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法门】89 哪些人为的次序需要我们去打破?

【修心法门】89 哪些人为的次序需要我们去打破?

00:00
06:31

今日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八十九堂佛学修心课的修心法门。


修心是觉知自然法则,并随顺自然法则,即随缘。所以,我特别喜欢卞之琳的一句诗:还是这样好,寄流水。人类原本是从水中而来。大海孕育了最初的细胞。我们曾经像鱼一样在水中遨游。因而,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许比任何其它的自然元素更为紧密更为奇妙。虽然生命技术预示着一个无性生殖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是,到此刻为止,我们的生命还是来自子宫,来自暖湿的母体的海洋。生命的成长几乎片刻都离不开水的滋润,就像土地没有了水就会枯竭。


所以,早期的人类总是择水而居,人可以在水中,身体完全淹没在水中。人当然也可以在山中,但是,山并不能淹没我们。我们始终只能走在山路上。而水与我们之间却能贴切地肌肤相亲。我们在水中,身体全然敞开。在水的界域,就好象回到母体。有一个词叫作“水天一色”,不会游泳的人,或者会游泳而只在城市的游泳池里游来游去的人,很难理解这个词所意指的境界。当你浮游在江湖之中,仰望天空,会发现天与地像一个浩瀚的整体包围着你。在此意义上,作为媒介的山与作为媒介的水有着深刻的共同点:籍视角的转换把人引向深邃与广阔,或者说,把人从日常的有限性中解放出来趋于终极的无限性。也就是说,它们自然地具有一种返回原初的功能。


更多的时候——尤其在现代——人与水的嬉戏并非通过畅游水中而完成,而是通过泛舟来完成。这个舟从前是木船,现在是轮船。在舟中,你观看的对象是两岸。与爬山不一样,在舟中,人不需要自己付出体力,只是随波逐流。所以,虽然泛舟与爬山一样,都让人从尘俗里抽身而出,在回望的距离中体验逍遥。但是,泛舟与爬山相比,是一种消极的回望,是人把自己交给了一种外力,没有更高的目标,只是向前流动,或四处飘荡。如果说爬山是趋于伦理的,是一种合目的的理性行为,那么泛舟是趋于艺术的,是一种无目的的率性而为。


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在人的意识投射下的水这个整体的意象,所产生的增殖是趋于艺术的。在岸边俯看水的流动,孔子发出的感叹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句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话,一句最悲哀也是最喜悦的话,一句最无奈也是最信心的话。时间这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水波的流转里获得了一种静止的意象。


有一次,孔子想去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到了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位贤大夫,不禁心灰意冷,对着滔滔的河水感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河水那么壮美,那么洋洋洒洒,个人的命运却如此不济,天命吧。临河而叹的身影,从孔子开始,遍布人类历史的每个时期。川流不息,意味着流逝,意味着永不重复,“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而,水流的激荡常常唤起人们的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爱情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阿波里奈儿)诸如此类的句子,人们反复吟诵了几千年。我最喜欢的是卞之琳的那句:还是这样好,寄流水。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平静下来。今天我们要观察的是心不相应行法的第十九个:次第,就是顺序的意思。就是我们生活在世间,必须要遵循很多次序,也要建立很多次序,人类之间的各种事情才能正常进行。


自然方面的次序,春夏秋冬,好像很难改变,春天之后一定是夏天,夏天之后一定是秋天。这是自然次序,再比如,你一定要先开了门,才能走出去,等等,这是做事的自然次序。再比如,人多了要按规矩排队,这是人为的次序。人为次序的本质,是建立一套规则。


所以,我们对于人为的次序,都应该反思一下,这样一种规则是不是合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哪些人为的次序是需要我们去打破的?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回到整体性,在整体性里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愿我们在世间的次序里,找到和谐,每时每刻都在平静喜乐之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jsh3m5vetezfyz9iamm

    有些快,还未理解完一两句,就继续,只能反复多听几次了。

  • 新新小太阳

    请问怎么找费老师咨询问题呢

    平安健康富足 回复 @新新小太阳: 微博

  • 苾苾清芬

    随时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