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尚书》由来

003《尚书》由来

00:00
16:28

记录孔安国当时奉帝命来著《尚书》,坊间搜罗有关《尚书》。介绍孔氏先人壁里有藏25篇如何被挖掘,及伏生壁里藏的29篇如何保存。并将其内容互相考证,订正之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尚书》的版本。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尧典》,《益稷》合於《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於《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殚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据《十三经注疏》本)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那么刚好呢这个孝文帝呀希望能够找能够讲《尚书》的人、讲这个三皇五帝的经论的人,那么在济南呢有一个姓伏的人,那个伏生,这个古代学儒家的都叫做生啦,那么他的名字叫做胜,胜利的胜。姓伏名胜。他是秦二世的博士,那古代当博士都是要真的满腹才学当博士啦啊。

当时他年过90了,然后呢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啊,这个伏生就也在他的家的家壁里面把书给藏进去,大家怎么都喜欢藏在家壁,然后呢这个烽火就起了这个秦朝一乱,然后汉朝起兵了,对不对。烽火一起他就流亡了,等到汉朝得天下的时候,孝文帝开始要找能够讲《尚书》的,他就赶回去他的故居呀去挖开墙壁找尚书啊,可是因为这个埋的技术不是很好哦,所以呢就残破了数十篇,最后呢就剩下29篇,各位这个《尚书》本来是100篇的。结果就剩下29篇,然后他就以仅存的29篇在齐国、鲁国之间呢在那边开私塾在那边专讲这个《尚书》,然后不是这个孝文帝就请人在坊间索求嘛,对不对?就请了这个他的大臣呢本来要招他去宫里面来讲,把那个文送上去,但是他已经90岁了,对不对?已经老到不适合走了,所以这个孝文帝就招了太常,一个臣啦,叫做这个晁错的,然后呢当面去请益他,那因为这个伏生他教这个《尚书》教很久了,已经教了很多年了嘛,所以他念那个文章念到非常的熟啊,到90岁的时候,晁错去见他的时候,他没有拿经文呢就直接口授给他了,各位,你看这个多熟啊。熟到不能再熟了,直接念念文字给他这样子啊。

所以“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所以20余篇就是因为不满30篇啦,所以就写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因为呢这是属于上古三皇五帝的书,所以呢这个时候开始叫它叫《尚书》,也就是说这个之前以前就不叫《尚书》了,就是书这样,那么到这个时候呢已经剩下二十几篇,所以呢百篇的义理呢世上就再也没有重现过了。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到这个鲁共王,这个汉景帝的这个儿子,名字叫做余,然后他被汉景帝封在鲁,在鲁地为王,那么死的时候,他的谥号叫做恭,所以鲁贡王,就是一个封在鲁地的,它刚好是孔子的地方,那他所住的这个房子刚好在孔子的故居的隔壁,他这个人呢好治宫室,就是喜欢盖很漂亮的房子,那盖盖盖盖到不够了,那就想办法把隔壁残破的房子拆了,就是拆孔子后代的房子啦,刚刚不是讲子襄,不是把这个文章藏在壁里面嘛。孔子的第八代嘛,然后呢拆拆拆就拆到他的了.

“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都是古文,那个弯来弯去的文都是蝌蚪文,那他在敲他们的房子的时候呢,就从这个壁里面呢就敲出了夏商周的这个书,就是我们说的《尚书》哦,三皇五帝的,还有呢说明那个书的叫做传,还有呢《论语》、还有《孝经》,这个时候《论语》也跑出来了,《孝经》也跑出来,然后呢可惜呢是写的都是这个蝌蚪文字,所以要感谢这个鲁共王,这么好治宫室,结果把这个这么多的圣经给打出来了。

“王又升孔子堂。”,然后呢他打打打打到已经破了这个壁,拿到书了哦。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扩建要很大嘛,就是从房子的边角又一直打一直打打到升堂了哦,等于人家的正厅都打进去了。

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诶,这个时候神机显现呐,他一直打打打到书出来之后还要再往前打的时候哇,他就听到诶又没有人在奏音乐,怎么有金石丝竹音乐的天乐的声音呢?各位,孔子他是提倡礼乐的,对不对?然后呢就给他了一个神机显现。然后他显现也不是说“你还敢打吗?哈哈,晚上你会睡不着哦,他没有这样讲。文人就是文人啦,要是我我一定叱喝他一声。然后让他倒退三步。孔子不是这样,孔子是文人,提倡礼乐,他就显现“金石丝竹之音”,结果呢他一听这么明白呀,这个声音这么清楚啊,这旁边又没有人在演奏啊!哎,果真圣人的房子有神机,不知道要启示我什么?不能再打了,所以“乃不坏宅”,就不再打了,并且呢把他墙壁拿来的书,赶快去找姓孔的,对不对?这是原来是你们的旧宅,因为兵荒马乱不都跑光了吗?找出他们的孔子的子孙,把书原封不动还给他们!

