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分享《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上一讲我们谈到,生活中一切的烦恼,其实都是关系的烦恼,我们用各种心理问题防御着关系的烦恼,这就让我们回避了关系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面对这些课题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在谈勇气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自由。
一谈到自由,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没有人管我,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好?但是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种自由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想,如果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就意味着周围的人,不会给你任何物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压力,这个压力有两部分一部分惩罚,一部分是鼓励。
惩罚,显然就是一种限制你自由的方式,你肯定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去伤害别人的利益。我们语言中所谓的自由,经常表达的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惩罚。
但同时,奖励其实也是一种对你自由的限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你做了某一件事情之后,周围人如果给你一个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奖励,实际上都是在强化你的这一种行为。你会得到成就感、喜悦感,你的行为就在这些好的感受中,被逐渐塑造起来。于是,你的这个行为,其实还是被约束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故事,我可以简单跟你说一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说有几个小男孩经常去一个老人家的草坪上踢球,一开始老人觉得这会破坏他的草坪,于是经常驱赶这些孩子,但是越是驱赶,孩子就越是喜欢在他的草坪上踢球。有一天老人想了一个好主意,他跟这些孩子说我每天给你们10块钱,你们来给我表演踢球吧,我特别喜欢看你们踢球,于是孩子们特别的高兴,就每天来老人的草坪上踢球。过了几天老人说我实在没有钱了,我以后付给你们5块钱行不行?这时候有一些孩子就不高兴了,他们觉得本来说好了10块钱,你怎么能说了不算呢?结果又过了几天,老人说我实在没钱了,你们以后就免费来给我踢球吧,这个时候孩子就不高兴了,说我们凭什么免费给你表演啊,我们才不干呢,于是这些孩子就再也不来这个草坪上踢球了。
你看一开始这些孩子是非常自由的,他们想在哪踢球就在哪踢球,但是当老人给了他们一个奖励的时候,这些孩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被老人操控了。
所以当我们谈到自由的时候,我们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没有人惩罚我们,实际上我们同时也拒绝了寻求他人的认可——真正的自由,是让我们有能力,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说你一定要考第1名,你一定要考100分,如果你能够考到多少多少分的话,你的家长可能就会给你一些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
这样的话,你学习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已经存在于家长的期待当中了,你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期待,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你家长对你的期待,转移到了你的身上。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就算是这样,那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不管这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还是父母对我的期待,他都能够让我学习成绩更好啊。
表面上看是这样没错的,而且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话,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难就难在,假如你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甚至说你仅仅是担心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你会怎么样呢?
于是你就会发现你的压力会非常大,你不仅需要面对“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还需要面对“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我对不起我家长”,这样一种愧疚感。
当你活在家长期待中时,你的学习就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了,它还是你家长的事,你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家长的情绪负责。
让我们进一步想学习成绩这个事情,其实它还是比较容易比较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考试肯定是分数越高越好。
但如果换成一个不那么容易比较的,中性的事情呢?
比如,你周围人都认为大眼睛的女生最好看,而恰好你是个小眼睛的女生。眼睛大和小,本来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周围人约定俗成说,大眼睛就是好, 这时候,你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立场呢?
再比如,我们周围很多人都认为,挣钱才是生活当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去追求理想,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都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如果你有自己的理想,你又该怎么办?
你是选择一个非常挣钱,但是和自己理想大相径庭的,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一个收入可以维持正常生活,但和你的人生理想完全一致的工作呢?
你有没有勇气,去放弃别人嘴里的正确,而坚持自己的信念呢?如果你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你就会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
想想我们一开始谈到的话题——压力。
在阿德勒的思想中,他相信,我们之所以产生压力,正是因为我们经常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掉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该如何不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呢?
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课题分离。 这个词语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那就是:为自己的事负责,不要为别人的事负责。
比如说眼睛长得大长得小,那是我的事情,别人不要来干涉我,我需要一个对自己的评价。
该去挣钱还是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也是我的课题,别人不要来干涉我的选择。
甚至,一个学生是不是爱学习,是不是写作业,这是这个学生自己的课题,作为家长也是不要干涉的。
听到这你可能就会吃惊说,难道孩子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要去管他吗?这其实没有一个家长能做得到。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先不要着急,我们再深一步想,就算是你强迫着他去学习,他最终会喜欢上学习吗?
