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个结婚的好日子
老北京民间有句谚语,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意思就是说从进了腊月,到年三十儿以前这个时间段是结婚的好日子。
相当于现在说的金九银十,各家各户都扎堆结婚办喜事。所以过去还有个说法,形容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又娶媳妇又过年。
传统上来说,中国人结婚最理想的时间段就是腊月。因为古代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种地的人占多数。春夏秋三季正是农忙的时候,地里的活儿特别多,谁也顾不上结婚。
非得等到入冬以后,地里的庄稼都收回来了,越冬的冬小麦也种下去了,这才能腾出手来操办结婚的事。过去的城里人不种地,差不多也都是按这个规矩来,腊月结婚。
直到80年代以前,中国老百姓,家家户户多数都没有电冰箱。结婚这种事对新郎、新娘来说,那是一辈子的大事。可是对咱们这帮看热闹儿的来说,最主要的活动项目,就是结婚当天吃席。
结婚吃席动不动就是上百人,那点菜要是当天现做根本来不及,都得提前预备。等到正日子,稍微回回锅儿加加热,立马儿就能上桌。
以前的老百姓家里没有电冰箱,要是三伏天结婚,提前两三天就预备菜存着,结婚当天再吃,非吃出人命来不可。
筒子楼:最早的单身公寓
30多年以前,比我大个一二十岁的那拨人结婚,跟现在最不一样的地方,好像就是没有婚房这么个概念。
眼下青年男女谈恋爱,女青年同意确定关系的前提条件,最起码的要求男方得有房,有车,有存款。那时候只要有工作有单位,好多问题单位其实都能给解决。
筒子楼,好多七八十年代结婚的朋友,刚成家的时候住的可能都是这种房。不少80后、90后的童年,也都是在筒子楼里边度过的。
筒子楼从根上说,是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单位宿舍楼,当时的说法叫赫鲁晓夫楼。那时候盖这种楼,纯就是为了过渡一下,专门给刚分到单位的年轻单身汉住。
筒子楼的设计理念就是单身公寓,没考虑过开火做饭的问题。您看10多年前特别火的电视剧《金婚》,佟志和文丽结婚以后,那不就是住筒子楼,每天在公共厨房做饭。
筒子楼里边的公共厨房,跟咱们之前聊过的公共厕所一样,也算过去老百姓特别重要的一个社交场所,那里边的人际关系挺微妙。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筒子楼里边的邻居,那也是五行八作,一个人一个脾气。赶上有那实诚人,今儿我们家炖鱼给你端一碗,明儿我们家包饺子给你端一盘。谁家要是赶上点大事小情,周围的邻居都能帮着搭把手。
这种人情味儿,眼下那种现代化小区,单元房里边轻易还体会不着。我就觉得,筒子楼可能是最接近以前胡同大杂院,张家长李家短,锅碗瓢盆那种生活韵味的地方。
30年前,骑自行车结婚算是潮流
90年代初那会,中国人结婚开始讲究必须得有婚车,还得在外头包饭店办酒席。那时候奔驰、宝马这类豪车,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90年代再往前,七八十年代那会儿,结婚能坐小汽车的都不是普通人。当时流行的是骑自行车结婚。条件好的新郎、新娘一人一辆,条件差点的就一辆车,那就是新郎骑车,新娘坐在自行车后架子上。
前些年《非诚勿扰》有句传得特别火的话,说是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就是80年代那会儿留下来的。
那时候小孩有项特别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赶上谁家结婚娶媳妇,堵着人家大门口看新娘子,不让人家进门儿。
娘家人看不过去帮着解围,就得从兜里掏出来一大把喜糖,哗啦往地上一撒。小孩一窝蜂全忙着抢喜糖,也就顾不上看新娘子了。
说相声的为证,我们结婚了
90年代以后,结婚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我记得90年代末好像流行过一阵旅行结婚,都是跟老外学的,结婚不办事,不收份子,不通知亲友,俩人儿领完了证出去旅个游就算结婚了。
我们相声行里,帮人家主持婚礼当司仪,也算挣外块的一个门道儿。眼下婚庆公司好多专业的婚礼司仪,您要是跟他好好盘盘,原先没准儿都是有师傅、有传授的相声演员。
洋人去教堂结婚,神父都得问小夫妻俩4句话,您只要看过两部外国电影,基本都会说。现在好多年轻人跟酒店办事,不去教堂也愿意找这个仪式感,特意安排司仪也按神父那套路问。
人家洋人结婚,神父代表上帝问这4句话,那叫在上帝面前发誓,上帝为证。可是土生土长的俩中国人结婚,非得找个说相声的问这4句话,总不能是代表相声行的祖师爷东方朔吧。
到底啥是不文明结婚?