蝌蚪文废已久。”但是这个蝌蚪文大家看不懂啊,因为废了很久啦。“时人无能知者。”当时的人已经都看不懂了。“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好,然后怎么办呢?因为蝌蚪文大家看不懂啊,但是他这里呢有很多篇,可是当时伏生是不是留下很多篇,他用伏生的那一个是当时大家看得懂的文回来考证我原来这一些也有一些跟伏生是是重叠的,那就可以往回推说,这个蝌蚪文大略什么字代表什么意思,对不对?诶,就追出了一部分蝌蚪文的意思,等到了解了一部分蝌蚪文,再去看其他浮生那一边所没有的篇幅的时候又可以解开一部分,对不对?那当然也有一些是解不开的。

好,然后呢“为隶古定”。就用隶书写成古文啦,“更以竹简写之”,等到了了解了之后又用竹简呢赶快把它刻下来,“增多伏生二十五篇”,诶,结果之后得到的呢现在比浮生还多25篇,那总共加起来啦就是54篇了,伏生有29篇。

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那个陶念yáo),《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也就是说伏生啦又整理这些经典呢多出了四篇。“并序”,加上原有的序,原来的29篇里面呢就里面还有一篇的序,“凡五十九篇”,所以呢现在加一下,五十四加上这个四篇加一篇的序,总共就59篇,哈。

为四十六卷”,总共分成有46卷,“其余皆错乱磨灭,弗可复知”,那不是说尚书本来上古有百篇嘛,对不对?还有太多还是解不出来的,然后还有这个竹卷错乱的等等,还有字辨别不出来等等。“弗可复知”,实在是无法再知道。

“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然后呢就把这个原文呢这个送给这个当朝的人,等待后来如果还有这个知识更广博的人,看看能不能能考定得出来。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那这个就是孔安国他自己讲,他说我奉汉帝之命,要为59篇来做注解,那个“传”就是注解,所以说“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殚思”,“殚”就是深度的意思。所以呢他就开始呢仔细仔细的琢磨精思啊。“博考经籍,采摭[zhí]群言(讲师读书)”,那个摭就是摘取的意思,采也是摘取,就是从各种群书里面去收集只字片语,跟这个《尚书》有关的。“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这个“约文申义”就是让文字更简单,而让义理更明白,不是广布,“敷畅厥旨”就是把这个当初的这个义理呀再把它给表露出来,“庶几有补于将来”,希望对将来后世的学人想要知道这个三皇五帝,这个中华文化的龙骨啊,那就有迹可循。

因为这个书为什么重要?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位,中华文化是谁的文化?就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夏商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思想中而来,对不对呀?孔子是述而不作,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就是孔子的文化,其实不对,孔子他自己都讲他是述而不作。述,就是讲述的述;只是更加注解,让它明白;“而不作”,他是没有办法创作,为什么?因为三皇五帝已经讲完整了,你只能够再去申论它表述它而已。就这中华文化,黄种人的文化,龙的文化是什么文化?伏羲的文化,神农皇帝的文化。现在就在这一部《尚书》里面,可惜100篇里面呢现在破损残缺有没有,到现在呢所剩无几。所剩无几,但是我们还可以抓到那个龙爪,有没有?抓到几个鳞片,哦。我们还可以约略看出那个龙的形状,所以你想恢复中华文化你要从哪里开始啦?你就要从这个骨干你才知道说中国人的思想是什么?华人的思想是什么?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说书嘛都有序,对不对?序就是呢把这个作者之意简单的表露出来,“昭然义见”,哈,让书的义理呢很简单的呢,一小段的文字呢就彰显无疑了。“宜相附近”,既然是表露义理的,那么那个序呢假设说总体有五十八篇,五十八篇,你把那个序的时候把58篇特色都写好,那这样子呢看是看不懂的,“宜相附近”就是说讲到该篇的特色,那那一段话应该附在该篇的前面,对不对?这样对读者是比较有益,“故引之各冠其篇首”,所以他就把这个当时的序拆开,把指向某一篇的那段言论,就放在那一篇的篇首,“定五十八篇”。所以本来加上序不就变成五十九篇了吗?现在把那一篇序又分散成各篇序了,不是又回到五十八篇了吗?对不对?序还是有序,但是呢就不另外独立一篇。

