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在电视剧《办公室特工》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神经兮兮的经理班尼·亚当斯走进办公室,还没等大家抬头他就开始唠叨:
“你们看看,怎么把废纸篓放在这里?难道你们不觉得难看吗?”
“小乔,我昨天就叫你把头发剪短,怎么到现在还是这一副蓬头散发的样子!”
“比尔,你看你的办公桌,简直搞得像个垃圾堆!”
班尼一边说着,一边走进了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正打算继续干活儿,班尼又伸出头来嚷了一句:“喂,你们听好,明天可别再让我看到这样子了!”
这时候,班尼的助理格蕾已经在小办公室里等他了,还没来得及开口,班尼又指着格蕾衣领上的一点油渍开始批评:“格蕾,请告诉我,我都说了多少遍了,必须注意个人形象……”格蕾一边听着班尼的唠叨,一边看着地板,心不在焉地回应着。
很明显,班尼的批评已经毫无效果了——事实上,连新来的实习生都学会了把班尼的话当作耳边风。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班尼的唠叨已经触发了大家心中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正如手上的老茧总是越磨越厚,因为只有足够厚的老茧才能在高强度的摩擦下保护老茧下的皮肤。其实,不光是老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被“磨厚”,因为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心理也会努力让我们免受各种伤害,从而最好地保护自己。因此,当受到强烈的、连续性的刺激时,我们的心理就会主动无视这些刺激,从而让人免于心理崩溃。
事实上,自尊感和羞耻感这对“孪生兄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心理学家研究了出生六个月的婴儿之后,发现这些婴儿虽然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模糊,连话都不会说,但他们却能识别周围人的“好脸”与“坏脸”。当人们开心地逗他们,他会以咯咯笑来回报;而当人们横眉竖眼,大声呵斥的时候,他往往马上就大哭起来。
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羞耻感都是一种令人不快的负面情绪。而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决定了我们的内心会尽力避免产生不快的感觉。正如在面对各种病菌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免疫能力;在面对负面信息的时候,在人性的驱动下,我们的心理也会对这些信息逐渐产生免疫力。也就是说,“超限效应”本身是一种保护机制。
了解了这种机制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有些时候,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尤其是在说服某人不要做某事的时候。当你第一次说时,能够通过让对方产生羞耻感而收敛其行为。但是,一旦说的次数多了,令对方的心理产生了免疫,说服效果立刻就打折扣了。
除了心理免疫之外,逆反心理也是触发超限效应的重要原因。
马克·吐温讲过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牧师的滔滔不绝让马克·吐温“听烦了”,非但不愿意捐款,甚至连别人捐的钱都拿走了——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引发的“超限效应”。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这种逆反心理是比心理免疫更糟糕的状态——因为后者只是让我们“说了等于没说”,而前者却是让我们“说了还不如不说”。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愤怒的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他简直无药可救,说了一百次他都听不进去。但事实上,这些妻子很可能倒置了因果——正是因为她们说了一百次了,所以丈夫才听不进去,非但听不进去,而且反而要对着干。这就是“超限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
可见,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别人要听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
因此,请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使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过犹不及,要懂得适可而止……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说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位
文通有声 回复 @一人一树一心一生: 话多不甜,胶多不粘
哎,说一次不听怎么办?多说几次又逆反,^_^
意思就是废话太多!!!🤯🤯🤯
有不少人是这种
非常有道理,墨菲定律,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这和市场推销很像 往往过多的话语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少说或不说带来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物极必反…老祖宗的文化知识思想
文通有声 回复 @听友249752737:
避免唠叨!
点到为止
懂得适可而止,点到就行,说的多了或者语言过激很容易让人觉得疲累甚至逆反心理