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模式的问题是,万物归一,一归何处?
超越二元模式的回答是,万物平等,和合为一,实乃一味也,直接体验即可。
二元与超越二元这两种模式,在这个一统天下的“一”上出现了分界点。以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本体观,即西方本体论和东方本体论。
一、西方本体观
本体论(英语: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论。
从哲学发生学意义上说,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和关于终极存在的理论。
西方“本体论”在哲学上表现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的,纯粹从概念到概念的推论,是一个富有独立与自足的系统。
西方“本体论”是通过预设一个绝对概念为第一因,如绝对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等,作为逻辑推演的起点,从而建立起一个纯粹以理性概念推论的思辩体系。
西方“本体论”提供的是一种哲学研究的方法,和一些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不承担结论性的责任。
二、东方本体观
1、本体,本性也。
何为本?《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之下为根,本乃根之义。与本相对的是“从木,一在其上”的末字。
汉语中有“本末之辩”、“本末倒置”的词语,及“但求本不求末”的思想。
何为体?体字的结构是人之本,与身心有关。有身心的根本觉性、本觉之义。由此衍生出来与身心直接体验有关的动词有体会、体验、体贴、体察、体悟、体认等,如《正蒙·大心》中张载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本体:由身心体验出的人之根本。
2、何为本性?
与本体意义相同的另一个字是性字。性,由心而生之根,本义为人的本性。
本体即本性,本性即本体。
在东方思想中,本性是终极之理,理法之理,即道也。
如太极之理,阴阳之道。又如朱熹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天地人皆理法自然之道。即天地万物皆服从于本性这个终极道理。以此基础上可说天人合一,万物共育,人物平等,并行不悖。
然,本体、本性、道、理等法则,是通过身心体验而出,非语言可直表的,只能以“能近取譬”的类比法来比附。如老子《道德经》之“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论语》之“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体相用
一般事物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分析。
“体”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道体、理体。“相”是指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相状。“用”是指事物的作用、功能、价值功用。
有如大海,海水是其体,海浪是其相,载舟覆舟、冲浪发电、涵养生物是其功能作用。
东方本体观,本性之终极之理是本体,依此理万物共育并行不悖。万物共育即是本体本性之相用。
本体是相用的存在基础,相用是本体的存在形式。体相用三者之间是同生同存,无法割裂的。
没有脱离了相用而独立存在的本性本体,也没有脱离了本体而独自运行的相用。
有用必有体,有体必有用。因体起用,由用显体,体用平等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一味。
三、东西方本体论之比较
1、西方本体论,旨是找到第一因,故预设一个绝对概念作为绝对本体或绝对存在,以此确立宇宙根本大前提的正确性,而后依逻辑因果的推演而生万物。
东方本体论,是在万事万物的整体中,发现同一共性的理则道体,而万物依理共育并行不悖。
西方求的是个体事相,东方求的是一体共性之理则,二者不同。
2、西方本体论走的是本体发生论的理路,一切由本体发生。因为有本体,所以有A;因为有A,所以有B;因为有B,所以有C、D……因此,西方人找本体必须推理回去,从D推到C,推到B、A……,且A≠B≠C≠D。就像一串联的珠串,前后分立,前因后果。
东方本体论走的是万物共同本性的理路,以理为本体,一切为理体之化现。ABCD都是理体之显现,所以ABCD平等不二,A=B=C=D。ABCD为体之相用,体用之间无法分立,没有哪个是第一因,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一味。要找到本体,一切现成,当下即是,直接体验。
3、西方本体论以语言概念为绝对本体,为绝对永恒,而后诉诸于逻辑形式,间接的用理性思维来把握和解读世界的真相。
东方本体论之万物共性之理,是不能概念定义的。如一经定义,就失去了整体性、同一性、共性,而落入了个体事件。故东方本体论之本性本体只能是通过直接的体验来把握,在直接经验中把握世界的真相。
西方人讲理是讲逻辑,逻辑之理,以逻辑一以贯之。
东方人讲理是讲其本,道之理,经验之道,体验之理。有理才能出师有名,才能替天行道,才能走遍天下。
西方人学的是逻辑,东方人学的是道理;一个是间接性的思辨推理,一个是直接性的体验经验;西方人得到的是相对的事相,东方人得到的是一体一味的精神境界。可以说东西方的本体论是殊途且不同归,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