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道的关键——“致中和”

4.成道的关键——“致中和”

00:00
17:20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能够掌握“中”跟“和”的诀窍的人,就可以返本还源,就可以达道。

中庸首章立定了整篇文章的主轴,我们的性心命就是无形的一股气,圣人用极其简单精准的文字为我们验证一方寸的精妙~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修身也是一样,阴阳静的时候,我们就看静的实相,它是“中”;动的时候,阴阳相随,像跳芭蕾舞一样,人感觉里面的气,不跟你产生任何挂碍,不会造成你任何痛苦,气呢,该快就快,该慢就慢,那个情况叫做“和”。


那特别有意思它是子思子用“喜、怒、哀、乐”这几个字,喜怒哀乐他的发动在人来说叫做情——七情。情跟性其实是一个东西,情是性的用,未动前叫做“性”,已动后叫做“情”。就像我们在观察我们的内心一样,情绪未动的时候,那个气的状态叫做“性”,情绪已动的时候,那个叫做“情”。


内心的喜怒情绪未发的时候心头气机大略上静态的,存乎本性,为什么说他存乎本性?它没有偏离大道的本来,所以我们叫做中,中了大道的节度,叫做“中”。中就是不偏左边不偏右边,没有偏离大道本体的意思。


内心的喜怒、情绪发动的时候,心头气机进入动态,气应当有静态的形态、也可以有动态的形态。就像河里的水,可以有缓缓的形态,可以有非常奔腾的形态,都叫做水嘛,是不是?


气在身中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观照这个能量流动的实相,在它流动的时候,依然不以好恶来看它,气虽发、虽动,而无相。那么,因为没有人意的干扰,它动是属于天然的动,它依然会切中了阴阳二气,它涌动起来二气相交、相感,配合的、那个泰和的形象,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什么节?中阴阳的数理、阴阳的速度、阴阳的天性。阳怎么动阴怎么随,它在这个里面它有一个天性存在,中这个天性的节度,叫做“和”。


那为什么称为和呢?这个和有泰和的意思,有安宁的意思,有祥和的意思。就是只要这个气机发动,只要你以实相观照它,只要你不抵抗它,不助长它,这个人基本上呢,即使气机再怎么奔腾,他感觉是安宁的、他是祥和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好很好的指引方向,那个指引方向就是:喜怒哀乐原来可以发,而且我在当中可以很祥和,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那么,喜怒哀乐发而能够中节叫做和,这个“和”这个字,其实就是佛家所谓“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发出来了,但是五蕴为什么我说它发出来了?因为它“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想不异空、空不异想”,不异就是表示它是可以没有发,也可以发了,一样的,发不发都是一样。五蕴发的时候,皆空,皆空就是中节,“谓之和


那个“和”是安宁的、祥和的。所以五蕴发的时候,能够不挂碍、能够观照实相、可以度一切苦厄,也就是《中庸》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那个“和”就是度了一切苦厄了,那个“中节”中什么节?中气机原有实相的节,就是这边所谓五蕴皆空的意思。儒家、佛家所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那么这两句话很重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就是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庸”。这个话让我们明白前文所说的“不闻不睹”。所谓的“隐微”,所谓的“慎独”,要在哪里用力呢?总要有个战场嘛,总要有一个我们修炼可以用力的场嘛。它就必须缩小到喜怒哀乐上,喜怒哀乐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情绪。缩小到内心情绪的那一点气机在发动的这个主角上,这个学问不再是浩瀚无边了,不再是摸不着头绪了,你就有个把柄可以抓了。在你切身的身上,你有个东西可以观照、可以修炼,你可以去护持它了。


这个世界乱不是世界在乱,是人在乱;人乱,也不是人的性命在乱,而是人心在乱;人的性命乱是人心在乱。所以“性”的重点其实还是在心,“命”的重点其实还是在心。“隐微”指的主角是心,“慎独”主角指的是心。你的内心是什么呢?内心内那一点情绪气机的起伏。怎么我说它是情绪的起伏呢?喜怒哀乐的发跟未发,不就是情绪的发跟未发吗?对吧?往自己身上验证看看。因此,子思用这样非常浅显的一句话,把修行修炼的主轴,拉到内心一方寸来做他的主战场。所以,方寸即是福田。


明了我们的心,怎么明啊?喜怒哀乐未发叫做“中”,大家都明了;喜怒哀乐已发,大家都是喜怒哀乐了嘛。只要喜怒哀乐能够发还能够中节谓之“和”,还能够在喜怒哀乐发的时候,感觉得到依然祥和,这个人叫做“明心”。明心的时候呢,阴阳二气,如何进行、如何速度、如何交媾、如何变化,有它的本性的安排,叫做“见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前面讲“中”是什么?“和”是什么?喜怒哀乐的发跟未发,来界定“中”跟“和”,对不对?