甭管婚礼的流行趋势怎么变,过去100多年中国人结婚,差不多都是按洋人的路数来。这套结婚的路数,当年有个说法叫文明结婚,最早是清朝光绪末年,东南沿海那边先流行起来的。
洋人玩的那套叫文明结婚,那什么叫不文明结婚呢?说起来也简单,直接听侯宝林大师的《婚姻与迷信》就成,那段相声里边说的就是全套的不文明结婚。
侯宝林大师当年说这段相声,意思是想告诉大伙,传统的结婚习俗不好,得移风易俗。这也算特定时代的一种社会风气。最近这些年,大伙的观念变了,好多传统的老东西,又都给翻腾出来了。
前两个月,我就亲眼跟北京大街上见过整个按侯宝林大师相声里边那套规矩来的迎亲队伍。用我们相声的话说,那真是金瓜钺斧朝天镫,鹰鼓鹰幡鹰罩鹰。
教子胡同,100年前的婚庆服务一条街
说起新娘子坐花轿,我就想起郭老师说过的一段单口《教子胡同》。故事说的是清朝末年,北京南城,老宣武区牛街那边,住着个姓王的寡妇,带着个儿子叫小宝。
王寡妇年纪轻轻没了爷们儿,就剩下儿子这么一个指望,把小宝儿溺爱得那就叫没边了。
老北京有句俗话,偏疼的果子不上色。意思就是说,家里的小孩,越是宠着惯着,没准儿就越不成器。
叫小宝这孩子就是这么个德行,长到十几岁以后开始拦路抢劫,杀人越货。后来让官府给逮着,直接拉到牛街东边菜市口,咔嚓一刀人头落地。
王寡妇眼看儿子没了,这辈子彻底没指望了,当场也就一脑袋撞在石头上碰死了。牛街那片儿的老百姓觉得这事儿挺有教育意义,就给这母子俩当年住的那条胡同起了个名,叫教子胡同。
教子胡同这地方眼下还在,就在特别有名的北京法源寺边上,胡同里边有不少卖清真小吃,挺不错。
要说起来“教子胡同”这4个字,明朝那会的写法其实应该是“轿子胡同”,北京总共有两条轿子胡同。一条在牛街,就是咱们说的这个教子胡同。还有一条在东四隆福大厦北边,那条胡同直到现在还叫轿子胡同。
明清两朝,这两条胡同都是喜轿铺扎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婚庆服务一条街。
100多年以前,中国人结婚差不多都是找这种喜轿铺,一条龙服务。直到1915年北京骡马市大街,离我们德云社常年演出的湖广会馆不远的地方有个喜轿铺,老板是山东人。
这个山东老板脑子挺活,会做生意,眼看大伙都流行文明结婚了,自己这生意越来越差。心里一合计,就把原先的喜轿铺改成了喜庆婚礼用品租赁社,专门出租文明结婚的各种用品,简称叫喜庆社。这就是中国现代婚庆行业最早的雏形。
谦哥少抽点烟,听喘气感觉有气管支气管炎
听谦大爷的声音有助睡眠,比助睡眠的药好使
一只可爱的小卤蛋 回复 @wshanshanw: 没毛病
和郭论比我还是比较喜欢谦道,于谦老师说的民俗,过去的事,让我产生共鸣,想起了小时候,有意思!
1370516emcp 回复 @果果_ql3: , ! !::::∵。::∵:::::::::…::OaqsqQaaazAa:AAw。,,嗯,嗯,我们这里,aaw,,apppo
祖师爷作证,今天这两人喜结连理,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都要天荒地老彼此彼此哈哈
谦哥说的好,就是好,非常喜欢😘
哦吼,敢情狄大人媳妇儿叫云芳啊
今天是520谦哥说的这段顺口溜正好能用上: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儿。 要媳妇儿干嘛呀? 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睡觉听 很少能记得说的啥 就是喜欢听这声音
chengchengcheng 回复 @我最宅: 对 就跟没听一样 但是睡之前听的时候真的很认真
《老师好》里面,最后黑板上写的字太漂亮了。估计现在的老师板书不行。
谦哥新年快乐
焉懿臣 回复 @leonhe2012: 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