显现于外就是言行,从这里开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鱼儿肥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理解 己所欲施于人 合适吗

    黄庭心学 回复 @鱼儿肥美: 合适,举一反三真好

  • 1894278gnqs

    讲的好啊!警醒了迷迷瞪瞪的我。尤其生生不息,性的复本还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为了性,那个天命生生不息的真我。

  • 听友10451264

    有句话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人超过中庸呢?中庸这种状态修炼一辈子尚且达不到,怎么会超越呢

    润物细无声_k2 回复 @听友10451264: 所谓“超过中庸”就是事情做过头了,就好比正当防卫是“中”,而防卫过当就是过了头,超过中庸不难,达不到中庸也不难,过犹不及,最难的是不偏不倚的达到中庸。

  • 润物细无声_k2

    编辑不加原稿太要命了,讲师讲的很好,但是不附原稿,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再加上台湾发音,动不动佛家用语就上了,那么多同音字,他到底说的是哪一个字,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完全是不同的,所以你哪怕是收费呢也要附上原稿,不附原稿,这么优秀的讲座,也可能由于音同字不同,而让人误解,而误人子弟!!!

    1569375orjm 回复 @润物细无声_k2: 每期里面都有原文啊,你看着原文就行了,你把原文先看一遍啊,其实这样讲挺好的

  • 120905

    学道,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在日用伦常上行持,去立德。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立德不足,则求道很难。看似简单做到不易。不必追求虚空玄奇

  • 大提琴手

    感恩老师,讲的太好了

  • 国仁2014

    很好

  • 邢wenhua

    忠恕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内心气机有任何起伏变动的当下,都能够放宽你的心胸,恕就有放宽的意思,观照那一股能量本无意义的清真,不偏不倚的中在它的本质的节度上,就是忠; 切中那个不分别取舍的实相就是忠; 切中那分本来的自在,就是做恕。 以这个忠恕之道贯穿一切的修为。

  • 三渡渡人渡己

    將心比心

  • 夭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