那么“中”是天下的大本,好,你先感觉一下,我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身中的气机,大概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回想一下,我喜怒哀乐发的时候,里面是怎样动荡起来的那个样子。你只是不知道说喜怒哀乐发怎么和而已,但是你知道喜怒哀乐发与未发,你知道有差别,对不对?那个“中”,喜怒哀乐未发的那个气机样貌,就是天下的大本。心头气机的静态,那个样子叫做“中”,那个中的样子就是天下的大本。是大道气机收敛未动的基本样貌,也是万物身中气机未动的基本样貌。


所以想要认识大道的体,大道未变化比较好认,变化之后你很难认,对不对?好像化妆舞会,还没化妆之前我们知道那个人的样子,化完妆谁知道谁是谁呀?是不是这样?所以认识大道,认识中比较快,因为它气还没动,还没变化,你去认识大道的体,怎么认识啊,道在哪里呀?自身中,自身的哪里呀?从喜怒哀乐练,喜怒哀乐未发那个感觉就是了,就是大道的体。所以必须在自身心头去认识,这个气机未动的这个本,才了解了大道的体。所以道是可以琢磨的,可以感觉的。


那么什么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我先讲“达道”的这个“达”,这个“达”有好几重意思,“达道”就是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是走这条路,没有别的路的,叫做“达道”。通达于世界的道;


第二个,是由半阴半阳的人,半清半浊的人,而返回清净佛体,由末而返本叫做“达道”,那个道就是本来、本源。从我这开始走路,走到到达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是道。到达了那个道,叫做“达道”;


第三个意思是充沛不已,无法抵挡,叫做天下之达道。那么心头的气机清真的动态,动起来了,可是不攀好恶,叫做清真,这个叫做和。这个和就是大道气机充沛、畅达、生化无尽的那个时候的样貌。因为道静静的不动,当动起来,要生化万物的时候总要动起来嘛,动起来什么样子?喜怒哀乐发的时候,你感觉一下,就是差不多那个样子。想要得到大道的这个造化,渐渐地达到返本还源的功效,那你就必须在心头气机已动的时候,观照气机泰和的实相,好恶一定要拿掉,这个修炼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一般的人到天子,不论身份地位多高多低,因为内在的本性是一样的。没有人能够外于这条路。


所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先了解修行修什么?修道嘛,道是什么?中、和嘛;对不对?中是什么?怎么检验?喜怒哀乐未发这个感觉。和是什么?发的时候还不夹杂好恶,这个和不好体会,黄庭禅初阶也好、二阶也好、三阶也好这样一直教,各种活动一直教,训练的就是什么呢?就这个字“和”。先让你认识“中”,而后,教你怎么喜怒哀乐已发,发的时候却很轻松,对吧?我想很多上到二阶的人,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些现象。这个就是所谓的“中和”。


不要看着天下之大本,好像一下子又跑到外面去了,或天下之达道,好像又跑到外面去了。因为前面已经把“中”跟“和”把它已经定义好了,“中和”在哪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跟喜怒哀乐之已发的这两个不同的情况下,去感觉气机的不同,你就能够掌握中跟和。能够掌握这个诀窍的人就可以返本还源,就可以达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这个“致”,我先解释一下。在《荀子》里面有这么一小段话,这段话来解释这个字最为恰当,它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堆得多了就变成大山,山大了就有这个云、有山岚了对不对?山岚多了就有雨,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滴一滴的水、一杯一杯的水没什么,积到变成潭的时候、变成洞庭湖这样大的时候,里面就长蛟龙了。这个《荀子》里面这个“积”这个字,“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个“积”,就是《大学》《中庸》里面所谓的“致知”的“致”,跟这边“致中和”那个“致”,这个“致”就是“积”。


慢慢积累,积土成山,不是每天变化土,没有啊,同样的土同样的石头,一直积,同样的东西一直积,积到变山。积水成渊,渊就是潭,要把一滴一滴的水、一杯一杯水积到变成洞庭湖一样,积到变成内海一样那么大,不是整天变材料、变原料、变新鲜事,没有啊,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对吧?然后最后成就那么大的潭、那么大的湖啊。


所以“致中和”,不是每天变个样貌、不是每天求个新鲜、不是每天学个新课程,没有。每天日日夜夜、战战兢兢,所要维护、所要护持,那个“致”就是护持,然后积累很久,积累什么?积累这个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中”的实相;发的时候保持“和”的实相。发的时候还感觉很轻松,感觉气机自然的流动,没有好恶的干涉,叫致中和,天天做这个事情而已啦。


