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有人发布的论文:不同的语言,相近的编码效率:比较人类交流中的信息率(Different languages, similar encoding efficiency: Comparable information rates across the human communicative niche)。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9/eaaw2594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keji/6310606/
微信关注:dalaoli_shuxue
B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423722633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dalaoli-shuxue/
电邮:dalaoliliaoshuxue@gmail.com
谢谢大老李老师. 我太荣幸了. 祝你2020年继续做丰富多彩的节目让我们做听众的跟着您天天开脑洞!Happy New Year and Merry Christmas from your fan in Vancouver Canada. - John
听清楚是大老李不是大脑里。刚才这句话是科大讯飞语音输入。整个这句话都是。
大家好,我是大老李。这句话是用手机讯飞语音输入法输入的。
大老李聊数学 回复 @馋虫_xp: 我的用法不太一样,我是直接用录好的音频节目,让讯飞去识别的。录好的音频可能压缩过了,当然也可能是“大老李”比之前更有了。
李老师,我计算了古文的信息熵,大约为9.5(参考文献《世说新语》)
吐槽的成本很低,但是没有意义,说的是方舟子?
加油
赞!
说得非常好!
太好了
猜想:“不同的语言,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是大致相等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人类大脑处理速度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发话者思考的速度,另一方面是接收者理解的速度。语音本身的速度和密度可能不是瓶颈。
大老李聊数学 回复 @马可思维: 对的,我有同样想法!而且数学知识信息密度非常大,所以需要讲的非常非常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