我觉得不会的,你看那些高三毕业的学生,不管是普通校的还是重点校的,他们在高考完一定会有一个仪式,那就是扔书,似乎这辈子也不想再看到这些东西了。这显然就是“为别人学习”的结果,他们的课题被父母、老师,强硬的干涉过。
那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先识别出来哪些课题是别人的,哪些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辨别的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要考虑一下:对方的某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比如不好好学习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由学生本人来承担,所以这就是他的课题。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好,丢人的是我,我才是最终承担责任的人,那么这种思想,就是一种课题的干涉。这种情况,就需要课题分离。
说实话,这种情况在咱们目前的文化当中是非常普遍的,我过去在咨询工作当中遇到过很多全职妈妈,他们的生活每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孩子的好或坏,几乎就可以直接等于他们的好或坏了。
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不好,还是身体不好,还是行为习惯不好,都会让这名母亲非常非常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可以说这名母亲把孩子的价值感等同于了自己的价值感。
可能有的家长就会说了,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他是跟我有关系的,因为如果他将来活得一无是处的话,那我的养老怎么办呢?
如果提出这个问题来的话,那我们又需要考虑你的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这,最终责任是由谁来承担的,当然是由你自己来承担的,所以你的老年生活质量怎么,这其实是你自己的课题,不是你孩子的课题。
所以当我们能够澄清课题时,就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着对方向我们求助。当对方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给予对方帮助,但是前提是对方真的有需要来找你求助了。
当然这种求助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丰富的,更多的情况下他们不会直接的说出来,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可能会用一些行为举止表现出来。比如说那些上课特别愿意说闲话的学生,他们很有可能是在表达他们需要得到一些关注。如果我们能够听懂他的问题,行为背后的需要的话,我们就能更好的给予帮助。
作者对于这种关系,在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描写,他说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去喝水。
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为别人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而不是强迫他一定要做出某些行为。
如果这样去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不干涉你的课题并不是要和你切断关系,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给你提供帮助。我把资源呈现在这儿,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依然是需要主动的、为自己负责的,来使用我给你的资源。
这时候,我们就能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孩子不写作业,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搞清楚,这是谁的课题?最终责任由谁承担?
第二,家长要明确,自己不会强迫孩子喝水的人,而是把孩子带到水边的人,你可以关注孩子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比如畏难情绪无处表达,或者缺乏时间管理的技巧,或者仅仅因为看到爸爸玩手机而经常分心?
最后,把资源提供给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坐看云起,静待花开。
现在,你可以花些时间想一想——其实我们的人际矛盾,不管是亲子之间的、夫妻之间的,还是你和同事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只有两种情况:第一就是我们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第二就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听了前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准备好了改变第一部分,你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那么第二部分,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简单来说: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这个行为,本质上也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是无需干涉的。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把课题分的如此清晰时,难免会有一种冷漠感,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不舒服。
之所以会有这种不舒服,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想被任何人讨厌,选择一种课题分离清晰的生活,其实是非常与众不同的策略。你的行为方式将和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不同。这种“不同”很有可能就会被看作是错误的,于是你就会更深刻的感觉到,别人在干涉你的选择,干涉你的课题。
于是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就会呈现这样一种循环,我们越是追求自由,就越是能做到课题分离,周围的人就会越是觉得我们与众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他们可能就越是会跳出来阻碍我们。
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一句非常简单直接而有力量的话告诉我们——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这样一种设定的话,我们就能够对这种被讨厌的感觉,更加耐受。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做的,是追求自由感,在这个过程中,被人讨厌只是一种副产品。
当我们因为害怕被人讨厌而放弃追逐自由的话,这就相当于我们因为药太苦,而在生病的时候拒绝吃药。
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生活当中的主要困难。比如我的工作当中就经常会遇到很多年轻人问我,他们说他们想要做心理咨询师,但是他们又担心做这个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不高。
我有时候就会告诉他们:就是这样啊!年轻人做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要去承担岗位不稳定和低收入的代价。这是目前,一个心理学从业者要去支付的成本。你可以选择不做这份工作,但如果你做的话,这就是你要去接纳的一部分。
我想,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他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一些,其实也会更加轻松一些。这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其实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追求自由的勇气。
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回答今天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了:为什么讲勇气之前,要花这么多时间讲自由?这就是因为,如果我们体验到了关系中的自由,便是有了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好的,那今天这一章我就为大家解读到这。今天我们找到了追求自由,减少压力的方法,那就是学会课题分离,最终产生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那么这种勇气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子呢?下一节课我们就会关注到一个人际关系的终极状态,共同体感觉。
渐入佳境,越来越好听了,加油加油加油
Fu博一 回复 @竹林涛声_tc: 感谢,欢迎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