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外卖鼻祖,是送蜂窝儿煤的

121 外卖鼻祖,是送蜂窝儿煤的

00:00
26:11

 

背着白薯去上学

 

白薯和土豆,这两样儿东西要说起来,其实都差不多,既能当菜吃,又能当饭吃。不过按咱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土豆儿算菜,白薯算最低档的粗粮。

 

 

白薯跟土豆儿脾气不一样,土豆儿怕热,受热就发芽,白薯怕冻,冻了就黑心。白薯从粮店买回来以后,冬天还得搁在屋里,挨着炉子近点。

 

小孩要是嘴馋的话,那就弄两块白薯,往炉子里边一塞。然后就等着吧,用不了半个钟头,连烟筒里冒的烟,全是烤白薯味儿,喷鼻香。

 

 

白薯不光能跟家烤,学校也能烤。那时候的学校,就拿北京来说,除了几个特别有名的重点中学,多数都没暖气,教室里边也得生炉子。最少得生一个,放在教室前头,挨着讲台。

 

 

炉子放在教室,每天得添煤,得掏炉灰,炉子盖儿不可能上锁。有的学生早上上学,书包里就揣着两块生白薯,拿教室的炉子烤。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上中学,有那么一回,马上到中午放学吃饭的点儿了,也不知道谁跟炉子里放了块白薯。

 

白薯熟了谁都不敢动,只能老老实实坐在那闻味儿。先是满屋子甜香,后来白薯越烤火候越足,改焦香了。

 

 

全班30多学生,连老师都算上,眼瞅到中午饭点儿了,肚子早就空了,闻着烤白薯的味儿。满教室都是咕噜噜、咕噜噜肚子响,连带咽唾沫的动静。

 

看炉子的N种玩儿法,你玩过哪种

 

要说起来,玩炉子也算原先小孩,冬天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因为玩炉子,挨大人的打,让老师请家长,也不在少数。

 

 

最简单的玩法儿,炉子盖儿打开,甭管什么东西全往里头扔,烧着玩儿。

 

再不就是弄点生的花生,搁在炉台儿上烤,自己站在边上看,烤熟一个吃一个。剥下来的花生壳,直接往炉子里扔,也能烧着玩儿。

 

最刺激的玩儿法,摸炉子玩儿,我们上学时候就这样,下课了几个男生谁也不服谁,围着炉子比赛,看谁敢摸。

 

 

当然了摸炉子也得讲究个技巧。就是个快字,手伸过去摸一下,赶紧就得撒开,玩的就是个快劲儿。手的动作只要够快,热根本就来不及从炉子传到手上,烫不着人。

 

蜂窝儿煤炉子背后的人情味儿

 

眼下北京为了保护环境,煤改电,不光城里不能烧蜂窝儿煤炉子,就连农村也不让烧了。煤改电以后,家家户户屋里冬天确实也干净了暖和了。

 

 

可是冬天屋里要是没了蜂窝儿煤炉子,好像就缺了点什么似的。可能就是那种人跟人之间的温度,人情味儿。

 

炉子这玩意儿,不像电暖气那么精确,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赶上点儿背的时候,没准儿半夜,火就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大家子人跟那等着刷牙洗脸,沏茶,吃早点,现生火来不及,怎么办?这时候人跟人之间的温度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说,我跟郭老师住邻居,我们家炉子半夜火下去了,早上起来没火。那我就得拿个土簸箕,从我们家蜂窝儿煤里边挑一块儿好蜂窝儿煤。把这块儿煤放在土簸箕里,敲郭老师他们家的门。

 

这么着,我才能进郭老师他们家。把自己这块儿好煤给人家撂下,再从他们家炉子里边把着着火的红煤夹出来,用土簸箕托着回家。拿这块儿煤当引子,重新把炉子生上。

 

 

没蜂窝煤炉子那会儿,全得靠火炕

 

蜂窝儿煤炉子这个东西,打根儿上说,是晚清那会儿,洋人传到中国来的,最早叫洋炉子。这种洋炉子,现在您听有的老先生说评书,说相声,还能听见个说法叫花盆炉子

 

 

老蜂窝儿煤炉子,都是圆柱形的,两头儿粗中间细,就跟两个花盆儿,底儿对底,摞在一块儿,所以叫花盆炉子。

 

这种炉子整个儿是铸铁的,特别结实,炉膛里边有炉瓦,不怕烧。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装烟筒,固定放在屋里,不用担心中煤气。

 

跟洋炉子对应,中国传统也有一种烧煤的炉子,差不多就是在火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炉子材料是白铁皮,白铁皮禁不住火烧,炉膛里边还得抹上一层特制的膛泥,行话儿管这叫搪炉子

 

 

我小时候,住平房大杂院,好多人家没有煤气罐,平常做饭,用的还是这种铁皮炉子。铁皮炉子跟火盆一样没烟筒,白天凑合可以放在屋里,晚上必须得拿出去,怕煤气中毒。夜里睡觉,还得靠火炕