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这个是很可悲的事情,你知道吗?他不是受这个汉帝之命要注解这个尚书吗,对不对?“既毕”就是注解好了,结果注解好了,刚好碰到汉朝这个皇宫里面有“巫蛊事”,什么叫“巫蛊事”?我要讲一下,汉武帝的末年啦,非常相信鬼神,非常崇信巫术,那么就有一个这样的奸人呢,叫做江充,借汉武帝崇尚巫术,喜欢问神问鬼就对啦,疑神疑鬼,给他(12:08,zhang),那么他想要害太子,他就在太子宫里面先埋一个铜人,然后就告诉这个汉武帝——人已经很老了嘛,哈,然后就跟他讲说,太子宫啊冲出一股蛊气来呀,有个邪气在那里作祟,诶,结果呢,汉武帝相信了,就叫那个江充说你去想办法,结果江充就带着人呢到太子宫里面呢,挖出了那一具铜人,各位这铜人谁埋的,就他自己埋的,他准备要来害这个太子,太子知道说江充这个做法就是为了要害他,所以呢,就先下手为强。把这个姜宗给杀了,把姜冲杀了之后,事情就大条啦。这个汉武帝不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现在认为太子在造反,而且江充是这个忠臣被害了,结果呢就发兵攻打太子,那太子当然跟他战了啊,就变成父子相战,战了之后太子就败了,败了就出走,然后呢就投湖自杀,所以“会国有巫蛊事”啊,就是指这件事情啦,这个汉朝的皇宫里面,因为这个巫蛊事不就大乱一场了吗?当时这个汉武帝不是叫这个孔安国注这个尚书嘛,结果呢也没有机会再招他进宫来问他好不好,但是他已经写好了。

哦,所以“用不复以闻”呐,他说做成的传却无法奏成上文呐,已经写好了,却没办法上文,他如果能够做成上文就很好,他就这个学生可以教历代的帝王,对不对?绝得没机会就自己放着啦。又开始乱,皇宫又开始乱了嘛,等到这个汉武帝死了,下一个又上来,下一个上来他已经不注重《尚书》了呀,对不?对对,这个事情就“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这也是天意呀,好。万一往上送他又卡在那里下不来说不定,对不对?就只好把这个已经著好的这一份就能够在民间好好流传,他就传给这个后代的子孙,然后呢可以教学,这个呢就变成现在呢市面上有这个《尚书》可闻了的原因哈。

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如果有任何这个好古博雅的君子想要跟我一样要追寻三皇五帝,到底他们的法是什么?那我是不会有所隐藏的,那并且届时也可以借这些好古博雅的君子,使这个《尚书》呢得以再度的发扬,这一段呢就是孔安国他当时奉帝命要来著尚书,所以他不敢轻视这个事情,便在坊间开始搜罗所有有关尚书的事,然后呢偏偏考证加上他的先人刚好壁里也有藏,加上伏生他壁里也有藏,都有所收获,对不对?互相考证订正之后呢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尚书》的版本,当然现在的《尚书》版本还有颇多争议之处,那是没有关系,各位,如果真的要研究《尚书》,因为市面上的作家啦,多半都是一些学校里面的教授所做的,对不对?那么他们各有取义啦,啊。不过如果我们要研究古文,我比较偏向于各位呀,直接向古文取经就可以了。比如说有《尚书正义》、十三经有十三经正义,都是当时历代历朝的皇帝为了重视儒学,而请他们的博士开始考证订正所留下的。正义就是正当的正、道义的义。好,各位网上也会搜寻得到,那么这个正义里面的有关历史的一些补述啊,这个比较确切,但现在的这个教授的考证常常往往容易偏颇,有这个缺点,好吧?我们就讲到这儿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59990qduh

    文化传承,台湾比大陆要有底蕴。吉劭居老师的论语也很有内涵。瘟疫之后真希望能有所进步,不要只想着经济增长,中国古文化才是真正的魂。

  • qyyfft6sf7qdffy6u5le

    讲得比内地专家好

  • 逍遥练勇

    说明台湾老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值得鼓励

  • 1319765eqqs

    为往圣继绝学,大赞

  • ZXHY_Liu

    以前四书五经只是很模糊的概念,原来尚书的来历这么惊人

  • 谢莹露

  • 谷王山主

    书通二酉,也是福胜藏书的传说。

  • 赖建武2018

    关于伏生的事情,原文是“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意思应该不是老师说夹壁藏书,保养不好,剩余二十九篇,而是“伏生口以传受而成”。此前我没有看到过伏生有藏书的记录,基本都是说伏生记忆好,二十馀篇均是靠记忆,传授给一位有名的人,我忘了姓名,只记得是汉皇帝特意派去,向伏生学习的。以上浅陋之言,见笑了。

    赖建武2018 回复 @赖建武2018: 藏书那个应该是孔子故宅,好像是汉武帝的兄弟鲁王,想扩建自己的宫殿,侵占到孔子故居,在其墙缝中发现了很多古籍,包括《尚书》。

  • 王佳彬_hr

    老师讲的好不好不知道,但口音有点重,不太听的懂。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