可以有什么好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事情可大了、可大了。天地定位靠什么?靠“中和”。当时老天开天辟地的时候,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悬星挂斗,靠什么?靠“中和”而已。然后天地定位好了之后,地球生了,地球万物要生化,靠什么?还是一样,“中和”。老天不给这个气怎么变化,都不给它好恶的看法,不给它推波助长,完全任其天然。


天地因为有了阴阳气机的中和,所以得到了这个生生化化的生成之理,所以才能够那么精准的、快速的生化出天地跟万物来。那么人的修道也是一样,人,如果能够在自身的气机未动的时候,观照气机未动的实相,已动的时候,观照已动流动的实相,守住这个阴阳二气的泰和,它便能够以大道应有的速度,启动身中非常奇妙的返本造化。


你就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宇宙,你只是守着中、守着和、守着喜怒哀乐发跟未发的实相,气机的静跟动的实相,你这个小太空里面,就能够天地定位,就能够生化万物;你就能够从我们现在的半阴半阳、半清半浊的人身,里面的气慢慢造化,造成纯阳金刚之身、纯阳的法身。这个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修行的工程虽然高深,但是你所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孵化出小鸡,虽然是连科学家也说不通,对不对?但是,母鸡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很简单的,对吧?趴上去就行了。那修成佛虽然是很高深,可是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简单到怎么样?喜怒哀乐未发的实相看清楚,喜怒哀乐已发的时候的泰和保持好,然后,不能够三天五天、不能够三小时五小时、不能够三个月五个月、三年五年,要积,致中和,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没什么新鲜事,也不必要求什么要多少变化,什么谈玄说奇,有没有?通通不必,你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内在的“中”跟“和”造就了金刚的佛。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这个是《中庸》的首章,这一章一开始由“天命”两个字揭露出后文的整个主轴,就是没有身体的、没有形骸的、没有万物之前的,那是什么东西?父母未生我,我是谁呀?有没有?那个才是重点。那先天的命,这个重点被揭露出来,未有形体以前的命。


然后接着用“不睹不闻”,跟“隐微”这些字,让我们知道说知道“天命”这股气呀,其实它是听不到、看不到的,也就是说,其实它是没有形体,不是科学家在化学实验室实验得来的。


然后,接着用“慎独”的这个“独”,把它主轴拉到己所独知的这个自身上或自心上,最后,你还没确定到底是自身还是自心。


最后再用“喜、怒、哀、乐”四个字的发与未发,把它缩小到心头情绪,发动跟未发动,然后让你去感觉,你就可以摸到心头一窍、一方寸的小范围,来下功夫。这个小范围一方寸的福田耕耘得好,那么它的功效可大啦,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做佛、要做魔、要做鬼、要六道轮回,全部就是靠这一方寸里面所耕耘出来的。


这个圣人用字啊,至为精准,前后连贯,没有一句是单独存在的。最一开始的意义在“天命”两个字,而后的串联、慢慢地聚焦,把你要用功的主轴把它点化出来,用没有多少字,没有几字个高深的字,每一个字都是非常平常,却讲了一篇非常非常深的道理,这个意义我们一定要全篇贯穿才可以。意义如果一有偏差,后面第二篇、第三篇,我们解释的主轴那就要差更多,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


所以《中庸》首章非常重要,不可以把它视为断笺残篇来随意解释,不能够其中拿一句话出来单独解释,它必须串联在一块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它的意义非常的圆满、非常的浩瀚,作用非常非常的透彻。不能够单独把一个字拿出来解释的。


好,这个就是《中庸》首章,我们把首章的这个精神先确立。就是无形的一股气,是你的生命、是你的本性、是你的心。验证的时候、用功的时候,就在喜怒哀乐发跟未发的一方寸上面来用工夫,这个主轴先确立之后,第二篇、第三篇到第三十三篇,我们再解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的主旨昭然若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能向日葵

    不想解的到位之极!迄今听讲的最好的老师!感谢分享!

  • 廣韵

    讲的太好了,可惜😭学的太晚了

    夭如也 回复 @廣韵: 我更晚 2024年了

  • 小鱼儿_pv8

    现代中国人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扔了

    听友369903582 回复 @小鱼儿_pv8: 高版本的情绪管理,太好了,感谢老师

  • 听友16962682

    真好啊!国粹

  • 地天泰004

    根本性学问,讲的真好

  • 雪自净

    讲的透彻、理明法透,让我辈能续上道统的正脉,感恩老师的付出与贡献

  • 厚朴_yM

    精华国粹

  • 空空人_q0

    听了好见遍了,说不出什么道理,就是喜欢听,谢谢老师。

  • MJIPOIM

    谢谢张老师,谢谢喜马拉雅。谢谢老祖宗。为华夏子孙感到无比骄傲🙏🙏🙏🙏🙏🙏🙏🙏🙏

  • 1896658dcye

    感恩老师通透精深的讲解🙏🙏🙏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