 

 

洋人发明的带烟筒的蜂窝儿煤炉子传进中国以后,好多赶时髦儿的城里人这才把家里的火炕给拆了,冬天改成烧炉子取暖。

 

外卖鼻祖其实是送蜂窝儿煤的

 

北方人,尤其是城市居民,以前冬天过日子,离不开蜂窝儿煤。所以过去一片居民区,肯定得配套建一个做蜂窝儿煤的煤厂

 

 

每年过了9月份,您就可以拿着自己家的煤本儿,上煤厂把买煤的钱交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登记清楚了,跟人家约好时间,在家等着就成。

 

那时候,煤厂给老百姓送蜂窝儿煤的交通工具,一水儿全是平板三轮儿。每年只要进了9月份,大街上全是送蜂窝儿煤的三轮儿车。

 

 

煤厂要想把煤末子做成蜂窝儿煤,得往里边掺水定型。新做出来的蜂窝儿煤,含水量高,根本点不着。9月份把煤送到家,搁在院儿里放2个月,等到入冬,水气儿散得差不多也就能用了。

 

摇煤球儿跟摇元宵一样简单

 

蜂窝儿煤炉子是洋人发明的,配套的蜂窝儿煤,打根儿上说属于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1958年以前,洋人发明的炉子,跟中国传统的铁皮炉子一样,烧的都是煤球儿

 

 

就拿北京来说,老北京烧的都是京西门头沟的煤。门头沟的煤挖出来以后,得用骆驼驮着送进北京城。

 

我小时候住在白塔寺,紧挨着阜成门。阜成门的城门洞子里刻着三朵梅花,这是运煤驼队进城的专用通道。现在您去前门大栅栏溜达,能找着个地名叫煤市街

 

 

这个地方就是以前北京最大的煤炭批发市场。京西门头沟的煤运进北京城,集中送到煤市街,然后从这个地方,批发给全城大大小小的煤厂。煤厂把煤块儿碾成煤末子,做成煤球儿,再零售给老百姓。

 

有会过日子的人家,觉得烧成品煤球儿不划算,也可以入冬以前,直接从煤厂买煤末子,自己摇煤球儿。摇煤球儿凭良心说,不算多高的技术,只要见过摇元宵的都会干。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隔行如隔山。要想摇出真正的好煤球儿,必须找专业人士。过去京津冀这一带,摇煤球儿的以河北定兴县的人居多。

 

定兴老百姓现在还有句民谣,说是定兴有三宝,摇煤,澡堂子,带修脚。干摇煤球儿这行儿的,多数都是定兴县的农民,秋天收完地里的庄稼,没活干了进城挣几个活钱儿。

 

说起机制煤球儿,还是在1950年,有个叫郭文德的山东德州人,家里是开煤厂的。

 

 

他给主顾送煤球儿的时候就发现,有的人故意用火筷子,先跟煤球儿上头扎个窟窿眼儿,再放到炉子里边烧。这么加工过的煤球儿,耐烧,烧得透,火还旺。

 

郭文德受这个启发,回去搞技术革新,发明了蜂窝儿煤。1958年,北京的煤厂开始按这个新办法做蜂窝儿煤,带头儿在全国推广使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住隔壁我姓王_97

    特别喜欢听于谦老师的《谦道》,讲的都是老百姓的事情,特别的市井,特别的接地气,我是一个80后,节目里讲的我差不多都经历过,仿佛把我又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说的都是我家的事情一样,真好!

  • 闫琪宝宝

    半夜听谦道真饿

    大宝_k9w 回复 @闫琪宝宝: 给你摇个煤球吃

  • 纲丝阳迷

    熟悉的生活,去邻居家夹一块烧红的蜂窝煤。于大爷说的我想家了,更想父母了,可惜只能在梦里相见了

    湃哥0号助手_Granger 回复 @纲丝阳迷: 节哀

  • 万般苦难_唯有自渡

    那必须搁前面,不能冻着各个课程的老师。

    隔壁郝仁 回复 @万般苦难_唯有自渡: 可小时候哪管这么多啊

  • 青愉_ky

    这我家蜂窝煤工

    1826347wnbi 回复 @青愉_ky: 你家管板砖叫蜂窝煤?

  • Totnana

    您崩蜂窝煤崩炉子这段儿告诉老郭啦?他给您改了,改崩别的了

    _________1__ 回复 @Totnana: 虾仁

  • 向日葵266

    壶嘴一响,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沸水的味道,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感觉

    闫妍_n9 回复 @向日葵266: 😂😂😂

  • 大大柔软泡泡糖

    躺火炕上听谦道

  • 听友208102103

    白薯和土豆,这两样儿东西要说起来,其实都差不多,既能当菜吃,又能当饭吃。不过按咱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土豆儿算菜,白薯算最低档的粗粮。

  • 南筝__

    太喜欢这期了,十几年前的生活画面好像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