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竹林中》1:秦刚丨虐心又烧脑的“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1:秦刚丨虐心又烧脑的“罗生门”

00:00
19:11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在日本文坛素有“鬼才”之称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秦刚。很高兴可以来讲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


这是一篇发表于1922年的作品。从发表时算起,差不多已过去了一个世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被中国的读者阅读,算来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第一个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翻译成中文的,是鲁迅先生。192156月间,鲁迅翻译了芥川的两篇短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连载在北京发行的《晨报副刊》上。在《鼻子》的译文后面的《译者附记》中,鲁迅介绍芥川龙之介“日本新兴文坛中一个出名的作家”


其实,鲁迅的译文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芥川龙之介本人正好就在中国视察访问。19213月底至7月中旬,他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派遣,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游历中国。但是,当时他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北京发行的报纸上刊载。而小说《竹林中》,正是他访华回国不久之后的创作。这篇小说发表时,芥川龙之介正当30岁的而立之年。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素有“鬼才”之称,可惜的是35岁时就自杀身亡了,人生极为短暂。终其一生,他没有完成过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两部未完成),但却是一位短篇小说的名家,共发表了150多篇中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创作过大量的随笔、评论、警言、游记、俳句等等。生前就出版过20多种作品集。他的创作生涯与日本的大正时期(1912-1926)基本重合,是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芥川龙之介189231日生于东京,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所生,所以得名“龙之介”。他的生父新原敏三,是经营牧场、从事牛奶销售的企业家。在他出生十个月之后,被生母的哥哥、也就是他的舅父芥川道章领养,改姓芥川


芥川是他的生母娘家的姓氏。芥川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因此芥川龙之介自幼爱读江户时期的读本小说和中国古典文学。18岁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之后,开始倾心于19世纪末的欧洲文艺。21岁时,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英国文学专业。入学后不久,与丰岛与志雄、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同窗好友一起创办了文学同人杂志第三次《新思潮》,开始发表文学习作。


191511月在《帝国文学》上发表了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小说《罗生门》。19162月又参与创办第四次《新思潮》,在创刊号上发表小说《鼻子》,受到了文坛巨匠夏目漱石的赏识,成为夏目漱石门下弟子。同年相继发表小说《山药粥》《手绢》等等,成为日本文坛新进作家。这时他只有24岁。


大学毕业后,芥川龙之介曾在海军机关学校担任了两年多的英语教官。后来辞去教职,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签约社员。只要保证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都只投给《大阪每日新闻》,就可以领取月薪,还能拿稿费,条件十分优厚。从此,芥川龙之介就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专注于文艺创作。


1921年,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的身份访华,用3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10多个城市。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海外之行。1927724日,他在完成了绝笔《续西方之人》后,留下多封遗书,服药自杀身亡,享年35岁。


他在遗书中解释自己自杀的原因,是源于“对于未来的茫然的不安”,他的死震惊了日本的文化界。


1927年正好是日本的改元之年,年号由“大正”改元为“昭和”因此,芥川之死被认为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8年后他的好友菊池宽在自己创刊经营的文艺春秋社,设立了以芥川龙之介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芥川奖。这一奖项,至今仍然是日本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奖。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可以分为几大类:


“历史题材”小说、“天主教题材”小说、以“明治开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中国题材小说、私小说风格作品、童话等等。


其中,以平安时期为故事背景创作的“王朝题材”的“历史小说”,是他开创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小说门类,这类作品多取材自古典文学,以现代人的视角将古代故事加以独到的阐发。《竹林中》就属于这种类型。


他的小说语言典雅、结构精巧、立意新颖,文体多变。而且对于人性的洞察十分深刻,往往会提示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作品主题。作品的构思立意充满了知性与睿智,阅读之后余味绵长。


他的创作为自然主义盛行的文坛带来了异常鲜活的气息,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为理智派”或“新技巧派”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被选入到小初高的各种教材中,普及性非常高,经典之作非常多。


在他创作的诸多名篇之中,我为什么选择《竹林中》来讲解呢?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竹林中》是一部情节独具匠心、叙事别出心裁,结构奇异、主题深奥的小说。这篇小说从结构到内容,都具有先锋性和独创性,很难找到同时代的同类作品,非常能够代表芥川龙之介在小说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和开拓。


这篇小说如果仅仅通读一遍的话,是很难看懂的。也就是说,对全篇文字的阅读,并不意味着“阅读过程”的真正完成,在无形之中,要求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参与。《竹林中》是一篇绝无仅有的既“虐心”又“烧脑的短篇小说,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非常奇特的。


其次,《竹林中》虽是一篇篇幅不长的短篇小说,却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是因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把它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罗生门》在第1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举荣获了金狮奖,这是日本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开始。之后,这部电影又荣获了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除了让欧美观众认识了黑泽明,也让影片原作小说作者芥川龙之介的名字进入欧美读者的视野。


这篇小说为现代日语增添了一个新的词汇——竹林中”(藪の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它和已经成为汉语新词“罗生门”的意思是一样的,指某一事件,由于当事说法不一,各执一词,导致事件经过扑朔迷离,真相不明。


“竹林中”进入日语当然要比“罗生门”在汉语中生根要早得多,汉语里的“罗生门”是受到了电影《罗生门》的影响,在本世纪以来才成为“真相不明的比喻性说法的。像这样,一篇短篇小说的原作和改编影片,能够为不同的语言贡献出新的词汇,这也体现出这篇作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它提示出了一个现代人共同面对的哲学性问题,事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竹林中》在芥川的创作里,属于“王朝题材”的历史小说,也就是从“王朝时期”的民间故事集里选取了故事素材创作的作品。“王朝时期”,指天皇握有实权的平安时代,大约公元9世纪到12世纪。“王朝物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当属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芥川龙之介有十几篇小说的故事,都取材于此


