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感悟:1.这一讲老师对贾雨村作的两首诗做了透彻的分析,从中可以对贾雨村此人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从中的感受是贾雨村虽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在品德上却终究配不上一个“君子”的名号,先说上一讲中他对娇杏起了“色心”(脂评本评价)在这一讲中更是通过他收银子后的细节不难看出他的“势力”,从脂砚斋的批注中也可看出其对贾雨村褒贬不一。2.“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两句点出贾雨村即将发迹,又反映出他内心对做官的渴望,甚妙。看📖写📃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贾雨村对月寓怀的这两首诗,让我看到了一个胸怀大志、意气风发的读书人风范。明老师将其与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所作之诗进行对比,更突出他的勃勃雄心。而甄士隐的一句“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令我颇为动容,这不是一句怜悯之语,而是发自内心的友情邀请。可以说,甄士隐将贾雨村视若好友,不然也不会有“兄宜作速入都”“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之语,但贾雨村“略谢一语,并不介意”的态度着实令人不快,他不辞而别的做法也令人心生愤慨,可怜了甄士隐,好心成了驴肝肺。
日月清晖 回复 @听友209632965: 好心未成驴肝肺,一腔热心付东流。
这一讲主要是对贾雨村这个人物进行描写。从贾雨村在甄士隐家投宿,中秋饮食,到他遇见了那位他心仪的女子以及愿意做出的承诺,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贾雨村的性格特点。 这其中也有提到流水对,犹如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总要经过波折或铺垫,艺术性与流动性均很好,让人赞叹语言的魅力及作者的功底深厚!
日月清晖 回复 @外阁间: 请问是哪位?可否私信我?
“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贾雨村面对甑士隐这样套话回答,除了谦虚,感觉贾雨村有些心机,不坦诚。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如用百姓当比万姓要好。百姓在文学中已经包括大部分的人了,而百姓的含义更有浓厚。万姓与谐音万幸有通这就失了一势,而万姓那也包括了天下至尊的那些人,有点过。志气与野心也就太大了。 甄费,在此遇到了贾雨村,真废啊。 ——Zyb
这一讲为我们展现了两位读书人的不同面孔,都能吟诗作对,一个恭恭敬敬,处处在意他人感受,一个生活困窘,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人资助,一个倾其所有,一个无动于衷。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叹,对“假话”动真情真废!
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是精彩!看那贾雨村,面对甄老先生的丰厚巨额资助,竟只是略谢一语,不以为意;贾雨村走时,又不辞而别,连简简单单的一句告别也不曾说。甄老先生和贾雨村同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甄老先生的君子品格,令人叹息的是,在当时的时代,如此君子也只能成为一个“真废”。
中秋佳节一直是红楼里着重描写的,这是第一个中秋,自然也不例外。但这个中秋却与后面的不大一样,我从这里看到的更多的贾雨村的才,情,何人及此月下愁?
“我有此意,你未提及,未敢唐突扫你的兴致,事已至此,别的不讲,义气二字还识得,路费盘缠交给我,兄弟只顾考个好成绩”。 不辞而别连基本的礼教都不顾了,其人品可见一斑。好一个“以事理为重”!说来说去,不过是书面语言,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连辞别都来说道一下,这贾雨村,当真假人假语!——Zyb
为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表现出贾雨村才思敏捷,自有笔墨,也表现了他是一个深情有情义的人。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玉奁内待时飞。 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渴望受重用的心思。
花随水 回复 @全额剑豪: “未卜三生愿 ” 中“未”不是“为”。“钗于奁内待时飞”“于”不是“玉”
听了这一讲,我对“贾雨村”和“甄士隐”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这个贾雨村,从“钗于奁中待时飞”一句可以看出他的文化水平不低,可人品却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甄士隐老先生一片赤心想要帮助他,常厚宴款待、生怕招待不周,“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而且“当下即命小童进去”,甚至还想写两封荐书让贾雨村带去京中。可贾雨村呢?不但将这些资助视为理所当然,最后连招呼都不打便进京去了。这样的“朋友”怎能不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