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的海丝印记(一)
我常想,如果大海是一首浩瀚的诗篇,那么蟳埔犹如一朵海边的浪花,一首隽水的小诗,而这首浪花带着大海的记忆,这首小诗带有海丝的印记。
我喜欢走近蟳埔倾听大海的声音,追寻海丝的痕迹。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周日,我来到了晋江入海口的蟳埔渔村,站在沙滩上,涛声听起来更富节奏感了,海边停泊着数艘渔船,船桅上插着红色旗子在风中猎猎作响。
应该是渔船刚刚返港,渔民们或上岸修补渔网,或船上整理渔具,而在沙滩上则堆放着一担担一筐筐新鲜鱼虾,那头扎簪花围的女人们或在岸上挑选分拣海鲜,或在海边淘洗刚采挖的文蛤海蚵。
那刚出海的鱼虾蟹螺吸收着路过的路人,人们三五成群围着那一筐筐渔鲜讨价还价着,买卖双方脸露丰收喜色,渔村热闹并欢乐着。而在这片热闹繁忙的人群背后就是蟳埔古村落,那是一片错落有致的蚵壳老厝,村子边环绕着一行墨绿色的防护林。
或许有场春雨刚过,村子更温润潮湿,色感更沉淀分明,犹如刚收笔的一幅水彩风景,是的,这是一副独具闽南风情的渔村风情画,这象极了我的故乡石并的海边风景,于是一种亲切而怀旧的感觉油然而生。
穿行在蟳埔小巷中,我喜欢在那些写满海浪痕迹的蚵壳古厝前流连徘徊。经历太多的风丽沧桑,许多蚵壳厝或坍塌荒废,或闲置冷落,于是那些无暇顾及的路边花草便疯长开来,给古增添了几分说不清是生机或荒凉的滋味。
有几株不知名的花从古墙的裂缝中伸展出来,在海风中摇曳着,沧桑中便有了儿俗灵动。那大蚵壳垒叠而成的老墙是寂寞的,它好像是一段风化的历史呈现在眼前。那灰白色的蚵壳早已褪尽岁月的颜色,片片如鱼鳞般地交错相叠,蔚为壮观。远远看过去,灰白色的蚵壳墙暗红色的燕尾脊,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又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渔村小景。
这些用来砌墙的大蚵壳很有故事,据说蚵壳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舶自遥远的波斯湾沿岸。宋元时期,远洋的商船满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从刺桐港出发,船一路迎风顶浪到达了斯湾及非洲东海岸一带。
返航时就捎带一些香料及手工制品,然而船体还是显轻,为避免船体过轻造成海难,船员就捡拾当地落海边的大壳用来压舱以增船重。回到泉州后,就在刺桐港边抛卸蚵壳,口积月累,蚵壳堆积成山。于是,蟳埔人就地取材,拾蚵壳拌海泥,筑墙成屋,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很多专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但我还是相信这大蚵壳与海丝文化有着深深的牵扯。听埔老人说,蚵壳厝冬暖夏凉、极耐风雨,很适宜海边人居住。两年前,我到蟳埔村对蚵壳厝进行调查摸底,并拍照存档,这些历尽几个世纪风雨的古建筑如今只五十多座,且大多破旧不堪,甚至没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蚵壳厝,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与惋叹!是的,蚵壳厝已成明日黄花正渐渐地凋落在时代的尘埃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