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局】宋孝宗:丞相用过的酒杯,能洗洗吗?

【宫廷局】宋孝宗:丞相用过的酒杯,能洗洗吗?

00:00
13:38

公元1182年冬天,有一天散了晚朝,宋孝宗把几个臣子留下来,请他们吃一顿御宴,喝点儿小酒,去去寒,暖暖胃,解解乏。这几个臣子当中,有一个是左丞相王淮,还有一个是工部员外郎吴琚。


王淮是浙江金华人,小时候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历任浙江临海县武装部长、西部战区文职参谋、监察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文化部副部长。头衔可真够长的!


五十二岁那年,王淮被宋孝宗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五十六岁那年,王淮从参知政事升任右丞相;五十七岁那年,他又升为左丞相。南宋中后期的制度,左丞相比右丞相高半级,是级别最高、职权最大的宰相,俗称“领班宰相”。


跟在官场上牛气冲天的王淮比,另一个参加御宴的客人——吴琚,他的级别可就差得远了,只是一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所以,吴琚在王淮面前,绝对是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但是,他这个下级的下级的下级,竟然敢当面挑错,把王淮王宰相搞得很难堪。


怎么回事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宋孝宗把王淮和吴琚等人留在宫里吃饭,约定每人要喝十五杯酒,既不能多喝,也不能少喝。


这十五杯酒很正式,有点儿像法国大餐,每喝一杯酒,就换一两道菜,前面的菜撤下去,后面的菜端上来,只要酒是新倒上的,菜也必须是新端上的。在宋朝,这叫做“新肴行新酒”,是最高规格的饭局礼仪。不过,宋朝还有一种饭局礼仪,说起来有点儿不卫生。


假设现在有一桌酒席,王天风、谢玉、扬帆、天帝、张万霖、陈立六个人坐在一起(咳咳,不知道他们是谁的朋友,自己去面壁吧),他们六个人每人跟前都放着一只酒杯,那是自己用的。在桌子中间,还放着一个小小的托盘,托盘上放着一把酒壶,酒壶旁边还有一只酒杯。


这只酒杯的个头比较大,容量比较多,样子比较古雅,可能做成青铜爵的形状,也可能做成莲华瓣的形状,还有可能像一个小碗,但这小碗的一侧有个把儿。像这样的酒杯,就是劝杯,专门用来给人敬酒的。劝杯下面的托盘,叫做劝盘。


假设我是这场饭局的主人,我会从桌子中央的劝盘上拿起酒壶,给大家一一斟满,然后由我带头,所有人都端起自己的酒杯,一口喝完杯中酒,这叫“门杯”。门杯是一场宴会的开幕式,根据主人的心情和大家的酒量,这个开幕式可以喝一杯,也可以连喝三杯。


喝完门杯,我会给大家轮流敬酒。怎么敬呢?我往劝杯里斟酒,斟得满满的,双手端起托盘,托盘上放着劝杯,恭恭敬敬走到客人面前,双手捧起托盘,请客人端起劝杯,一饮而尽。敬完一个客人,我再给劝杯斟满,再端起托盘,再走到下一个客人面前……就这样,每一个客人都要敬到,一个都不能少。


你肯定听出了其中的毛病——主人在给大家敬酒时,用的是同一只劝杯。大家喝酒时,喝的是同一只劝杯里的酒。卫生吗?肯定不卫生。讲究吗?肯定不讲究。不但咱们现代人觉得不讲究,而且有一些宋朝人也觉得不讲究。这其中,就包括前面说的那个工部员外郎吴琚。


那天晚上,大约有七八个官员前来参加宋孝宗的宴会,宋孝宗单独一桌,官员们另坐一桌。宋孝宗的餐桌设在大殿北面最高处,从那里往南走,有一溜红色的台阶,古代叫丹墀。丹墀底下,大殿正中央的位置,是那七八个官员的餐桌。


宋孝宗高高在上,面南背北,一人独享一桌酒菜,身旁躬身站立着几个为他斟酒、倒茶、端菜、撤菜的太监。


官员们坐在底下,都不敢面南背北坐着,都把餐桌北侧正对殿门的首席位置给空了出来,以此表示对宋孝宗的尊重。剩下东边、西边和南边的位置,根据官位高低,大家依次就坐。


王淮是左丞相,大殿里除了宋孝宗,就数他最大,他先朝宋孝宗磕了个头。


王淮:“臣王淮,叩谢陛下赐宴,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他起身,又给宋孝宗鞠了个躬,转身入座。其他官员也磕下头去。

众官员:“臣等叩谢陛下赐宴,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他们也站起来,给宋孝宗集体鞠了个躬,再各自入座。宋孝宗举起自己的酒杯,朝丹墀下面示意。


