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立遗嘱,“90后”为何考虑百年后?

20多岁立遗嘱,“90后”为何考虑百年后?

00:00
05:34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按照思维惯性,提起“立遗嘱”,大家或许都会想起病榻上老人为身后作安排的情景。但有趣的是,根据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90后立遗嘱人数已达236人。同时,90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

 

几个月前,电竞选手若风订立遗嘱的消息曾登上热搜。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电竞选手年纪轻、财富多,很多人的身体却不太好,未雨绸缪的他们选择提前做好“安排”。更特殊的是,绑定着级别与余额的游戏账户,对于电竞选手来说格外重要,是继承的重要遗产。区别于不动产、现金、股票等传统意义上的遗产,许多90后的数字遗产散落在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亲属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些账户的存在。以“立遗嘱”的形式告知亲属这些曾经视为隐私的数字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存在微信、支付宝里的钱尚可以通过公证等形式完成继承,那么虚拟币、网游装备、账号等级则是更为典型的数字遗产。不少人觉得,数字遗产也是投入大量时间金钱获得的,理应可以传给下一代或者由亲属继承。但一些平台主张用户仅享有使用权,没有账户所有权,由此产生了不少法律纠纷。可喜的是,2017年实施的民法总则已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做出原则性规定,相信相关规则将在民法典其他各编及单行法中进一步完善。

 

当然,数字遗产不仅仅是具有财产性质的物质遗产,还有包括信息、记忆的精神遗产。对多数人而言,比虚拟币更重要的,或许是网络平台上留下的文字、照片、视频。就像前人的书信、日记那样,这些另类的数字遗产中藏着最隐秘的你我。既想给家人留下真诚的回忆,又想让这份回忆足够美好,订下一份不同以往的遗嘱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关这些生命记录的继承权尚无法律细则,有赖于各个公司的服务条款。如何安放个人的网络遗产,成为一道时代考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对个人记忆的重视,本身就折射出年轻人对生死的见解。遗嘱的遗字里面有个“贵”,嘱字里面有个“属”。遥望人生之路,属于你我最珍贵的东西,在金钱之外更有花前月下的悸动、共享天伦的幸福、初生牛犊的昂扬、采菊东篱的恬淡。一句话,是一串串记忆编织成的历史之网,定义着你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些日常生活的数字记录、精神家园,只有被继承才能使亲属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对身后财物乃至记忆的安排,遗嘱指向一段生命的终点,更代表着一份传承的起点。同样是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登记成为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在全国135万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中,“90后”以53%的比例成为其中的中流砥柱。订立遗嘱也好,遗体捐献也罢,这些曾经被人闭口不谈的忌讳话题,逐渐平和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平静地安排曾经珍视的数字遗产,抑或用自己的最后一次绽放照亮别人的世界,标志着“死亡”话题的去魅,彰显出人们对于“百年之后”的理性态度。

 

有人说“死亡教育”关乎终极价值,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利用法律契约安顿身后事,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让逝者的生命延续价值,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无惧远方乌云,选择向阳而生,这不仅提升着社会的温度,更将改写着文明的程度。

 

这正是:

 

阴晴圆缺何处寻,今月曾经照古人。

涓滴不忘长江水,潮起潮落又一春。

 

大家晚安!

 

(文/杨翘楚)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