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咸丰这一辈子,到底都干了些啥?

50 咸丰这一辈子,到底都干了些啥?

00:00
26:04

【背景】


用带有些宿命论色彩的话讲,人活一世,在这个世间,都一定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如果命好的话,能够找到它、占有它,这就是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相反地,如果位置无法发挥出人的才能,那么人生就会变得很难受、很憋屈。但是这还不是一个人最痛苦的事情。比没有发挥空间更痛苦的,是被按在自己能力不济,但又无法轻易离开的位子上,这叫“德不配位”。倘若这个人能看得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心理上可能还过得去;如果他偏偏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想要在这个位置上证明自我的话,那么不光自己会备受折磨,连带着和他有关的人,也免不了跟着倒霉。


我说的这些话,并没有跑题。这种最痛苦的人生状态,正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人——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在位十一年生涯最贴切的写照。当年他的父亲道光皇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曾经犹豫不决了好一阵子,因为这个奕詝虽然在皇子里年龄最大,又是嫡出,可他压根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没什么才干不说,腿脚还有问题。而他的六弟奕䜣,不光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还能文能武,打小就被道光喜欢。


【正文】


乍一看,奕詝在皇位的争夺当中,应该说是毫无优势的,那为什么道光最终还是选择了他来继承皇位呢?


这就要说到奕詝的老师杜受田了。在道光十六年的时候,杜受田被选为奕詝的师傅,进宫教他读书。因为他家世代书香,本人又是个大儒,所以道光对他很是信任,后来还把他擢升为上书房的总师傅。在宫里待的时间长了,这杜受田就看出来,道光在立储问题上犹豫的根源,正是中国皇家自古以来都要面临的“立长还是立贤”的难题:奕詝岁数最大,在朝臣当中的风评不错,立他继位完全符合政治稳定的需要;可是奕䜣的文才、武功,都比奕詝要好出一大截。因为满清皇家从规矩上讲,不论是嫡出还是庶出,也不论排行老几,谁的能力最强,谁就有资格继承大统,所以客观来看,奕䜣才是最适合继位的人选。


杜受田负责教奕詝读书,他当然也清楚自己这个学生到底几斤几两,但是他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还是希望奕詝能够成为太子。既然堂堂正正和奕䜣较量不是对手,杜受田就给奕詝出主意,让他剑走偏锋,在道光面前展现自己的仁爱和孝顺,以此来讨道光的欢心。


《清史稿》记载说,有一天,道光带着皇子们去打猎,杜受田知道奕詝在骑射功夫上不如奕䜣,所以就让他干脆什么都不打,以此来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到了当天,道光眼看奕䜣打了一堆猎物,而奕詝却两手空空,于是就问他怎么回事。这时候奕詝回答说,因为现在是春天,是万物繁衍生息的时节,我不忍心伤害这些生命,而且我不希望通过较量打猎本领的方式,和弟弟们竞争,免得伤了我们兄弟之间的和气。


说实话,这个回答其实水分很大。皇上带你们出来打猎,这是皇家年年都要做的事情,怎么你早忍心、晚忍心,偏偏到了皇上在立储问题上犹疑不定的时候,你就不忍心了呢?这不就是在作秀吗?可是道光还偏偏就吃这一套!听完奕詝的回答后,道光非常高兴,认为奕詝“是真有君子之度也”,在心里给他加了分。杜受田、奕詝师徒两人一看这招靠谱,于是干脆就一直用了下去,最终就靠这种带有投机取巧色彩的方法,赢得了道光的认可。


咸丰即位后,为了回报他的恩师,一连串地给杜受田加官进爵。封他为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书、迁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但是对于位极人臣的杜受田而言,这些还不是他的人生理想。对儒家思想深信不疑的他,接下来想要做的,是和他的学生咸丰一起,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


为此,他鼓励咸丰广开言路,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同时保荐了因鸦片战争而被革职的林则徐,和已经退休的老臣周天爵。但是这两位一个在上任的路上病逝,另一个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无功而返,给想要“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咸丰师徒浇了盆冷水。