宋孝宗:诸位爱卿,近来政务繁忙,你们办事勤劳,助朕协理天下,于社稷有功,来,陪寡人饮了此杯。


于是,王淮带头,大家一起喝了门杯。门杯喝完,宋孝宗让一名太监走下丹墀,给王淮等人敬酒。那太监拿起酒壶,将劝杯斟满,放在托盘上,再端起托盘,先敬王淮。


王淮五十七岁的年纪,按古人年龄,已算是年迈苍苍。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捧起劝杯,慢慢地喝了下去。那劝杯很大,至少装了三两酒,他喝了好几口才喝完。然后呢?王淮又颤颤巍巍地把劝杯放回到托盘里。


王淮捧起劝杯的时候,酒是满的。再放回去,酒空了,但那劝杯里却多了一点点别的东西。什么东西呢?注意,前方高能。是他老人家的鼻涕。原来啊,王淮年纪高大,抵抗力差,大冷天里上早朝,上完早朝又去政事堂值班,值完班又上晚朝,又是冻又是累,他感冒了。


不过,敬酒的太监和其他官员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宋孝宗高高坐在丹墀上,当然就更加注意不到了。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那就是吴琚。


吴琚眼瞅着太监继续敬酒,其他官员轮流喝完,他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因为,马上就轮到他来喝劝杯里的酒了。吴琚官职最小,所以太监最后一个敬他,他端起劝杯,脸憋得通红,犹豫了半天,最终也没喝。


宋孝宗远远瞧见吴琚憋红的脸,很关心地问道。


宋孝宗:小吴,今天是否不胜酒力?这宴席才刚开始,没见你喝多少酒啊!


吴琚一狠心,说了实话:启禀陛下,微臣不敢欺君,微臣刚才看见,王丞相的鼻涕流进了劝杯,故此不敢饮酒。


宋孝宗哈哈大笑,王淮又羞又愧,别的官员估计都在心里暗骂:“这个老吴真是太损,你要么早说,要么就别说,我们都喝了你才说出来,这不是让王丞相丢人吗?这不是让我们恶心吗?”


宋孝宗一边笑着安慰大家,一边让太监去刷洗劝杯,并且下了一道特旨。

宋孝宗:往日赐宴群臣,例无涤爵之礼,自今以降,劝盏须涤,钦此。


把这道旨意翻成大白话,意思就是说,朕过去赐百官喝酒,向来没有让太监洗过劝杯,这是朕的过错,从今天开始,劝杯要经常清洗,每敬一次,就要洗一次,保证诸位爱卿都能喝到干净的酒。


宋朝史料里记载南宋礼仪,有五个字的描述:“涤爵自淮始。”不过,这个描述其实并不准确,大型宴会清洗劝杯,应该是从工部员外郎吴琚开始的。


我甚至还认为,那天宴席上瞧见劝杯不干净的官员,很可能不止吴琚一个人,但是别的官员可能不想让左丞相王淮难堪,将来被王淮穿小鞋,所以宁可喝不干净的酒,也不愿说明真相。


可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吴琚敢说明真相呢?其实,这个吴琚虽然官职不大,来头却不小。他是皇太后的亲侄子、宋孝宗年轻时的好朋友,有宋孝宗和老太后撑腰,吴琚有底气,自然不怕王淮给他穿小鞋。不然这杯酒,他再不愿意,估计也不能不喝。


但是,吴琚有一点做得确实不对,他不该等到所有人都喝过酒了才指出来。这样做,确实有点儿不厚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喵Rrrrrrrrr

    王天风、谢玉、扬帆、天帝、张万霖、陈立、白二宝、王柏林、刘漠沙、宁采臣、肖云天、元武、沈辉、连忠、何勇、袁局长、周三寿、赵东初、萧思温、骆玉鼎、陆鑫、卢伟, 请问还坐得下吗?

    杜杜今天高兴了吗 回复 @喵Rrrrrrrrr: 现在又多了一个张成啦!哈哈

  • 95k8tpuuyscr797y6ufl

    哈哈哈哈王天风、谢玉、杨帆……一起喝酒,真能搞啊😄

  • 榛果糖

    这场面尴尬无比呀

    榛果糖 回复 @榛果糖: 我都可以想象到那种画面了

  • 怪怪猫_

    袖子一掩,毛巾上一倒,不一定全都喝进肚子里呀。现代人会做假,古代人就不会吗?

  • 睡在屋顶上的猫_i2

    感觉挺讲究的,反正都是你嘛!刘老师

  • 美酒鉴赏师_亚索

    六个人里王天风是伪装者里刘奕君扮演的军统高官,谢玉是琅琊榜里的宁国侯,也是刘奕君扮演的。后面四个估计也是的吧

    ________十七 回复 @美酒鉴赏师_亚索: 杨帆是《外科风云》里面的。其他两个没看过,但肯定都是他。

  • 潦草_逍遥

    失散多年的六胞胎

  • 吃不完的花枝丸呀

    应该再来个老欧

  • 圣戍

    为什么没有我周渠(老师偏心)

  • 听友212473915

    哈哈,这六位肯定面面相觑,前世今生喜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