小说《竹林中》的故事素材,来自于一篇题为携妻同赴丹波国的丈夫在大江山被绑》的故事。


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


京城(京都)有个男子,妻子是丹波国人,夫妻二人一道前往丹波国(京都的西北方向)。男子身上背着插有十来支箭的箭囊,手持一张弓,让妻子骑在马上,自己在后面跟随。


走到大江山附近时,遇到了一名身垮大刀的彪悍青年。这个青年主动向他搭讪,说我这口刀是一把名刀,男人拿过来一看,便有些爱不释手。


青年见状,便说你如果喜欢,可以用你的弓来换。男子认为自己的弓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换一把名刀还是很划算的,所以就答应了。接着,青年又说,我只拿一张弓,让别人看到也不好看,你再借我两只箭吧。男子也答应了。


要吃午饭的时候,青年壮汉把男子骗到了远离大路的树丛深处,突然把箭搭在了弦上,并且拉满了弓,逼着男子放下了手里的刀,然后把他绑在一颗树上。转过身来,他看到男人的妻子相貌动人,便强暴了她。之后,壮汉对女人说,看在你的情面上饶你丈夫不死,马我就骑走了。


青年骑马离开之后,妻子走过来解开了捆绑在丈夫身上的绳子,抱怨道:看你这么不中用,我怕也指望不上你。听到妻子的责备,丈夫也无话可说,默默地跟着妻子继续前往丹波国。


芥川龙之介关注这个故事,很可能着眼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妻子在丈夫眼前遭到陌生人的奸污。这样的情节,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心理来重新演绎,肯定不会像一千年前一样,仅仅是旅途中一段小小的意外。因为和平安时期相比,现代人的价值观、贞操观、荣辱观、乃至生死观,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芥川龙之介借用这个故事作为基本素材,但演绎出来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作品里,当遭遇到“竹林中”中的意外之后,夫妻二人的心理以及彼此的关系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甚至导致了丈夫(武弘)的死亡。


而且小说还暗示了强奸了武士妻子的强盗(多襄丸)将被处以极刑,被害者、武士的妻子自述说自己曾经企图了结自己的性命。


可见,在《今昔物语集》里,其结果不过是丈夫被妻子数落了几句的小事件,在现代小说里却成为人命攸关的大事件。


在芥川龙之介开拓了这种“王朝题材”的历史小说之后,各种历史小说层出不穷。可是 “历史小说”里写的真的是“历史”吗?恐怕未必如此。


“历史小说”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于“历史”的叙述,而决定这一叙述的,是小说写作的时代。正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对此体现的非常明显。所以,鲁迅在同时代就评价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说:“他又多用旧材料”;“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竹林中》的故事主要来源是《今昔物语集》,但经过学者研究证明,它还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多篇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元素。


芥川龙之介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的是英国文学专业,对于欧美文学的阅读和了解是远超一般的作家的。《竹林中》的创作,实际上汲取了来自于东西方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多重养分。有可能借鉴的主要作品,还有如下三篇:


法国13世纪传奇《蓬蒂厄伯爵的女儿》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长诗《指环与书》(1868

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的恐怖小说《月夜黄泉路》


对《蓬蒂厄伯爵的女儿》的参照,我将在下一讲提及。芥川龙之介借鉴了《指环与书》和《月夜黄泉路》的哪些地方呢?简而言之,就是故事的叙事结构。


小说《竹林中》围绕对一名武士之死的刑事案件的法庭审理展开情节,共由7个小节构成全篇。这7个小节,是包括4名证人和3名当事者在内的,7个人对于同一事件的第一人称叙事(都是用“我”作主语展开的)。


这样的结构与勃朗宁的长诗《指环与书》高度相似。《指环与书》以17世纪末发生于罗马的一桩凶杀案为情节框架,包括三名当事人在内,还有控辩两方的律师以及立场不同的罗马市民,以及最终做出判决的教皇依次出场,先后共有9个人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个事件展开叙述和评判。


芥川龙之介曾经自称是“勃朗宁的信徒”,而且承认过《指环与书》对自己作品有影响。所以,《竹林中》的叙事方式与《指环与书》有关,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而美国作家比尔斯的小说月夜黄泉路》,讲述的是一桩因丈夫怀疑妻子的忠诚而错杀妻子的凶杀案。对于这一事件,他们的儿子作为第三者先展开叙述,然后再由丈夫作为加害者,以及被误杀的妻子的亡灵来分别讲述事件经过。《竹林中》的三名当事人中,最后出场的,也是死者的亡灵,死者的亡灵借助于巫女之口的来讲述自己因何而死去。让死者的声音最后出现,这个构思有可能来自于月夜黄泉路》


当然,两部作品对死者视角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比尔斯的小说里,死者的视角是全知的,所掌握的信息量要多于活着的人。因而,事件经过因死者的陈述而最终真相大白。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显然就不是这样了。


那么,芥川龙之介如何参照勃朗宁、比尔斯的作品结构改编了《今昔物语集》中的那个故事,他的作品又有怎样的颠覆与创新?


下一讲我再继续讲解。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秦刚,感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93366kyuy

    这老师讲解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 MonicaYeung

    喜欢这个老师的课。

  • 1385289mgrf

    期待已久!秦老师的讲解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 默默的羽毛

    事物的真相 到底是什么? 每个描述者 只会讲对自己有利益的话

  • 启东老凯

    看过电影《罗生门》,听了老师课才知道原来叫《竹林中》,老师的课讲的真好,声音也很好听。原来一篇文章的背后有那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 13761319bqo

    《井戶端會議.魔都舊事》第16期之《青年芥川龍之介眼中的百年前的上海》

  • 13761319bqo

    謝謝。

  • 搜题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