尽管如此,彼时的咸丰,还是对他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充满了信心的。为了重振朝纲,他罢免了在道光朝权倾朝野的奸臣穆彰阿,并清除了朝中一批碌碌无为的大臣。他和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一样,认为自己治国的经是好经,之所以不灵,全都是因为底下的和尚不好好念。结果呢?不用我说您也知道,在他统治的时候,不但半壁江山被太平天国占据,英法联军还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入北京,将圆明园等地付之一炬——说来惭愧,这就是咸丰对历史最大的“贡献”。

 

咱们有一说一,到了咸丰这时候,清朝的官吏队伍里,能办实事的人,确实是不多了。但是像咸丰这样,执政十一年,基本上把朝廷里的烂人挨个用一遍的,也真是不容易。正是因为他的用人不当,清朝当时本就风雨飘摇的统治,到他死的时候,已然是摇摇欲坠。


刚才咱们提到的,咸丰的老师杜受田,从治国理政的层面来讲,其实也应当被归在这“烂人”的名单里。虽然他的学问很好,是当世大儒,但是在治国方面,这位帝师真的是一窍不通!咸丰刚一继位,杜受田就给咸丰出了一套又一套的主意,但是说来说去,总归跳不出儒家经典的那个圈子。而他的学生咸丰皇帝,又不是个聪明人,出于对老师的绝对信任,所有杜受田提的点子都被照单全收。可是他们就没想过,大清的江山为什么会烂成这个样子?根源真的是贪官和刁民吗?大清的制度和体系本身,难道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当然了,杜受田、咸丰师徒眼界狭隘,也有时代的原因。这些个话,放到现在来讲,谁都能说,谁也都能懂,可是在清朝,祖宗之法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孔圣人的学说,也是毋庸置疑的真理。甭管底下人是不是真这么想,起码咸丰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所以他在用人的时候,也很看重这个人是不是尊重传统,奉祖宗之法为圭臬。这么一来,被他重用的人,要么是只会皓首穷经的酸子,要么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骗子了。前者还好说,虽然无能,但也不至于做什么太大的恶事,可这后者嘛,遇到大事的时候,就免不了要捅大篓子了。


著名的卖国贼耆英,就是后者当中的典型代表。他是满清的宗室大臣,在道光朝的时候很受重用,曾经和另一个宗室伊里布一道,跟英国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按说这对清朝而言,应该是个奇耻大辱,耆英虽然只是个签字的代表,有了这么不光彩的事迹,朝廷也应当不再重用他才是。可是道光显然没这么想,反而觉得他是处理“夷务”的专家,任由他先后跟英国、美国、法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说道光是傻子,不知道耆英在卖国吗?当然不是。因为耆英当时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洋人提的条件,他基本上照单全收,反过头在朝廷那边,他却打马虎眼,能瞒着的就瞒着,鼓吹自己在洋人面前展现了天朝的国威,以求两面讨好——反正条约从签订到见成效,总要过一段时间,到那时候,他耆英早就拍拍屁股,不知道调到哪里去了!这些黑锅有接他班的人顶着,轮不到他来背。


咸丰刚继位的时候,对耆英的行为便有所耳闻,对于他在洋人面前唯唯诺诺的态度,也很不满意。于是,咸丰借着清理穆彰阿的机会,捎带脚就把耆英也一并处罚了。可到了1858年,英、法、俄、美四国集结军舰,攻陷了天津的大沽口,以进攻北京作为要挟,向清朝索取更大的利益时,病急乱投医的咸丰,居然想起了耆英当年的“光辉事迹”,认为他和英国人、法国人的交情不错,在谈判桌上唱红脸的话,应该能像当年一样,把洋人就这么糊弄回去!


