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慈不带兵”,怎么解释?
这句话蛮有意思的。
我过去听说过这样一个版本,“慈不带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后来又从书上看到“义不主财,慈不主兵”,出自宋朝的陈无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意思是说:遵从道义就不能掌管钱财,心怀仁慈就不能掌管军队。
我们分成两段来说:
一是这句流行的话基本的意思:慈不带兵,说的是如果过于仁慈,就不适合带兵,因为带兵打仗需要刚强凶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士兵的战斗意志。可是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在历史上都出现过:一是孙武帮助吴王训练军队。吴王给出了个难题,就是把他的那些宫里的女子拉出来让孙武训练。孙武把这些美女分成两队,分别由吴王的两位妃子当队长。孙武把基本动作和军法都说了一遍,然后击鼓下令,结果这些美女捧腹大笑,于是孙武又重新说了一遍军令法规,再次击鼓下令,这些美女仍是捧腹大笑,于是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吴王求情,孙武没有答应,回绝道:“我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吴王的两位爱妃被斩首,又选两名美女为队长,重新击鼓下令,结果无人敢笑,动作非常整齐。之后孙武就被吴王任命为将军,吴国军事能力得到了提高。关于这样训练方法,也许是军事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只是这样的严苛与凶狠,如过去的一些旧军阀又打又骂的训练,并非是军事训练中的上乘。中国共产党训练军队,就找到了一个高尚的方法体系,如述苦大会激发起情感、官兵一致的亲切感、军民鱼水情的兵民关系、科学的练兵方法等等,毫无疑问,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世界公认的。当然,在解放战争时期,因为解放军的这种政策,也吸引了很多国民党的士兵投诚。由此可见,带兵可不是简单的凶狠和严格这么简单。当然,如佛祖释迦摩尼一直慈悲对待众生,包括那些挑战者、质疑者、阴谋者、诽谤者,甚至一直想致他于死地的人,最终大家都服了。我还记得那个想害人他的人,最后的生命时刻,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说出了“我皈依佛”的话,感人至深。
“义不理财”。好像理睬跟不义是绝对关联在一起的。实际上,这话有绝对了。不义之财如流水,不义之财不可取,这也是古训啊!看来,把不仁不义与理睬联系在一起,是个典型的错误。历史和现实中,却对不缺乏大仁大义之人理财很成功,而且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很多福利的事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说法,可能是某些人仗义疏财,最后把自己搞得很贫穷这样的事例让人发出一种感慨,但绝对无法从这样的做法得出一个“义不理财”的真理。
“情不立事”。反面的就是无情、残酷才能立事,如曹操杀了怀疑他的无辜之人那样。但也有另类的古训,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有义大丈夫。看来,无情之人即使一时成事,最终也往往不得善终。况且,情感有私情和大情之分。以私情办公事,那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对于大家和相关的人如果是无情的,又如何凝聚人心呢?看来,同样一句话,理解不同、做法不同、对象不同等相关条件,决定了最终的效果。绝对不能简单相信“情不立事”而走向无情无义的地步。
第二个层次来说,这位朋友问的“慈不带兵”,可能是想问,老子和圣人们似乎一直在提倡慈,也许这适合一般生活,但对于带兵,好像就不适合了,是不是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老子的思想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适用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是这样的:如果理解了上述那几句话的含义,也就不会对老子的慈悲有什么异议了。老子也说了用兵的事,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原则,但慈悲与严格并不矛盾,把慈悲设想成软弱,是想法的错误。把严格设想为是不慈悲,也是主观上的错误假定。可以这么说,慈悲是原则与方向,慈悲是征服一切的力量,慈悲不是征服,是大爱,是深入灵魂的爱,是没有人能够抗拒的。如果我们运用这种原则,那就要看你能够理解和执行到什么程度。把慈悲的本质与严格的方式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智慧。把慈悲变成了软弱,是在偷换概念,把严格变成了凶狠,也必然伤害人心。
因事因地才是正道,人性不可丟。
小慈、小义、小情做不了大事情。一言蔽之!
已读文稿
讲的好
企业不是军营,领班不是士官,员工不是士兵。士官能对士兵做的,领班不一定能对员工做。
慈善,仁义,情意。人性!
问鼎喜玛 回复 @wujianzhong1: 齐善鸿教授首档视频直播互动研习班,10月11日喜马拉雅重磅上线 导师齐善鸿用四十年修行的功力,将玄妙的大道智慧,凝练成“道德经九道智慧”,触达职场瓶颈、婚姻难题、教育困境、自我修行,4大重要人生场景 9次直播伴学课程,逐一拆解人生关键问题,给出解决策略。欢迎点击链接报名,让圣贤智慧为你安上翅膀,冲上成功的巅峰https://m.ximalaya.com/album/7061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