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返老还童”,是很多老人的共同心愿,经常用在祝愿上。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老之将至不可违命,想要永保童颜童威,除了靠化妆整容之类,大部分人不能做到。有朋友跟我说,虽然不能还童,但其实童年的元素会永远存在。“元素”?说起来挺新鲜,但我细想其实不无道理。童年是一张最纯净的白纸,在童年心里刻下的印记和痕迹永远也不易变。即使变了也很容易还回来。这是童年这种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
童音不变。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读书长大,都生活在家乡。家乡的语言习惯就深深地定格在幼小的脑海里,刻印在稚嫩的思维中,一辈子都难以改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名句早已深入人心。我离开老家几十年,因为妻子一家人都是老广州,为了融入生活,总是刻意学广州话,也自以为学得八九不离十。谁知道有一回,坐一条小船过渡,刚一开声,船老大就笑着叫“老乡里!”我问他怎么知道我是乡里?他说,话一出口就露馅。我崩溃了,心想“画虎不成反类犬,”学得不像反招笑,干脆就轻轻松松童音依旧罢了。不过也有好处,遇上老乡相聚,说起话来更显亲切,不要被人家误认忘了老本。童音还奇在即便是同一个地方,隔一条村一条街的口音都不同。每个人更是差异很大。几十年没见的老友,一个电话打过去,就听出是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大城市接纳越来越多的各地人,五湖四海的童音汇聚一起,各有风采,有时候觉得像“鸡和鸭讲”,似懂非懂,但更觉和谐友好,乐也融融。
童味依旧。童味和童音一样,仿佛从儿时起,就注进了神经系统,一辈子改不了。有个朋友退休后,随儿子旅居国外,不到年把就闹着回来,说是“好山好水好孤独,好吃好喝没味道”。牛油面包、芝士肉扒,一两顿可以,时间长受不了,还是从小吃惯的老火汤、牛腩粉好,润心润肺,穿肠过肚。我家附近有个很会招揽生意的小店铺,天天吆喝:“童年的滋味!”经不起吆喝,那天我去要了碟布拉肠,一碗牛肉粥,果然脆嫩爽滑,童味十足,享受无比。很多人逢年过节,舟车劳顿、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地赶回老家,首选固然是为了探亲访友,但如果说不同时也为了美美地撮一顿家乡菜,享受一番童年的滋味,那是假的。
童心未泯。有个段子说,人一生的称呼是这样变的:“虾头、小夏、夏科长、夏局长、老夏、夏老、虾头。”的确,童年是一片充满童真童稚童趣的世界,是纯洁无猜、天真无邪、相嬉无忌、快乐无忧、宽阔无边的大海。对骂、打架、恶作剧不断,但却是心灵相通。一走进社会,便难免染上各种颜色和风尘。虽然没有对骂打架和恶作剧,但潜藏在心中的壁垒却非常坚厚。老了后吧,褪去尘色,洗去铅华,童年的记忆会经常浮现脑际,会发现原来童心还未泯。不管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名气大小,一律回归童友。当然,正因为童年是一张白纸,因此,童年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染上了杂色,甚至沾上了恶行,那就不是还童的问题了,而应彻底根治。这又另作别论。
邀一班老童友,操一口老童音,置一桌童味菜,那些个当年叫惯叫熟的“虾头”“猫哥”“奀妹”“傻女”什么的,重新端杯把盏、开怀畅饮,那才真是“返老还童”了。 (曹南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