没曾想,人家英法联军之前攻陷广州城的时候,在两广总督署翻阅到了耆英在任时的档案,已经知道他是个大骗子了。结果这两国的使者非但不见耆英,还派了两名翻译,拿着档案对耆英是一顿臭骂。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臣,眼看谈判就要毁在自己的手里,干脆擅离职守,跑回北京去了。


搞砸了咸丰的如意算盘,耆英当然是落不了好的。和洋人签完《天津条约》之后,咸丰就把这一肚子气都撒在了耆英身上,下旨让他自尽。虽说耆英的死是咎由自取,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根源还是因为清朝的国力不济,面对殖民者的讹诈只能退让。至于这次谈判的事情,又不是他争着抢着要去的,若不是咸丰觉得洋人好糊弄,怎么会想出派耆英去“拉关系”的昏招?在专制集权的政治体系下,最有问题的,不正是作为最高领袖的咸丰本人吗?要不是他用人不当,在他统治期间,清朝又怎么会丢掉半壁江山,甚至连首都都被人攻陷呢?


讽刺的是,也许是上天觉得清朝命不该绝,眼看着咸丰的瞎操作要葬送大清江山的时候,派下来几个能人,来帮他挽救局势。只不过,这些人要么来的时机不对,要么干脆没被咸丰瞧上眼——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在其内。


以其中最出名的曾国藩为例,他在道光朝从踏入仕途开始,就顺风顺水,十年七次升官,做到了朝廷的二品大员,堪称是“火箭式提拔”。但咸丰登基后,因为曾国藩是穆彰阿的门生,加上他在给咸丰建言献策时用力过猛,直接指出了咸丰吹毛求疵、刚愎自用的毛病,所以招致了咸丰的不满。恰好这个时候曾国藩的母亲病故了,于是他便得到批准,回湖南老家守孝丁忧。


曾国藩在老家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了咸丰的谕旨,让他帮助湖南巡抚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天国。这个命令看似是重用曾国藩,实际上只不过是咸丰的又一次“临时抱佛脚”之举。他也没指望曾国藩能帮上什么忙,纯粹是看太平军要攻打武昌了,两湖地区兵力不足,能凑一点儿是一点儿。没曾想,曾国藩后来不但帮清朝稳住了局面,还打造出了晚清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湘军。按理说,曾国藩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咸丰高兴还来不及,应当升他的官才是,可咸丰却翻脸不认人,反过头来担心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会尾大不掉,动摇清朝的统治了!结果,曾国藩非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被拿掉了之前给他的湖北巡抚头衔,只落了个兵部侍郎的名头。


如此一来,曾国藩在当地的指挥也就玩不转了,再加上地方官员的掣肘和倾轧,不光曾国藩的部队屡战屡败,连一度转危为安的华中军情也再度告急。眼看着身边那些资历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官员纷纷被提拔,曾国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再一次上书咸丰,请求朝廷给他实权,让他能够放开手脚,统领地方军政。然而,咸丰这一次不光没答应曾国藩,还觉得他是在坐地起价,索性一并把他兵部侍郎的头衔也拿掉了——放着当时唯一能用的人不用,咸丰这不是糊涂,还能是什么?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到了1860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歼灭后,手中再无可用之兵的咸丰,终于肯给曾国藩加官进爵了。得亏曾国藩骨子里是个忠臣,不然换别人被咸丰这么折腾一圈,眼看着大清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不想造反,起码也不会再给满清卖命了。

总而言之,用的人不对,对的人不用——这就是对咸丰执政生涯最贴切的概述。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您继续收听《清代皇陵秘闻录》,探索皇陵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凤娱有声

    50集已修订 欢迎各位收听

  • 淑女701217

    咸丰帝没有钱修陵,慈禧一天600万的巨额消费,慈禧墓的奢侈,钱从哪里来啊

  • 欧阳青禾

    非常非常精彩,声音和内容俱佳的优秀节目。

  • 听友288551079

    好听

  • 凤娱有声

    单数集为李寅老师的专业解读、双数集为艾宝良老师携众配音老师给各位带来的历史剧演绎。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在简介最下方—点击我要评论,期待您的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